俄國佔領伊犁前,新疆局勢如何,及清政府的對策和態度有何變化?

引言: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激烈動盪,清政府的統治也搖搖欲墜。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沉重地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後雖被殘酷鎮壓,但也影響到了西北地區。首先是陝甘地區的回民起事,而後新疆回民也發生起事反抗清政府的統治,新疆的嚴峻局勢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想方設法恢復秩序。本章論述的重點就是新疆局勢的變化致使清政府態度隨之而變化的過程。

俄國佔領伊犁前,新疆局勢如何,及清政府的對策和態度有何變化?

借俄兵助剿前新疆局勢及清政府的對策變化

  • 01新疆回民起事初期的局勢及清政府的對策

1864年6月26日新疆烏魯木齊回民開始起事,7月15日便攻佔烏魯木齊漢城;6月30日,新疆南路回民在熱西丁和卓的帶領下也發生起事並攻佔阿克蘇;7月10日,回軍將從烏魯木齊增援喀喇沙爾的清兵擊敗於烏什達坂,領隊大臣文永殉職;7月15日,昌吉的回民起事,綏來南城也被回民軍佔領;7月23日,新疆古城回民開始叛亂並圍攻滿漢兩城。

7月26日,新疆葉爾羌漢回起事,抱著民族仇恨而大肆屠殺漢人,漢人死亡七千,辦事大臣退守滿城;7月29日,新疆參將索煥章起事並率領回民軍攻佔了烏魯木齊漢城,推舉阿訇妥明為主帥,自稱為大元帥,並圍攻滿城;8月17日,新疆回軍圍攻吐魯番、托克遜,並焚掠闢展等處軍臺以響應妥明;8月31日,于闐回眾在首領哈比布拉帶領下起兵。

短短的兩個月,回民在新疆各地的起事使得新疆遍地烽火。鎮守伊犁的將軍常清也調兵遣將,分頭救援,但屢遭敗績。而現在由於庫車、喀喇沙爾兩城失陷,伊犁至烏魯木齊,中間庫爾卡拉烏蘇、烏蘭烏素以及相毗連的綏來、昌吉,道路皆被回軍所阻,文報不通,信息全無。而後烏魯木齊漢城又被回軍攻佔,滿城又被圍困,直接威脅到伊犁的安全。常清一籌莫展,趕忙向清政府上奏請催調各路官兵援助新疆以剿滅回軍。鑑於新疆的緊急局勢,清政府也採取了相應的對策:一是調兵遣將;二是急調軍餉;三是要求剿撫兼施。

俄國佔領伊犁前,新疆局勢如何,及清政府的對策和態度有何變化?

  • 02新疆局勢日益危機及清政府的政策變化

清政府在新疆回民起義初期所採取的一些對策還沒有來得及起到作用,新疆的局勢又變得日益危機:1864年9月,南疆的喀什噶爾在金相印和布魯特頭目思的克率領下起兵反清;10月3日,阿訇妥明的回軍佔領了烏魯木齊滿城並大開殺戒,都統平瑞、兵備道伊昌阿以下萬餘人戰死。以後,妥明又與奇台回民馬福聯合佔領奇台、昌吉、呼圖壁、庫爾喀喇烏蘇等城;10月13日,新疆維吾爾族回民攻佔了寧遠城;11月,伊犁將軍駐地惠遠不遠的滿營駐地惠寧也遭到數千回眾的圍攻而變得岌岌可危。

當時由於新疆回眾到處起事,伊犁將軍明緒四處派兵,惠遠城內僅有兵丁一千餘人,防守遠遠不夠。於是,明緒急忙調錫伯營、索倫營馬隊八百,並招募三千漢民勇丁和數百哈薩克牧民守城。由於惠遠城高大堅固、防守嚴密而未被回軍攻破,回軍便彙集於不遠處的寧遠城;12月15日,妥明軍佔領古城漢城後又急攻古城滿城,經八十多天的堅守,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滿城於1865年3月6日被攻破,領隊大臣惠慶以及以下官兵連同婦女七千餘人均被殺害;12月25日,妥明又攻佔了吐魯番。

回民軍佔領的地域越來越大,從南疆到北疆,新疆各城回軍聲勢浩大,雖有少數幾城沒有被回軍攻佔,但由於回軍的圍攻也岌岌可危。尤其是伊犁將軍所在地惠遠城的局勢更是不容遲緩,一旦攻破,新疆全境的中樞便會癱瘓,局勢會更難收拾。

俄國佔領伊犁前,新疆局勢如何,及清政府的對策和態度有何變化?

