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識母親湖①丨李躍龍:改變的是我們,而不是洞庭

【題記】

洞庭湖一如既往,從來沒有改變。

因為它的主要功能——農業生產、防洪保安和生態維護的作用未曾改變。更重要的一點是,與其他湖泊相比較,洞庭湖在調蓄長江、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提供防洪保安的功能一直沒有改變。三峽工程建成前是這樣,三峽工程建成運作後還是這樣。

重識母親湖①丨李躍龍:改變的是我們,而不是洞庭

(洞庭美景)

我們的認知偏差,“辜負”了洞庭的安瀾。

洞庭湖居“五湖之首”,以前沒有人質疑過這一點。但現實生活中,洞庭湖的實際地位,在人們的認知觀念裡已大不如前,早已一落千丈。

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是時代與農耕文化的變換。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以糧為綱”、全民發展第一產業、解決溫飽問題到發展第二、三產業、全民共同富裕的過程中,以傳統農業為主的洞庭湖區,它的地位一直在下降。

二是我們主觀認知的偏差。1962年8月出版的《十萬個為什麼》,首次提出洞庭湖降為第二大湖泊。近60年來,這個說法成為官方和主流意見,雖然還有一些專業工作者不認同,但在現實中,包括湖南人在內的幹部群眾大都認為洞庭湖已成為“老二”,鄱陽湖的跟班小兄弟,洞庭湖的地位和作用在下降。

比如《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的出臺和實質內容,遠遠走在《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的前面;洞庭湖治理建設和研究項目的佈局較之鄱陽湖偏小偏少,近兩年來,洞庭湖區獲得的國家在水利建設方面的投資僅為鄱陽湖的32%,中國科學院南京湖泊研究所沒有在洞庭湖設立二級研究機構,它研究的重點和佈局在太湖、鄱陽湖,等等。

三是安瀾的洞庭就像“不哭的孩子”。三峽工程建設開始特別是2006年庫區蓄水至156米正常運行後,社會層面上幾乎都認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防洪問題已基本解決,長江安瀾的趨勢整體形成。

第一條所造成洞庭湖地位下降,與時代和社會發展相關聯,它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後面兩條,卻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發生偏差所致,它完全改變了全社會對洞庭湖的正確認知,從根本上顛覆了過去一二百年以來形成的洞庭湖調蓄長江、保命安民的重要地位。

重識母親湖①丨李躍龍:改變的是我們,而不是洞庭

(西洞庭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圖/紅圖匯)

重識洞庭,首先要認清洞庭的地位。

1998年全國抗洪搶險英雄模範、原省政府參事、省水利廳副總工程師聶芳容先生一直認為洞庭湖是中國的第一大淡水湖。他從洞庭湖洪道性湖泊的性質出發,提出1978年把洞庭湖面積定為2740平方公里是不科學的,洞庭湖的水面範圍劃界應包括其洪道面積,因為它們是洞庭湖不可分割的整體。

目前,省自然資源事務中心通過衛星遙感監測,洞庭湖盆及其承納的水體面積,通江湖泊有2702.74平方公里,通江洪道有1140.91平方公里,垸內湖泊有1578.33平方公里,三者合計5422平方公里,大於鄱陽湖的最大面積5050平方公里。從湖容上看,目前洞庭湖通江湖泊的最大湖容是240.03億立方米,鄱陽湖的湖容260億立方米,鄱陽湖通江湖泊的湖容大於洞庭湖。但洞庭湖的總庫容,如果不納入通江洪道和垸內湖泊的容積,那是非常不完整的,它反映不出調蓄湖泊洞庭湖的真實能力。

我認為,洞庭湖仍然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泊,其“下降為第二大淡水湖泊”的說法是一個偽命題。洞庭湖的流域面積大於湖南省國土面積,在26萬平方公里以上,已經超過了鄱陽湖流域面積。如果再加上四口分流入湖的流域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已佔中國國土面積的七分之一。這個巨大的流域面積,能充分保證入洞庭湖平均徑流量年值3018億立方米,它是鄱陽湖的3倍、太湖的10倍。如果洞庭湖是第二大淡水湖的話,誰能當第一?

