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磕碰赋予孩子适应社会群体生活的技能

​摩擦、磕碰赋予孩子适应社会群体生活的技能

育邻梦

​摩擦、磕碰赋予孩子适应社会群体生活的技能。

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的行为都具有自我特质。然而,人类社会是群居的,无论多大的群体空间都需要彼此间相互试探、协调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摩擦、磕碰赋予孩子适应社会群体生活的技能

游戏就会有竞争与合作

摩擦、磕碰是成长的常态

《三国演义》:“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任何两 个具有独立功能的事物被放置在同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范围之内都必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摩擦,即便是日夜相伴的牙齿和舌头都会出现摩擦或磕碰。

​人类的口腔里住着两个最亲密无间的兄弟——牙和舌头,他们同居、同劳动,一同为小主人完成饮食的工作。在一个熟睡的夜晚,宝宝的口腔里却发生了这一件事。 

“我最重要!” “我更重要!”的争吵声惊醒了熟睡的康康。“咦,是谁在说话呢?”原来是牙和舌头发生了争执。舌头在那大喊;“我的作用大!”“我才是!因为我可以帮助小主人尝味道。”舌头大声喊叫着。“我可以分出来酸、甜、苦、辣。”“我才是最有能力的的!我可以帮助小主人嚼东西,帮助肠胃消化,让小主人感到舒服。”牙不服气的大喊。 

小主人心里想;“唉,它们俩各有各的用处,需要他们两团结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两兄弟你争我吵,喋喋不休。他俩争持不下,牙一激动,咬了舌头一下,“哎呀,疼死了,你说不过我,竟然咬我,太没风度了”舌头开始嘲笑牙,牙气的火冒三丈,说到;“我再也不理你了。 

从此,它们不再互相帮助了。冬天,牙一颗颗的脱落了,因为没有牙的保护,舌头冻得发抖,原本是深红色的舌头变成了暗红色。第二年春天康康的牙齿又长出来了,小主人告诉他们,你们两别再闹了,你们没有了谁我都没办法正常的生活,没有了牙齿我不能咀嚼食物,没有了舌头我就不能品尝味道了。 

听了主任的话,他们羞愧地低下了头。

人类社会的基础是分工、协作与竞争,每个人都离不开同伴,每个人的成长活动都需要同伴儿的陪伴,但同时也与同伴之间存在竞争,比如幼儿园的孩子就会竞争玩具、活动空间、老师的关注等等。同时,幼儿园的孩子们的性格各异,他们在彼此的游戏活动中难免有些孩子会表现的强势、有些孩子会比较爱动手,但是这些都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使他们学会自信的处理分歧。因为,只有幼儿园习得了处理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他们才能在今后的成长活动中妥善的处理好各种同学、朋友、同事、邻里关系。

古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本意为通过观察三岁孩子的生活行为就能大致预测到其长大后的心理、性格......孩子七岁所具有的行为习惯,就基本决定着这个孩子一生的发展状况。现实生活中,孩子在七岁左右时大脑就已基本发育完整,也就是说个人脑细胞的活跃基数在七岁左右就已基本确定,该有的思维架构已搭建完成,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已基本确立。所以,幼儿园学到的东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内容,后续的学习成长就是在此基础上添加血肉而已。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摩擦、磕碰赋予孩子适应社会群体生活的技能

快乐分享

摩擦、磕碰是形成社交能力的基础

人类成长活动的基础是社会性的,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独自存活。很久以前,达尔文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包括人类】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

社交是人生成长活动中的必备技能,童年游戏为孩子之间彼此感知对方的兴趣、需求,建立最基本的你、我、他的对立与合作极具现实意义。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布朗用42年时间采访了6,000受众,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数据显示,如果在儿童时代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的群居环境。“自由玩耍”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化解冲突的能力都至关重要。童年游戏中的孩子们能够在无金钱、礼仪、地位等的束缚下自由自在的体验“合纵与连横”带来的分合红利,能够完全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与谁合作结盟、与谁竞争......童年游戏时光是孩子最开心快乐、充满自信的时刻,游戏中的孩子没有礼仪、尊卑、地位等级的约束,能够完全按照个人兴趣、需要与人合作,而不必考虑那些世俗的眼光。游戏中的孩子身心完全放松,可放下戒备毫无畏惧的置身于快乐的世界之中,快乐的游戏甚至可以克服部分孩子胆小退缩、不自信的小毛病。游戏中的孩子既可以是多才多艺的才子、足智多谋的功臣、贤惠善良的公主,游戏能够让孩子更加全面的体验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感知不同身份的人物身心活动与所需承担的社会职责。

