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父親打擊,我該怎麼辦?

我愛你871123


1:父母無法選擇,就行生活中很多事都無法選擇一樣,所以,學會接受現實,而且現在看來痛苦,以後可能成為寶貴的財富2:鍛鍊積極樂觀的心態,嘗試和家人多渠道溝通,客觀分析家人想表達的意思,對的努力去做,認為不對的,也沒有必要太計較,心裡有數就好3:很多家庭的父母,教育方法和觀念存在很大的問題,但是又沒有辦法立刻改變,即使走進社會,一樣會遇到類似的人和事,學會處理頭疼的人事關係,也是一種磨練,並且有助於以後的生活


理性正能量的胖大叔


父母有無文化,都是孩子的啟蒙老師。

所以如何教育孩子很重要。首先要有愛心,第二要注意方法,第三要多表揚,少批評。第四引導孩子能用激將法,孩子錯了,不能訓斥,不能打擊。要給孩子信心,才能取得進步。批評打擊多了,孩子會失去信心,會自暴自棄。

經常被父親打擊,我該怎麼辦?

有的家長慣用的方法,就是激將法,其實父親的本意是激發孩子努力,並非打擊孩子。但是許多孩子不理解,認為爸爸老是打擊他。

我家旁鄰居就是這種情況。他兒子從讀小學到高中,孩子成績很優秀,但爸爸從來沒有誇過兒子,他對孩子只有諷刺說反話,孩子都結婚生子了,他爸爸絲毫沒有改,出口就是酸酸的味道,比如他兒子下班到家就會說:“我洗澡了”。他就會接著說:“你多忙多累啊!等會坐著玩遊戲就不累了”。一次家裡水龍頭壞了,她媽媽告訴兒子,水龍頭壞了,結果他爸爸說:“告訴他有用嗎,口抹石灰白說”。

說話態度能夠反應一個人的性格。性格的養成很難改變。這就需要家人的理解。你的父親說話方式,讓你很難接受。但是要學會理解,他的本意應該是激發你成長,希望你優秀。那你就應該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讓他們放心。這樣我相信他們會為你高興的。

父親打擊你,你可以對他說,我一定會加油的,放心吧!這是語言的承諾,然後要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棒棒的。我相信你父親一定會為你改變態度的。


樂天仙子1


假如我說,父母對於子女的養育本是一種義務,可能很多人會罵我不知感恩。事實上,無論從倫理道德還是從法律角度而言,它確實是一種義務。這麼說並非否定父母的養育之恩。

列夫·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實際上,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問題存在,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

父母的愛也不都是無私的

我有一個朋友小冬(就叫小冬吧,方便繼續描述),長得很有異域風采,小的時候,經常有很多男孩子圍繞著她轉,無奈她有一個不知道怎麼照顧她的母親。小的時候經常把她當洋娃娃一樣的打扮,然後帶出去到處轉,讓人家看看他家閨女多漂亮,也似乎是為了讓人家看到她對閨女有多好。她天天給小冬打扮,見小冬眼睛裡長了疹子也沒有給她找醫生治療的意思,一如以往的把小冬帶著到處逛,給左鄰右舍看她的傑作。如果不是鄰居說,“你家閨女眼睛長東西了,還不趕緊給治。”估計她都不知道消停。而一旦回到家,她對小冬的態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基本上,就是板著一張臉,如果小冬跑到媽媽那裡求抱抱,她會把小冬一把推開。後來,她發現自己做錯事,只要說是小冬做的,丈夫就不會把自己怎麼樣,於是,小冬成了她的替罪羊。她沒有表揚過小冬,也很少盡責,甚至小冬發高燒了,她要出去工作,都不知道讓小冬躺床上,拿藥給小冬吃,而是把小冬抱到桌子上坐著,讓小冬自己抱著桌子上的東西,不許掉下來。那段經歷,是小冬一輩子的陰影。如果有人這個時候還說她的出發點是好的,那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回應。關於子女與父母之間的矛盾,我不會一上來就勸你父母都是為你好之類的,因為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一顆無私愛子女的心,也許大部分是有的,但也有不少是沒有的。

為什麼不少父母奉行打擊式教育,因為他們錯解了“激將法”

“謙受益,滿招損”是歷來不少父母奉行的教育座右銘,不少父母認為,子女不能誇,誇了就會驕傲,就會引起退步。他們在一些典故中聽說了“激將法”,歷史也見證了某些激將法的勝利,因而,將激將法視為教育寶典。

於是,一方面害怕子女不求上進,在子女面前不敢過分誇子女(有的連誇都不誇),也不敢給予明顯的肯定;另一方面擔心子女落後,總是拿其他人與子女相提並論,不斷批評子女,有的甚至有點吹毛求疵,力求完美。但,他們都忽視了一點。

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有點小驕傲,關鍵在於你怎麼去引導。對於子女而言,自己在父母面前是比別的孩子有優越感的,因而也十分渴望來自父母的肯定和認可。這肯定可以成為他們以後成長路上的源源不斷的動力,使他們更加自信,人生也更容易成功。而能夠及時得到父母肯定的人,與父母之間關係比未曾得到肯定的良好,並且在日後,他們的抗挫能力比一般人強。這並不是說孩子批評不得,而是,該肯定的要肯定,該批評的要批評,可以簡單理解為“棍子加糖”。

