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後影響孩子們擇業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麼?

在探討今天的話題之前,我想請大家先思考一個問題:生活在今天2019年的我們,因為孩子們沒能進入名校或者學習成績不理想,會感到特別焦慮和擔憂,害怕孩子的未來會沒有出路。如果你是來自2039年的未來世界,你會怎麼看待今天的這些教育問題呢?

其實,生活在當下的我們,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焦慮、擔憂,是非常正常的,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如果我們搶不上好學校的學區房,或者孩子無法通過入校測試,就意味著孩子們將不能進入一個理想的學校。

當好的老師和教育資源全部都傾斜到少數頭部知名學校的時候,進不了理想的學校,其實就意味著孩子們離名校以及理想的文憑,距離又遙遠了一些,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路上又增添了很多磨難。

沒有好的文憑和學歷,孩子們就不容易找到好的工作,未來的生活質量就有可能得不到保證,這是當下的大部分現實,也是正在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更是我們這些過來人的真實經歷和體會。

所以,我們大部分人都不否認孩子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但又脫離不了“唯分數論“的魔咒,我們不敢灑脫地一點都不重視孩子們的考試成績,我們始終希望孩子們能拿高分,這樣才有可能獲得好的學歷文憑,人生的道路因此能更順暢一些。我們因此集體陷入了“囚徒困境”。

這種認知原本是沒有錯的,但我們好像都忽略了一個正在發生的隱蔽事實。

不僅僅是中國,全世界目前都在因為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正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真實的社會,舊的路標已經逐步消失,但新的秩序還沒有完全成熟出現,不僅僅是教育領域,各行各業均是如此。這個社會變化之快,不同於以往的任何一個年代,我們沒有任何經驗可循。

讓我們把時間的尺度前後拉長一下,來推理一下未來孩子們走向社會時,他們的生存和工作狀態會是怎樣的情景?

讓我們先回到改革開放前,那時人們靠什麼找工作呢?

是今天的文憑嗎?當然不是,雖然我沒有親歷過那個年代,但我聽爺爺說,那個時候找工作是要靠成分的。

爺爺因為祖祖輩輩都是貧下中農的成分,他順利地成為了國有大型企業首批建廠的核心幹部團隊;而奶奶是那個年代算是文化人的高小文憑 ,卻因為家裡成分是地主,連工作都安排不了,只能跟著進廠當工人家屬,據說都是運氣很好了。

到了80年代呢?找工作靠什麼呢?國家分配。也就是考上大學,國家包分配,公家幫你找工作,自己是不能挑的。

現在呢? 我記得當時我們考大學的時候,很多長輩還會提到,要去考個國家給分好工作的大學,還會很積極地尋找哪些學校畢業了是直接安排工作的。比如鐵路部門對應的專業學校一類的。他們依舊認為包分配的才是好學校。

我老弟當年因為學校專業對口,就業率高,畢業後學校直接推薦,面試通過後,就進了電力一類的國有企業。被周圍不少親戚朋友羨慕,覺得學校分配工作進這麼好的單位,真是難得的好學校。結果呢,這小子一畢業進廠沒兩天就開溜了,他說絕對受不了像父輩那樣在一個廠子裡白班、夜班地混到退休。自己倒騰學習,目前算是不錯的電商運營領域的專業人士了,生活質量肯定是比當時選擇進廠舒服多了。

現在找工作,還有多少大學說包分配呢?即使一些比較偏專業技術類的學校對口一些大型企業進行推薦和安排,又有多少大學畢業生會希望學校包分配呢?現在找工作,的確還是看文憑。但這種看文憑的情況,會不會和曾經的看成分、包分配等情況一樣,只是極其短暫的歷史瞬間呢?

你有沒有意識到,這種看文憑的情況其實即使在今天也已經在改變了呢?

我們自己做公司,這種感受最強烈和直接,因為我們需要能提供結果的人,而不是花瓶。我們曾經用過拿著美國名校畢業文憑的老師,學歷背景很漂亮,但除了英文口語比較流利以外,給小朋友一對一上課還能應付,其他的最基本的工作技能幾乎統統都不及格,一度讓我們懷疑文憑是不是假的,工作能力低的簡直讓人匪夷所思。

所以,我們後來招聘基本不會先看文憑,一定會看真實的工作能力,再去決定是否錄用。

如果普通公司不足以說明什麼情況的話,不知道大家是否清楚,類似蘋果、谷歌、IBM,甚至美國銀行等這些引領潮流的大企業,也已經開始表示不再設置學歷門檻,願意接受哪些沒有上過大學,但是真實能力水平達標的求職者。

相信以後中國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肯定也會慢慢效仿。

那麼未來,孩子們的擇業會看什麼?

我始終認為,興趣一定會迴歸到首位選擇要素。

當然興趣只是第一要素,只有興趣不擅長也是不行的,再就是一定要有社會需求。最好的職業其實就是既有興趣,然後又有天賦,還能有社會需求,可以獲得豐厚回報。

但是,興趣始終還是應該排在第一位。

從這個角度去講的話,我們來反省一下現在的教育思路:

是不是太重視升學應試還有所謂名校文憑了呢?

如果你也有4300萬,能把孩子買進斯坦福,而且還很幸運,沒被曝光,是不是就意味著給孩子買了一個“金飯碗”?其實誰也不敢打包票肯定這一點。

我們靜下心來思考的話,其實不難發現,不論是否名校畢業,是不是學習了熱門專業,熬到最後出人頭地的那部分人群,他們都有這樣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雖然他們都經歷了枯燥的應試教育折磨,但他們歷經磨難以後依舊堅持了自己的興趣,在自己喜愛的領域裡發揮著自己的創造力和天賦。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完全放棄應試教育,畢竟我們還在這個體系裡混,除非你有完全的底氣百分比給娃兜底。但是我們的確沒必要把應試教育太當回事,魚和熊掌都可以兼得肯定是最好的。但如果一旦發生強烈的衝突,大家需要有分辨孰輕孰重的智慧。

因為應試去逼迫、壓迫孩子,甚至損害他們的興趣和個性,絕對是得不償失的事情,希望大家千萬不要這樣去做。

20年後影響孩子們擇業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麼?你也認為是興趣嗎?或者你有不同的想法,歡迎留言區,分享你的見解~

20年後影響孩子們擇業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