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占领伊犁前,新疆局势如何,及清政府的对策和态度有何变化?

引言: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激烈动荡,清政府的统治也摇摇欲坠。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后虽被残酷镇压,但也影响到了西北地区。首先是陕甘地区的回民起事,而后新疆回民也发生起事反抗清政府的统治,新疆的严峻局势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想方设法恢复秩序。本章论述的重点就是新疆局势的变化致使清政府态度随之而变化的过程。

俄国占领伊犁前,新疆局势如何,及清政府的对策和态度有何变化?

借俄兵助剿前新疆局势及清政府的对策变化

  • 01新疆回民起事初期的局势及清政府的对策

1864年6月26日新疆乌鲁木齐回民开始起事,7月15日便攻占乌鲁木齐汉城;6月30日,新疆南路回民在热西丁和卓的带领下也发生起事并攻占阿克苏;7月10日,回军将从乌鲁木齐增援喀喇沙尔的清兵击败于乌什达坂,领队大臣文永殉职;7月15日,昌吉的回民起事,绥来南城也被回民军占领;7月23日,新疆古城回民开始叛乱并围攻满汉两城。

7月26日,新疆叶尔羌汉回起事,抱着民族仇恨而大肆屠杀汉人,汉人死亡七千,办事大臣退守满城;7月29日,新疆参将索焕章起事并率领回民军攻占了乌鲁木齐汉城,推举阿訇妥明为主帅,自称为大元帅,并围攻满城;8月17日,新疆回军围攻吐鲁番、托克逊,并焚掠辟展等处军台以响应妥明;8月31日,于阗回众在首领哈比布拉带领下起兵。

短短的两个月,回民在新疆各地的起事使得新疆遍地烽火。镇守伊犁的将军常清也调兵遣将,分头救援,但屡遭败绩。而现在由于库车、喀喇沙尔两城失陷,伊犁至乌鲁木齐,中间库尔卡拉乌苏、乌兰乌素以及相毗连的绥来、昌吉,道路皆被回军所阻,文报不通,信息全无。而后乌鲁木齐汉城又被回军攻占,满城又被围困,直接威胁到伊犁的安全。常清一筹莫展,赶忙向清政府上奏请催调各路官兵援助新疆以剿灭回军。鉴于新疆的紧急局势,清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一是调兵遣将;二是急调军饷;三是要求剿抚兼施。

俄国占领伊犁前,新疆局势如何,及清政府的对策和态度有何变化?

  • 02新疆局势日益危机及清政府的政策变化

清政府在新疆回民起义初期所采取的一些对策还没有来得及起到作用,新疆的局势又变得日益危机:1864年9月,南疆的喀什噶尔在金相印和布鲁特头目思的克率领下起兵反清;10月3日,阿訇妥明的回军占领了乌鲁木齐满城并大开杀戒,都统平瑞、兵备道伊昌阿以下万余人战死。以后,妥明又与奇台回民马福联合占领奇台、昌吉、呼图壁、库尔喀喇乌苏等城;10月13日,新疆维吾尔族回民攻占了宁远城;11月,伊犁将军驻地惠远不远的满营驻地惠宁也遭到数千回众的围攻而变得岌岌可危。

当时由于新疆回众到处起事,伊犁将军明绪四处派兵,惠远城内仅有兵丁一千余人,防守远远不够。于是,明绪急忙调锡伯营、索伦营马队八百,并招募三千汉民勇丁和数百哈萨克牧民守城。由于惠远城高大坚固、防守严密而未被回军攻破,回军便汇集于不远处的宁远城;12月15日,妥明军占领古城汉城后又急攻古城满城,经八十多天的坚守,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满城于1865年3月6日被攻破,领队大臣惠庆以及以下官兵连同妇女七千余人均被杀害;12月25日,妥明又攻占了吐鲁番。

回民军占领的地域越来越大,从南疆到北疆,新疆各城回军声势浩大,虽有少数几城没有被回军攻占,但由于回军的围攻也岌岌可危。尤其是伊犁将军所在地惠远城的局势更是不容迟缓,一旦攻破,新疆全境的中枢便会瘫痪,局势会更难收拾。

俄国占领伊犁前,新疆局势如何,及清政府的对策和态度有何变化?