清政府初期的一些挽救局勢的措施不是被一些大臣的遲延不得不推後,就是遭遇失敗:前次諭令增援烏魯木齊的兩萬喀爾喀兵,由於烏城已被佔領而改援古城,但是剛一接仗便失利潰散,返回科不多城。又因為喀爾喀部落壯丁所剩不多,不敷調撥,清政府不得不將已調出的各兵概撤回旗;前諭令陝甘總督楊嶽斌帶兵前赴陝甘以替出都興阿增援新疆,但陝甘回民此時正與清兵接仗,何況楊嶽斌手下兵少而需要回楚募勇。

楚地與新疆相隔萬里,路途遙遠,募勇幾千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到,所募兵勇也需要加以訓練才能成軍,因此楊嶽斌帶兵赴任遙遙無期;穆圖善遠在湖北,帶兵趕赴甘肅會同都興阿,也是由於路途遙遠而需時日;前諭令嚴催迅速赴任並履行剿撫職責的新疆各簡放大臣,時過數月,除吐魯番領隊大臣扎克當阿和新調古城領隊大臣惠慶二人已赴任外,其餘大臣還尚未到任。

新疆局勢的危機迫使清政府採取更為嚴厲的措施:一是下令免去伊犁將軍常清的職務,令伊犁參贊大臣明緒接替常清為伊犁將軍;二是嚴厲諭令新任新疆各個官員迅速趕赴任所;三是再次諭令回楚募勇的陝甘總督楊嶽斌迅速招募成軍並統帶急赴陝甘,以便讓都興阿、穆圖善早日騰出西行,救援新疆;四是調整新疆所任官員。

俄國佔領伊犁前,新疆局勢如何,及清政府的對策和態度有何變化?

  • 03清政府對策的失敗

雖然清政府對新疆局勢的發展也是心急如焚,連下諭旨調整官員、調兵遣將,並且對遲延觀望者一再催促,還要指名嚴參,但新疆局勢仍不樂觀:陝甘總督楊嶽斌接替都興阿,杳無音信,不知何時才能募勇並訓練成軍和接替都興阿;命穆圖善率部出關剿回,但當時新疆和甘肅回民起義正連成一片,穆圖善手下兵單糧絀,出關又路途遙遠,此時如沒有援兵作為後繼,如果被回軍抄了後路則艱險異常,因此穆圖善出關也被推遲,在原地觀望;屢次催促鮑超由四川出關,但鮑超所部多數為南方人,當時正由江西追太平軍餘部到了福建,如果由四川出關,路途則更為遙遠。

何況當時霆軍欠餉太多,又是南方人到西北剿回,部眾很不情願。鮑超到四川以後,其所部霆軍分為兩支:一支由總兵婁雲慶率領入閩,但是當行至上杭縣時,部眾大譁,前去江西索餉。江西布政使孫長紱急忙提六萬兩餉銀,眾人才算稍稍安定;另一軍由總兵宋國永帶領前赴四川,然後將率軍出關,但該軍走到金口長江水道時,以欠餉為由,不想西行,登岸後譁潰,又南下攻佔了咸寧縣。清廷沒有辦法,急忙命令不讓鮑超出關而令其急赴福建去沿途招撫潰勇。調鮑超所部出關剿回不成,反成禍害。

綜上所述,此時,關內剿太平軍餘部、剿回和剿捻,清軍四處出擊無暇西顧,而關外回眾起事,烽火連天。伊犁將軍明緒缺兵缺糧,僅憑藉惠遠城的高大堅固才不被回軍攻破,但已坐困日久。清政府雖採取了更為嚴厲的措施,但仍不能儘快鎮壓回軍以挽危局,也是焦急萬分。

俄國佔領伊犁前,新疆局勢如何,及清政府的對策和態度有何變化?