那些錯解“激將法”的父母出發點雖然是好的,卻無形中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有的造成孩子極度自卑,有的養出了一個恨父母的孩子,有的甚至培養了一個人格障礙患者。

有的父母自己心理上尚未成年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是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這句話反映了某些父母的不合格。不論是歷史上,還是今天,總有一些父母內心其實並未真正成長。

朋友小婉性格很溫和,但是卻總是覺得自己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做事之前經常希望可以得到所有人的肯定,但經常受到一點打擊,就會在那裡自憐自哀好半天,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小婉之所以這樣,因為她有一個總是打擊她的父親,而父親打擊她,原因只有一個,她不是男孩。父親將生不出男孩的罪怪在母親頭上(科普一下,生男生女是由男人的生理決定的),也怪在小婉身上,從小就沒給過好臉色。每次小婉有自己的想法,父親立刻潑冷水,“你能幹什麼!”,只要小婉想法和父親不一樣,立刻就是一頓拳打腳踢,“你不聽也得聽!”有時候大過年的,小婉和母親忙了大半天,做好了一桌菜,他突然啪的一拍桌子,“這怎麼吃,啊,這怎麼吃!”把眾人嚇一跳後,又喊到,“坐下!”看著大家安靜的吃飯,他又來一句,“怎麼不笑,過年這麼不開心,是不想看到我嗎!”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小婉和母親一直活得戰戰兢兢,所以她很想離開,於是上大學選擇外地,想盡各種辦法擺脫父親,工作的時候也選擇外地,父親得知後,三天兩頭往她單位打電話鬧事,還鬧得整個小鎮人盡皆知弄得她工作也沒了。回到家又各種打擊,甚至家暴。最好笑的,小婉說要出來找工作,父親說,最遠只能到市區。各種打擊折磨下,小婉患了抑鬱症。這種情況,還有人說父親是為了小婉好嗎?

很明顯,小婉的父親自己沒有成長。但凡成熟一點的人,都不至於把家裡一點點事情,鬧得人盡皆知,讓別人看笑話。另一方面,小婉父親極度缺乏安全感,想牢牢抓住孩子,但又生怕自己控制不住孩子,因而不允許小婉有什麼自己的想法。

這個例子,只是說明了一些不成熟的父母。

實際數據比例子更可怕,因為有的父母不是不成熟,而是人格障礙

那些總是打擊子女、否定子女,不讓子女有自己思想的,最典型的一種就是偏執型人格障礙。

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生性多疑,對誰都不相信,哪怕你是善意的,他也認為你對他有敵意。而越是和他們親近的人,或者越是他們自認為關係好的人,也往往越容易成為他們的懷疑對象,並且,他們的懷疑持久不斷,只要懷疑上你,就會想盡各種辦法要你認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不僅多疑,他們還善於讓親近的人背鍋,並且一點點事情鬧得人盡皆知,明明事情是他們做的,他們經常會說是另一個人做的,是一個撒謊都不會臉紅心跳的角色,但他們自己並不認為自己撒謊。

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由於從小沒有得到過肯定,經常被人嘲笑、諷刺、打擊、批評、挑剔,因而,他們對自己親近的人,對自己的子女幾乎是重複他們的不幸,並且控制慾很強。比如前面提到的小婉的父親。

在父母那裡總是遭受不斷的打擊,得不到肯定怎麼辦

瞭解了父母對孩子進行打擊式教育的各種可能原因後,我們來談談得不到父母的肯定怎麼辦。

1.如果你的父母是可以溝通的,只是錯誤的理解了“激將法”。那麼,你可以多對父母的付出給一些肯定,適時討好一下父母,找一個恰當的時機,用一個故事向跟父母表達激將法的真正含義,同時向他們表達你內心的渴望。

2.如果你的父母是不成熟型的,溝通也可以嘗試一下,但你要先弄清父母的秉性,瞭解他們喜歡聽什麼樣的話,什麼樣的方式對於他們比較受用。你也可以選擇離開家裡一段時間(不知道題主現在的年齡如何,如果是中學生,暫時忍一下,大學可以考遠一點)。對於不成熟的父母,有時候子女離家久了,他們反而忘記了批評,更多的是擔心和牽掛。

3.但如果父母是人格障礙患者,尤其是偏執型人格障礙,恐怕你即使離家久了,也不一定能得到肯定,唯一的辦法,大概就是賺一大筆錢,或找一個他們眼裡的好工作了。

4.有時候未必是父母的問題,可能是你自己。因此,你需要覺察一下自己身上有哪些缺點是父母所不喜的,並努力改掉壞毛病。前不久有個民警說了一句話,“不想被批評,自己要先做好,不要自己吊兒郎當,還嫌父母管這管那。”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還有其他疑問,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共同探討。


這裡是心理諮詢師裡外雅堂,碼字不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或您的朋友有幫助,請轉發給他們。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