清政府初期的一些挽救局势的措施不是被一些大臣的迟延不得不推后,就是遭遇失败:前次谕令增援乌鲁木齐的两万喀尔喀兵,由于乌城已被占领而改援古城,但是刚一接仗便失利溃散,返回科不多城。又因为喀尔喀部落壮丁所剩不多,不敷调拨,清政府不得不将已调出的各兵概撤回旗;前谕令陕甘总督杨岳斌带兵前赴陕甘以替出都兴阿增援新疆,但陕甘回民此时正与清兵接仗,何况杨岳斌手下兵少而需要回楚募勇。

楚地与新疆相隔万里,路途遥远,募勇几千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所募兵勇也需要加以训练才能成军,因此杨岳斌带兵赴任遥遥无期;穆图善远在湖北,带兵赶赴甘肃会同都兴阿,也是由于路途遥远而需时日;前谕令严催迅速赴任并履行剿抚职责的新疆各简放大臣,时过数月,除吐鲁番领队大臣扎克当阿和新调古城领队大臣惠庆二人已赴任外,其余大臣还尚未到任。

新疆局势的危机迫使清政府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一是下令免去伊犁将军常清的职务,令伊犁参赞大臣明绪接替常清为伊犁将军;二是严厉谕令新任新疆各个官员迅速赶赴任所;三是再次谕令回楚募勇的陕甘总督杨岳斌迅速招募成军并统带急赴陕甘,以便让都兴阿、穆图善早日腾出西行,救援新疆;四是调整新疆所任官员。

俄国占领伊犁前,新疆局势如何,及清政府的对策和态度有何变化?

  • 03清政府对策的失败

虽然清政府对新疆局势的发展也是心急如焚,连下谕旨调整官员、调兵遣将,并且对迟延观望者一再催促,还要指名严参,但新疆局势仍不乐观:陕甘总督杨岳斌接替都兴阿,杳无音信,不知何时才能募勇并训练成军和接替都兴阿;命穆图善率部出关剿回,但当时新疆和甘肃回民起义正连成一片,穆图善手下兵单粮绌,出关又路途遥远,此时如没有援兵作为后继,如果被回军抄了后路则艰险异常,因此穆图善出关也被推迟,在原地观望;屡次催促鲍超由四川出关,但鲍超所部多数为南方人,当时正由江西追太平军余部到了福建,如果由四川出关,路途则更为遥远。

何况当时霆军欠饷太多,又是南方人到西北剿回,部众很不情愿。鲍超到四川以后,其所部霆军分为两支:一支由总兵娄云庆率领入闽,但是当行至上杭县时,部众大哗,前去江西索饷。江西布政使孙长紱急忙提六万两饷银,众人才算稍稍安定;另一军由总兵宋国永带领前赴四川,然后将率军出关,但该军走到金口长江水道时,以欠饷为由,不想西行,登岸后哗溃,又南下攻占了咸宁县。清廷没有办法,急忙命令不让鲍超出关而令其急赴福建去沿途招抚溃勇。调鲍超所部出关剿回不成,反成祸害。

综上所述,此时,关内剿太平军余部、剿回和剿捻,清军四处出击无暇西顾,而关外回众起事,烽火连天。伊犁将军明绪缺兵缺粮,仅凭借惠远城的高大坚固才不被回军攻破,但已坐困日久。清政府虽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措施,但仍不能尽快镇压回军以挽危局,也是焦急万分。

俄国占领伊犁前,新疆局势如何,及清政府的对策和态度有何变化?