正因為對天然湖泊的簡單排序已嚴重影響全社會對大自然的正確認識,甚至誤導了政府宏觀決策,所以我在多篇文章中都回避了誰第一誰第二的問題,而是從湖泊功能重要性的角度,稱洞庭湖為“五湖之首”,是實事求是的,也完全站得住腳。

重識母親湖①丨李躍龍:改變的是我們,而不是洞庭

(美麗西洞庭。 圖/C5DD800)

能為長江分憂解難的,惟有洞庭。

江湖連通,本是自然界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長江中下游地區也一樣。但現在除了鄱陽湖和洞庭湖,其他通江大湖如洪湖等,幾乎已全部被切斷與長江的自然連通。

吞江湖泊即吞吐長江的湖泊,原意來自於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吞長江”,即吞吐長江、調蓄長江。洞庭湖和鄱陽湖雖然都是通江湖泊,但它們又不一樣,洞庭湖是吞江湖泊,而鄱陽湖不是吞江湖泊。長江通過四口向洞庭湖分流水沙,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然後再通過城陵磯三江口還江。這種江湖關係在長江汛期能起到調蓄洪水、防洪保安的重要作用。鄱陽湖只通過湖口一處與長江連通,其江湖關係相對洞庭湖來說十分簡單,即使在長江高洪水位期間,長江水通過湖口倒灌入鄱陽湖,其均值也不過區區25億立方米,這個數值僅略高於湖南省錢糧湖蓄洪垸的蓄洪容量(22.2億)。所以我們說鄱陽湖僅僅是自然通江,而不是調蓄長江的湖泊。能為長江分憂解難的,只有洞庭湖。

如果沒有洞庭湖,會不堪設想。

重識母親湖①丨李躍龍:改變的是我們,而不是洞庭

(洞庭湖飛鳥雲集、碧水藍天的美景。)

吞吐長江的大湖,有“五湖之首”的底氣。

從1949年到三峽工程建成之前,長江宜昌發生大於6萬立方米秒的洪水有1954年、1998年,四口分流平均分流能力為2.2萬立方米秒,佔長江洪峰的34.5%。1951~2000年洞庭湖多年平均總入湖洪峰流量4萬立方米秒,出湖流量2.7萬立方米秒,削峰流量1.2萬立方米秒,削峰比為32.1%。最大削峰值出現在1998年,削峰2.8萬立方米秒,削峰比為43.9%,最大削峰比出現在1990年,削峰比為49.1%。

三峽工程建成運作後,我們又經歷了2016、2017、2020年三次大的洪水。其中2017年7月1日入湖總量達到歷史極值8.15萬立方米秒,超過三峽入庫極值7.2萬立方米秒(2020年8月19日),洞庭湖表現出來的調蓄能力讓我們震撼。2020年,長江發生全流域洪水,洞庭湖入湖最大流量為7月9日的5.15萬立方米秒,最大出湖為7月12日的3.32萬立方米秒,削峰比為35.5%。2017年的削峰比為39.3%,而2016年洞庭湖的貢獻更大,削峰比達到48.7%,僅低於歷史極值的1990年。

洞庭湖是吞吐長江唯一的大湖,仍然是長江中游調蓄洪水的最重要場所。維持這一調蓄能力對長江中下游防洪至關重要,這個湖泊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沒有減弱,我們沒有理由輕視它。洞庭湖穩居“五湖之首”,流行了60年之久的“下降為第二大淡水湖泊”的論調,可以休矣!

(作者系《洞庭湖志》主編。此文寫作,得到了省自然資源中心餘德清總工程師的支持,特此感謝。)

【來源:紅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