借俄師助剿過程中清政府的態度變化

首先,“借俄兵數千”以保伊犁。伊犁回軍圍攻伊犁將軍所在的惠遠城,使得伊犁的局勢陷入危機之中。1865年1月8日,伊犁將軍常清、參贊大臣明緒上奏向清政府說明“伊犁城圍緊急,俄人貿易圈地被賊擾佔”,請暫借俄國兵隊前來救援。經過再四商酌、權衡利弊,不得不向俄國西悉畢爾衙門行文,暫借俄兵前來救援,並保護該處貿易圈。

其次,“借俄兵數百”俾充前敵。明緒於伊犁城圍緊急時,萬不得已行文俄國借俄兵來伊助剿。2月18日,俄國所派官員索特訥克攜帶行文到達了伊犁,明緒“以禮相待,犒以酒食茶幣等物,恭順喜悅”。

第三,“以俄兵即日前來揚言於眾,以壯我軍之氣”。8月20日,明緒上奏敘述其與俄邊界官借兵情形。明緒在伊犁城圍緊急,坐困日久,日益危機時,不得已向俄國借兵。曾經兩次行文俄國西悉畢爾衙門,但未能接到回信,也就是該衙門未加理睬,而又三次派人到阿勒瑪圖會晤管理兵丁的俄官江達拉里,江達拉里也兩次派員到伊犁,且“彼此接見,皆甚歡悅”。

第四,“催借俄兵助剿之處,著無庸議”。在總理衙門與俄使辯論借兵時,伊犁的形勢更為危機,“南北各路十數城淪陷,伊犁遍地皆賊”。明緒催促清政府發文俄國借兵助剿也更為急迫。10月8日,清廷接到明緒上奏,敘述了明緒派人到俄國催借俄兵的情形。

第五,藉助俄兵“以壯聲威”。清廷雖對借兵助剿不抱希望,但對於借俄兵“以壯聲勢”仍有一線希望。由於伊犁被回軍圍困,糧餉、子藥、槍炮等也日益支持,因此在向俄國借兵同時也向俄國提出賒辦糧食、軍火以及匯兌銀兩請求。對於此事,俄使“均經應允,並無異說”,但是伊犁被回軍圍困日久,恐怕派不出人馬前去迎敵,因此必須由俄國派人送至伊犁,這樣才安全和順利一些。對於此,清政府夢想著既然俄國不肯發兵助剿,“若能多派弁兵護解糧食火藥等款到城,亦可藉助聲威。”

俄國佔領伊犁前,新疆局勢如何,及清政府的對策和態度有何變化?

後記:伊犁陷落後清政府的態度

1866年的6月,清政府接到榮全的諮文,得知伊犁已被回軍攻破,將軍明誼等各官兵均已罹難,同時得知俄國業已準備派兵數千前來助剿,已經有“俄兵數十人,結隊陸續前來”。對於伊犁城被回軍攻破,清政府也是在意料之中,何況伊犁困守已久,關外援兵被陝甘回軍所阻不能救援,與俄國借兵已有一年有餘而未果,伊犁無糧、無餉等原因,終被回軍攻破也是早有心理準備。對於俄兵此次前來助剿著實使得清政府倍感憂慮。伊犁城圍緊急的時候,俄國百般推諉、詞語枝梧,總以清政府沒有正式發文求援為藉口而不願發兵救援伊犁。

當得知伊犁已被回軍攻破的消息後,馬上就要帶領數千俄兵前來會剿,其“是否真心助剿,殊難深信”,況“伊城與俄境毗連,現既為賊所距,俄人易起侵佔之心,其平時即以借兵居奇,臨危不難以借兵取事。”雖對俄兵前來助剿憂慮重重,但俄兵既然要來,清政府也不能讓其返回。因此,清政府在試圖規復伊犁的同時還不得不防俄,認為只要中國“鎮以大兵,會同前進,毋任其獨來獨往”,就能杜其“別生覬覦”,同時夢想“斯攻佔之力為我所用,而收復之功無令彼成”,這樣就能“俾就我範圍,日後較易收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