童年游戏无拘束,可让孩子在自由的世界之中“天马行空”,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游戏都是构造出来的,想象性游戏可以用模仿和想象去再现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反,也会在游戏中对过去的经验进行重建、改造、变化和新的创造,儿童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玩出各不相同的花样;建构性游戏中,儿童可以提高视觉空间能力,学习数量概念,在社会沟通游戏中可以学习新的知识与概念。另外,在游戏中儿童要不断地观察事物,进行分析与判断,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反复的游戏过程,孩子的认知能力将得到不断提高。

同龄人具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孩子与同伴而一起自由玩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由社交能力。 佩莱格里尼说:“你可以从老师那里学会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你无法因此变成社交强人,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你的社交能力才会变得越来越强。通过与同龄人互动,孩子们逐渐会知道哪些东西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被大伙儿接受的。”他们会在彼此的游戏活动中懂得,和同伴公平交往并进行角色轮换——不能总要求扮演警察、医生、老师等正面角色,还得有人扮演坏蛋、病人和学生才能与同伴长期保持良好的游戏关系,否则过于自我将很快失去玩伴儿。

​摩擦、磕碰赋予孩子适应社会群体生活的技能

对弈促进共同成长

人际关系相拥则暖

《刺猬取暖》:在一个飘雪的冬日,森林中有十几只刺猬冻得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决定试着靠在一起,但是因为它们彼此身上长有刺,一靠近就会被彼此刺痛而分开。可是天气实在太冷,它们又想要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的刺痛又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就这样反反复复的聚了分、分了又聚,不断在受冻受刺两种痛苦之间挣扎。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一个适中的距离,可以相互取暖而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这个取暖的最佳距离就是腹部相拥,用自己最脆弱与最温暖的部位与对方相拥。

向对方示弱,是很多动物寻求合作的基本意识,人类同样如此,最温暖的相遇就是拥抱、最亲密的关系就是“心贴心”的相互拥抱,将自己最软弱的腹部交给对方。同伴间最真诚的合作就是相互学习示弱,将自己的弱点暴露给对方,寻求对方的帮助,让对方指点自己的成长不足,以实现相互提携、共同成长。人身之中最柔弱的部位是胸脯,它也是最温暖的部位。所以,人们在表达爱意或给予安慰的时候都给予对方拥抱,让自身的温暖传递给对方。

自信解决冲突和矛盾的能力是孩子逐步走向成熟的基本标识,人是社会性的生命体,同时也是经验至尚的动物,人们根据曾经的生产、生活经验预判并处理当前发生的事情。期望培养孩子解决冲突和矛盾的能力,那就需要将孩子置身与群体活动之中去,让他们在群体游戏生活中学会相互适应。参与集体性游戏活动是人与人之间增进了解,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从个体走向群体的重要步骤。所以,培养孩子解决冲突和矛盾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放养”孩子,让孩子拥有更多的朋友,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磨平自己的棱角、变得圆滑。

马云2018年5月杭州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演讲关于未来教育的展望:“未来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创造力的竞争和想象力的竞争,是智慧和体验的竞争,是领导力、担当力、责任的竞争,是独立思考的竞争。未来的教育不能只教知识,教和育一样,教的是知识,育的是文化。学和习是两个概念,学的是知识,习是尝试知识、体验挫折,是一种想象力,是一种文化。教和学是对知识来说,学和习是对文化来讲,机器只有芯片,而人类有伟大的心和爱。面对未来的孩子,智商、情商以外,我们更需要培养爱商。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不会被机器所取代,才不会在变革中被淘汰。未来教育的使命一定不是培养多少高分的孩子,也不是培养学习为机器,也不是一种在流水线上培养的孩子,我们要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真正的人。”

​摩擦、磕碰赋予孩子适应社会群体生活的技能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摩擦、磕碰赋予孩子适应社会群体生活的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