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讓我想起了那片故土,愛要持久

看電影,寫評論在某電影院鉛印的幾頁紙的影評上發一段文字,是年輕時的一種樂事。這活幾十年不幹了,但還是被鼓動看了一場全國熱映中的大片——《我和我的家鄉》。據說這部片子,累計票房已突破22億,領跑國慶檔。這部片子喜劇效果還是出來了,有不少令人歡快感動炫麗多彩的場景。


《我和我的家鄉》,讓我想起了那片故土,愛要持久


不看介紹,也知道這種場面宏大,陣容整齊的群英匯手法,一定有張藝謀的影子。擔任《我和我的家鄉》總監製果然是張藝謀,甯浩擔任總導演,張一白擔任總策劃,甯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和彭大魔、鄧超和俞白眉分別執導五個故事的喜劇片。甯浩執導的《北京好人》單元,由葛優、劉敏濤主演;陳思誠執導的《天上掉下個UFO》單元,由黃渤、王寶強、劉昊然主演;徐崢執導的《最後一課》單元,由範偉、張譯、韓昊霖主演;鄧超&俞白眉執導的《回鄉之路》單元,由鄧超、閆妮主演;閆非&彭大魔執導的《神筆馬亮》單元,由沈騰、馬麗主演。該片通過五個故事單元,講述了發生在中國東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鄉故事。這裡不想贅述影片的內容,也不去追蹤影片的票房率,這裡有感而發,談三點觀後感:


一、共同致富依然路漫漫


這部影片不只是在發懷鄉之幽情,而是在提示在人口大遷徙時代,不能忘了故土,不能捨棄鄉情,更不能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也告訴我們,支邊支農支教需要撲下身子真幹實幹,家鄉的滄桑變化需要一種改天換地,願用青春睹明天的情懷和幹勁。現實中,城鄉差距依然很大,進城的人比返鄉的人要多得多。看電影時的片刻歡樂與開心,抹不去現實中真實存在的落差,脫貧基本實現,共同致富的路,依然路漫漫。


二、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我和我的家鄉》影片中,講述了一位考上國外藝術學院進修幹部,回到農村當村官故事。雖然手法上有點誇張,但基本上還是合乎情理的。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是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都很很關心的事,而做好這件事,要選好一批有志氣有能力的“第一書記”去做領頭人。這個書記必須是想幹事能幹事的人!唯有如此,才可以加快共同致富的進程。


三、可愛才可以真愛


《我和我的家鄉》,讓我想起了那片故土,愛要持久


從《我和我的家鄉》影片中,我們感知愛家鄉是一種情懷,如果家鄉持續愚昧貧窮,這種愛是不持久的,不真實的。影片中的“第一書記”夫人,從嫌棄農村,反對丈夫到農村去,那是因為在她印象中,農村環境差,生活苦,沒前途。後來,去參觀稻田畫,感受到滄桑變化,鄉村鉅變,使她愛上了農村,為丈夫的事業而感到驕傲,並支持丈夫的工作。這就是存在決定意識,事實教育人。你真愛你的家,就得投入你的真情、真行動,讓它變得美麗富饒起來,如果只是困守窮山惡水,那不是真愛,而是愚昧。華西村的人,回到華西村,說“我愛我的家鄉”是由衷的,讓背井離鄉的人說“我愛我的家鄉”是虛偽不可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