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寧得罪無賴,莫得罪乞丐”,此話非但不假,而且大有學問

有句老話,叫做“寧得罪無賴,莫得罪乞丐。”有人或許要問,乞丐不就是破衣爛衫、蓬頭垢面、拄著棍兒、端著破碗、一臉窮相,見誰都點頭哈腰,說些類似“大爺大媽行行好,可憐可憐小乞兒”這樣的“專業術語”,最可憐最窮苦的人嗎?

老話說“寧得罪無賴,莫得罪乞丐”,此話非但不假,而且大有學問


錯!大錯特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乞丐是可憐的窮人,老實巴交,人畜無害。實則不然,真正的乞丐,遠非你所見到的乞丐那般可憐,非但不可憐,反倒窮兇極惡,可謂喪盡天良之徒,當屬乞兒也。

你要知道,人在肚子吃不飽的情況下,良心同樣不飽。肚子不飽,自己遭罪;良心不飽,別人遭罪。歷來拐帶販賣婦女兒童之事,多數都出自這些看似可憐的叫花子之手,將本來大好前途的男男女女,以採生折割的手段,殘忍地將其變為人不人鬼不鬼的“怪物”,利用這些“怪物”的可憐之狀,博取善良之人的同情施捨,得來的錢財供那些叫花子們吃香喝辣。縱觀明清兩朝,乃至民國時節的諸多記載,足見乞丐之毒,遠勝蛇蠍。鑑於此,也更印證了管子那句“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是大有道理的。

老話說“寧得罪無賴,莫得罪乞丐”,此話非但不假,而且大有學問


閒言少敘,書歸正文。且聽我說個民國初年,乞丐逞兇的真實故事。

根據記載,自大清乾隆年間,天津衛開始出現混混,混混多了,便拉幫結派,效法乞丐,建立“鍋伙”。所謂鍋伙,類似於山寨、幫派、大本營,混混的頭目稱之為寨主,乞丐的頭目稱之為團頭。小鍋伙三五十人,大鍋伙成百上千,不說混混,只說乞丐,十個小乞丐歸一個小團頭來管,十個小團頭又歸一個大團頭來管,最上面的一個,稱之為總團頭。這裡面學問大了去了,要是細細講來,沒有幾萬十幾萬字,絕對講不完。

只說清末民初之際,天津南門外有許多飯館子,小至僅兩三張小桌子的破爛“狗食館兒”,大到南北大菜一應俱全的豪華酒樓,一應俱全。除了白道上明著要這些大大小小的館子孝敬之外,乞丐也要“拿一份兒”。掌櫃要按時按月孝敬團頭,才不至於乞丐上門搗亂。久而久之,這就成了規矩,雙方都遵從這個不成文的規矩,就可保著買賣太平無事。但偏偏就有那種不懂規矩的,那樣一來也就只能等著倒黴了。

老話說“寧得罪無賴,莫得罪乞丐”,此話非但不假,而且大有學問


有個南方人,仗著一位日租界寓公關照,在南門外開了一家南菜館,館子三層高,裝修豪華,掛滿意大利七彩燈泡,一到天黑,彩燈閃爍,數他家最惹人眼球。這家館子經營北方少見的南方大菜,順帶售賣湯麵,但完全酒菜為主,面不過是名目罷了。

有在菜館工作的當地人告訴他,應該提前託人孝敬團頭和“大耍兒”。老闆不聽,說自己在日租界有朋友,又有“白帽衙門”和“紅帽衙門”照應著,誰敢搗亂,讓日本軍警把誰抓到白帽衙門喂大狼狗。

買賣開了一個多月,客來客往,一切太平。某天中午,一個操著本地口音的中年胖子獨自進到館子中,挨著靠窗的一張桌子坐下。跑堂的夥計一瞧這位的穿著打扮很是普通,不像是什麼有錢闊爺,便有些瞧不起這位客爺。到了跟前,問一共幾位客爺,要吃什麼大菜?

