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源:訾及訾姓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訾,形声兼会意字,读作zǐ,zī。甲骨文、金文字形尚未发现。战国时期陶文有两种字形:①左右结构,左为言,右上为止,右下为人;②上下结构,上为止,下左为言,下右为人。战国时期竹简“云梦秦律”上下结构,上为此(匕为人的讹变),下为言。篆文承接秦简,隶变后,楷书写作訾。异体字为訿,呰,啙。本义用言语冒犯他人,毁谤。

汉字探源:訾及訾姓

訾字的演变

  訾,由此和言构成。此字甲骨文字形是左右结构,左止右人,或右人左止。本义用脚踩人,引申为近的。此字本义消失,为引申义专用。其踩踏本义则另加足字旁写作跐[cǐ]。因为用脚踩人会导致人受伤,所以,此+言形成的新字訾(訿)就是用言辞伤人,即毁谤,诽谤,非议,恶语中伤。

  《说文解字》:訾,訾訾不思称意也(訾,议论纷纷不想使上级满意)。释义不确切。

  一、本义及其引申义

  1.本义。①《诗经·大雅·召旻[mín]》:皋[háo]皋訿[zǐ]訿,曾不知其玷(欺诈攻击心藏奸,却不自知有污点)。②《诗经·小雅·小旻》:潝[xī]潝訿訿,亦孔之哀(小人叽喳攻异己,是非不分我悲凄)。③《礼记·丧服》: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那些诋毁礼的人,压根儿就不知道礼是怎样制定出来的)。如,訾讆[wèi] (《管子·形势解》:毁訾贤者之谓訾,推誉不肖之谓讆),诋訾今古。此义读作zǐ。

  2.引申为责备。《吕氏春秋·审应》:公子沓訾之(申向)曰(公子沓责备申向说)。

  3.引申为挑刺,吹毛求疵。《淮南子·泛论》: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所以在小事上处处谨慎的人是不会有大作为的,而那些专爱对别人吹毛求疵的人也大都不为众人所容)。

  4.引申为厌恶,讨厌,憎恶。《管子·形势》:訾食者不肥体(厌食的人长不胖)。

  二、通假字

  1.古通恣。引申为恣意妄为,特立独行。《荀子·非十二子篇》:以不俗为俗,离踪而跂訾者也(把不同于世俗作为自己的习俗,背离世俗而独行自高的人)。此义读作zī。

  2.古通疵,疾病。《管子·入国》: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凶年,平民得了疾病,大多死了)。

  引申为缺点。《礼记·檀弓下》: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所以,您刚才对礼提出的批评,实在也算不上是礼的毛病)。如,訾缺(过错与缺失)。此义读作zī。

  3.古通赀,本义挥霍钱财。此义读作zī。引申为:

  (1)钱财。《汉书·杜周传》:家訾累巨万矣(家庭财产累积数以万计)。如,訾用,訾算,訾产。

  (2)计量。《商君书·垦令》: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根据粮食产量计算田赋,那么国家田赋制度就会统一,而百姓承担的赋税才会公平)。如,訾计,訾省。

  (3)衡量,估量。①《国语·齐语·管仲佐桓公为政》: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估量审视他的素质,如果他有足以辅助完成国事的能力,则确实可委以重任)。②《吕氏春秋·审分览·知度》:訾功丈而知人数(估量一下工程的大小尺寸就知道需要的人数了。

  (4)思考,考虑,算计。《韩非子·亡征》:心悁[yuān]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积忿易怒而不思前顾后的,可能灭亡)。如,訾问(过问)。

  三、带訾的古地名

  据文字记载,带訾的古地名都是由双字构成。在古地名中的訾字,仍含有其构成部分“此”的字义,表示附近、邻近。其中有:

  1.訾陬[zōu],夏代方国,又称陬訾,一说在今山东省寿光市纪台村,另一说在今河南省北部。訾陬为齐所灭。见《大戴礼记·帝系篇》。陬的异体字有郰、鄹和邹。

2.訾娄,西周时期的邾国(又叫邾娄国)早期都城,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张庄镇大律村一带。鲁僖公十八年(前627年),鲁征伐邾国夺取了訾娄。见《左传·僖公十八年》“而后师于訾娄”。

  3.訾枝,春秋时期楚国城邑,在今湖北钟祥境内。古代钟祥境内有枝水河(今长寿河)。见《左传·文公十六年》“(戎人伐楚)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

  4.訾毋,春秋时期宋国城邑,在今河南周口市鹿邑县马铺镇。见《左传·襄公十年》“楚子囊、郑子耳伐宋师于訾毋”。

  5.东訾,春秋时期东周城邑,即訾城,亦称訾聚,在今河南巩义市小訾殿村,罗水与洛河汇流处。《左传·昭公二十四年》“王定而献之,与之东訾”(在王室安定以后,阴不佞把它奉献给周敬王,周敬王把东訾赐给他)。

  訾字作姓氏时,读作zī。訾姓多来自上述远古地名。

  据文献记载,訾姓的来源有:

  1.源自部族名。古代有訾陬氏部族(该部女子成为帝喾的一个妃子),訾陬氏后人有的省去陬字,成为訾姓。

  2.源自地名。①春秋时期,东周有城邑叫做訾,也称东訾或訾聚,在今河南省巩义。②春秋时期,楚国有城邑叫做訾枝,在今湖北钟祥市。③春秋时期,宋国有城邑叫做訾毋,在今河南周口鹿邑马铺。上述三地居民有以地名訾为氏的。

  3.源自嬴姓。战国后期,赵国贵族中有訾辱氏。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中记载:“訾辱氏,赵嬴姓也”。其后人有简化訾辱为訾氏的。

  4.源自改姓。南北朝时期,居住在齐地的祭姓人中,有人认为祭姓不吉利便把祭姓改为訾姓。

  如今訾姓人口约14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369位。

诗曰:

訾字本义为诽谤,

吹毛求疵恶语伤。

家訾巨万富敌国,

不訾前后或败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