借俄师助剿过程中清政府的态度变化

首先,“借俄兵数千”以保伊犁。伊犁回军围攻伊犁将军所在的惠远城,使得伊犁的局势陷入危机之中。1865年1月8日,伊犁将军常清、参赞大臣明绪上奏向清政府说明“伊犁城围紧急,俄人贸易圈地被贼扰占”,请暂借俄国兵队前来救援。经过再四商酌、权衡利弊,不得不向俄国西悉毕尔衙门行文,暂借俄兵前来救援,并保护该处贸易圈。

其次,“借俄兵数百”俾充前敌。明绪于伊犁城围紧急时,万不得已行文俄国借俄兵来伊助剿。2月18日,俄国所派官员索特讷克携带行文到达了伊犁,明绪“以礼相待,犒以酒食茶币等物,恭顺喜悦”。

第三,“以俄兵即日前来扬言于众,以壮我军之气”。8月20日,明绪上奏叙述其与俄边界官借兵情形。明绪在伊犁城围紧急,坐困日久,日益危机时,不得已向俄国借兵。曾经两次行文俄国西悉毕尔衙门,但未能接到回信,也就是该衙门未加理睬,而又三次派人到阿勒玛图会晤管理兵丁的俄官江达拉里,江达拉里也两次派员到伊犁,且“彼此接见,皆甚欢悦”。

第四,“催借俄兵助剿之处,著无庸议”。在总理衙门与俄使辩论借兵时,伊犁的形势更为危机,“南北各路十数城沦陷,伊犁遍地皆贼”。明绪催促清政府发文俄国借兵助剿也更为急迫。10月8日,清廷接到明绪上奏,叙述了明绪派人到俄国催借俄兵的情形。

第五,借助俄兵“以壮声威”。清廷虽对借兵助剿不抱希望,但对于借俄兵“以壮声势”仍有一线希望。由于伊犁被回军围困,粮饷、子药、枪炮等也日益支持,因此在向俄国借兵同时也向俄国提出赊办粮食、军火以及汇兑银两请求。对于此事,俄使“均经应允,并无异说”,但是伊犁被回军围困日久,恐怕派不出人马前去迎敌,因此必须由俄国派人送至伊犁,这样才安全和顺利一些。对于此,清政府梦想着既然俄国不肯发兵助剿,“若能多派弁兵护解粮食火药等款到城,亦可借助声威。”

俄国占领伊犁前,新疆局势如何,及清政府的对策和态度有何变化?

后记:伊犁陷落后清政府的态度

1866年的6月,清政府接到荣全的咨文,得知伊犁已被回军攻破,将军明谊等各官兵均已罹难,同时得知俄国业已准备派兵数千前来助剿,已经有“俄兵数十人,结队陆续前来”。对于伊犁城被回军攻破,清政府也是在意料之中,何况伊犁困守已久,关外援兵被陕甘回军所阻不能救援,与俄国借兵已有一年有余而未果,伊犁无粮、无饷等原因,终被回军攻破也是早有心理准备。对于俄兵此次前来助剿着实使得清政府倍感忧虑。伊犁城围紧急的时候,俄国百般推诿、词语枝梧,总以清政府没有正式发文求援为借口而不愿发兵救援伊犁。

当得知伊犁已被回军攻破的消息后,马上就要带领数千俄兵前来会剿,其“是否真心助剿,殊难深信”,况“伊城与俄境毗连,现既为贼所距,俄人易起侵占之心,其平时即以借兵居奇,临危不难以借兵取事。”虽对俄兵前来助剿忧虑重重,但俄兵既然要来,清政府也不能让其返回。因此,清政府在试图规复伊犁的同时还不得不防俄,认为只要中国“镇以大兵,会同前进,毋任其独来独往”,就能杜其“别生觊觎”,同时梦想“斯攻占之力为我所用,而收复之功无令彼成”,这样就能“俾就我范围,日后较易收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