老話說“寧得罪無賴,莫得罪乞丐”,此話非但不假,而且大有學問


胖子說,就他一人,只要一碗麵。夥計立馬不高興了,沒好氣地說,來這裡的食客都是在一起的,而且都用大菜,一個人來,恕不接待,只是吃麵,一概不賣。

胖子一點兒都不氣惱,笑呵呵問夥計,真就不接待啊?夥計壓根就瞧不起他,請他到別家去吃麵。胖子也沒多說,起身離座,晃著大胖身子出門遠去。

這天倒也沒什麼事情發生,轉天中午,突然湧進來一百多號破衣爛衫的叫花子,把樓上樓下的桌子全部佔滿,有的打竹板、有的唱十不閒兒蓮花落,有的用筷子敲碗,隨口往地上吐粘痰,大聲嚷著要吃麵。本來想進店吃大菜的客爺,一見這般架勢,也就全都不進去了。天津衛的老少爺們兒,都知道這家館子的老闆不開眼,一準兒得罪乞丐了。這僅僅是開頭,就看老闆會不會做人了。

老話說“寧得罪無賴,莫得罪乞丐”,此話非但不假,而且大有學問


老闆不在館子中,有人找到他把事情一說,這位老闆立即給日租界的朋友打電話。很快就有幾位“副爺”(舊時天津人對軍警的稱呼)來到,驅散了乞丐之後,副爺讓人告訴老闆,最好破財消災,他們不是什麼時候都能隨叫隨到。

副爺為嘛這樣說,緣由是副爺跟團頭一個鼻孔出氣,官面上不好辦的事兒,交給團頭來辦,團頭讓手下的叫花子們一準兒把事兒辦好。說到底,都是自家人,自家人就必須向著自家人,要不然往後就不好辦事了。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老闆還是聽不進去。結果第二天,更多的乞丐來到,照樣嚷著要吃麵。再找副爺,不好使了,副爺各種託辭,雖說派了兩個過去,但也無濟於事。乞丐太多,根本趕不走。沒轍,這家大飯館只能給每個叫花子上了一碗麵,叫花子隨便扒拉幾口,紛紛把面倒在地上,弄得樓上樓下,湯湯水水,根本沒有下腳的地兒。這時候有人高叫一聲“吃飽了,走人了”,上百號乞丐唱著蓮花落樂樂呵呵地全都走了。

老話說“寧得罪無賴,莫得罪乞丐”,此話非但不假,而且大有學問


轉過天來,乞丐們沒有再來,不僅僅是乞丐不來了,誰也不來了,因為這家館子“臭了”。難不成就因為沒有孝敬團頭,名聲就臭了?非也,不是名聲臭了,是前前後後臭氣熏天,甭管是牆上還是門窗上,就連七彩燈泡上,全被潑滿臭不可聞的大糞湯子。都這樣了,還不是“臭了”?

買賣到這份上,就已經幹不成了,要麼關張歇業,要麼託人找到團頭,不僅僅是孝敬,還要賠罪。好比一開始團頭要你一千大洋的孝敬,這一來沒有一萬大洋絕不好使。你只要開張,他就有法折騰你。你要敢動用勢力,他就敢把你老婆孩子綁了票。無論怎樣,都是好人吃虧。

最終這件事兒託人擺平了,破費大價錢孝敬了團頭不說,還要在最好的館子中擺上豐盛酒宴,請這個鍋伙中所有的乞丐大吃大喝一頓,再給每個乞丐一個小紅包,這事兒才算了結。

老話說“寧得罪無賴,莫得罪乞丐”,此話非但不假,而且大有學問


館子洗刷乾淨,重新開張,但生意遠不如以前,明明大廚和菜系沒變化,但也勾不起客爺的食慾,一想到有髒兮兮的叫花子在座位上坐過,一想起滿牆的大糞湯子,誰都覺著晦氣,也就逐漸不再登門,買賣也就冷清了。

說到這裡,您各位說一說,那句“寧得罪無賴,莫得罪乞丐”的老話,是不是很有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