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伤脾胃,身困泻泄 ,此时需要麻杏苡甘汤与肾着汤合方治疗

湿属阴邪,易伤阳气。脾为土脏,尤易为湿所困,而生吐泻诸症。

夏季时节,大自然草木繁茂,鲜花盛开,娟飞蠕动,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这个时期阳光炙热,酷暑难挡,高温之余暴雨又时常倾盆而下,地面上湿热熏蒸,令人们又颇觉烦闷不适。虽然《黄帝内经》认为春夏是“养阳气"的好季节,然而,人们在此炎热兼湿热之季,生活调理稍有不慎(贪凉饮冷、过食肥甘厚味饮食不洁等),却极容易生病,尤其是对于脾胃虚弱体质的人群,极易感受湿邪而出现脾虚湿困的中焦病证。

湿伤脾胃,身困泻泄 ,此时需要麻杏苡甘汤与肾着汤合方治疗

临床观察发现,若患者自身脾胃不太虛弱,即使有湿浊或湿热困阻,用药之后,湿气容易消散;但是假如患者素体脾阳亏虚,难以运化水湿,即使用药治疗,湿邪也不容易清除。毕竟缠绵难愈,是湿邪致病的一大特点。在选方用药方面,不论是湿浊困脾,还是湿热蕴脾,如果在患者脾阳不甚虚的情况下,选用诸如温病派的名方“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藿朴夏苓汤”等,效果甚良。若患者脾阳虚甚,再选用上方,则难以取效,或者取效极慢,令患者失去信心,不再复诊。那么该学选用什么方子呢?答案就在《金匮要略》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湿伤脾胃,身困泻泄 ,此时需要麻杏苡甘汤与肾着汤合方治疗

麻杏苡甘汤与肾着汤皆出自《金匮要略》,系医圣张仲景名方。

麻杏苡甘汤原文为:“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杏苡甘汤,用药较为轻灵,作用点多位于上、下二焦,中焦力量较微。麻黄、杏仁相配,一升一降,开通腠理、汗孔,取《黄帝內经》“开鬼门”之义,令湿邪由体表毛窍而散;薏苡仁乃为中下焦之药,更趋于下焦,淡渗利湿,令湿邪从小便而走,三仁汤中薏苡仁亦是如此用意。

肾着汤,又称为甘姜苓术汤,原文为:“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细察其方药组成,乃知其作用靶点在于中焦脾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培土以胜水。甘、姜、苓、术,辛温甘淡,本非肾药,去人参减其补脾之力,而加茯苓乃为增强湿自化,从本而治也。

湿伤脾胃,身困泻泄 ,此时需要麻杏苡甘汤与肾着汤合方治疗

因此,麻杏苡甘汤与肾着汤相合,开上焦、温中焦、利下焦,三点俱到,标本兼治,令脾阳振,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若患者湿中夹热,舌苔腻中夹黄,依然可用,只需稍减干姜用量即可,无需过虑干姜助热,辨证识机,抓主要矛盾,余不足虑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