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環保的?專業科學,法令嚴厲,折服古人的和諧自然智慧

文|趙烈文

古人講求天人合一,萬法自然,因此對於環境問題的關注和保護力度是非常大的。透過那些古老的山水畫卷,我們依稀能夠看到昔日山水的清秀與寧靜。

那麼古人面對環保問題時是如何做的呢?他們是否也會有垃圾處理問題?

1975年12月在湖北雲夢縣城關睡虎地11號墓地出土的秦簡中,有一部分是關於秦國法律的,後來被整理成為《秦律十八種》,其中有大量關於環境衛生方面的規定,由此將古代人對於環保的歷史研究浮現在人們的視野面前。

古人是如何環保的?專業科學,法令嚴厲,折服古人的和諧自然智慧

相關畫面

在古代,不重視環境甚至出現了“不可以為天下王”的記載。荀子用了大量筆墨強調生態自然的和諧,他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整體意思就是告誡百姓不能隨意亂砍亂伐,踐踏花草,因為這是“聖王之制也”。

往西周時期看,當時還頒佈了環保法令,“毋壞屋,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這是西周的《伐崇令》 堪稱我國曆史上有關環保的最嚴發令,最高可以殺無赦 ,可知確實到了極其森嚴的地步。在當時還有一個叫“虞”的專門負責環境保護的部門,職責是負責所有的山川林業和大江湖泊。

古人是如何環保的?專業科學,法令嚴厲,折服古人的和諧自然智慧

尚書

五帝時代,舜就對自然環保格外重視,根據當時的形勢,他設置了專門機構,配置官吏,然後由各部落首領公開商討,這其中就有“虞”。“虞”的編制不小,第一任虞官名叫伯益,《尚書堯典》也記載了舜任命伯益做“環保主官”的事。國內有環保學者認為,舜所設的“虞”,是世界上最早的“環保部”,伯益是最早的“環保官員”。

此外,伯益不光是環保專家,還是治水專家大禹的重要助手;他發明了水井,保證百姓飲用水源免受汙染;他還提倡保護動物,構建生態平衡發展。《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有“伯益知禽獸”的文字,因此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出他對於自然的研究已經相當深入。

大禹在任時頒佈禁令:“春三月, 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綱罟,以成魚鱉之長。”春季實行“山禁”,夏季實行“休漁”、這既保護了環境,也保證了社會可持續發展。公元前1050年前後,周王在攻打崇國時出臺“伐崇令”定:“毋壞屋, 毋填井,毋伐樹毋動六畜。”即不得毀壞房屋,不得填埋水井,不得砍伐樹木,不得破壞居住環境的設施。

古人是如何環保的?專業科學,法令嚴厲,折服古人的和諧自然智慧

商鞅時代

此外,對於亂扔垃圾於街道上的人會受到斷手的嚴重懲罰。《韓非子》記載: "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把灰這類生活垃圾倒在街道上,被發現後將被剁手,確實有點過了,後來古人對破壞環保的處罰有所放鬆,但也不輕饒,如在唐、宋兩代隨便燒荒者一旦被抓到,要被“鞭笞“伐毀樹木”的,則以偷盜罪論處。

同樣管仲甚至認為“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草萊 不可以為天下王。”根據這一思想,他提出了明確的禁令,“無殺伐 無割大陵,伐大木,斬大山,行大火,誅大臣,收谷賦。”這話不難理解,就是不能對自然環境有任何破壞,尤其是違背季節的砍伐,因此在管仲的推動下,齊國整體的風度和治理水平都高出其他列國,因此成為“春秋五霸”不是沒有原因的,可以想見,齊國在當時是最好的“宜居城市”了。

古人是如何環保的?專業科學,法令嚴厲,折服古人的和諧自然智慧

此外《呂氏春秋.士容論》也涉及了秦國 “禁燒”規定, “澤人不敢灰”之說,即不準在澤中割草燒灰。《北齊書 》中記載,皇帝高洋下詔規定:“限仲冬一月燎原,不得他時行火,損昆蟲草木。”只能在仲冬(十一月)一個月內燒荒,其它季節一律禁止.後代相關環保法令中,便保留了“禁燒”條令,如《唐律雜律》規定“非時燒田野者”要被嚴懲。《宋刑統》中提到,所謂“非時”是指每年陰曆二月到十月之間。保護水源方面的規定也很多,如唐宋法律上都有規定“有穿穴垣牆以出穢汙之物於街卷,杖六十”等。

那麼,如果違反環保法令怎麼辦?

從西周周文王的“伐崇令”規定“有不如令者,死無赦”,即如果有人敢不遵從禁令,一律處死,且不得說情赦免。此外,《管子》中有記載:“有動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斷,右足入,右足斷。”

古人是如何環保的?專業科學,法令嚴厲,折服古人的和諧自然智慧

相關畫面

除了頒佈保護城市清潔衛生的法規,古代也有專門打掃衛生的環衛工人。在古代,環衛工人稱之為“條狼氏”。條狼氏掌清除道路、驅避行人之職。

古人還嚴禁在道路上亂倒垃圾,違者嚴懲不貸,絕不會姑息遷就。《漢書五行志》:“秦連相坐之法,棄灰於道者黥。” 臉上刻字發配,這個處理確實不輕。

此外,對於廁所環境,也是管理的也是相當規範。

古人是如何環保的?專業科學,法令嚴厲,折服古人的和諧自然智慧

古人在看人家房子的時候,看客廳看臥室還要看衛生間,因為廁所的乾淨與否,是檢驗房屋質量的標準。“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其偃焉。”不僅如此,古代對公共廁所也非常講究,對廁所的位置要求挺嚴。《墨子》 雲:“於道之外為屏,三十步而為之圜,高丈。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古代,人們購物用的器具大都是容易分解和處理的東西,比如竹籃,竹筐、稻草等,去街市上買魚,攜帶一根稻草,然後穿在魚的腮下就可以提回來了。除了用稻草,古人還用荷葉包裹東西。

古人是如何環保的?專業科學,法令嚴厲,折服古人的和諧自然智慧

相關畫面

《三國典略》中記載:“建康令孔奐以麥屑為飯,用荷葉裹之,一宿之間得數萬裹,以給兵士。”裡的這段話記載了三國時期在戰場.上以荷葉包飯的事情,這種做法顯然是既方便快捷,又十分環保。荷葉用後扔在地上,很短時間即可融入土地了,堪稱遵守紀律之外又講究方法的環保了,因此在古代的環保中,考驗的也是治理能力,同時更多的是如何處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