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的每一筆畫,都是顏真卿家族的忠義和傲骨

《祭侄文稿》的每一筆畫,都是顏真卿家族的忠義和傲骨

這幾天,顏真卿又火了。

為什麼要說又呢?因為自從大唐以來,他已經在書法圈火了一千多年。

而《祭侄文稿》從臺北到東京的漫長展覽,惹起了不小的爭議。

這個週末,我們就再聊聊顏真卿和《祭侄文稿》。


要談顏真卿,就得先說說《顏氏家訓》。

554年,恰逢南北朝,在南朝梁國奮鬥的顏之推遇到點麻煩。

他原本在湖北一帶做官,沒想到在戰爭中被西魏俘虜,眼看著就要成為階下囚,他瞅準個機會撒丫子扯呼,跑到了東邊的北齊。

在河北混了20年,北齊又被北周滅了。

過了4年,北周皇帝也被楊堅拉下馬,隋朝建立。

顏之推一個人經歷了4個朝代,做了3次亡國奴,這經歷也是沒誰了。

現在他徹底看開了:“國都說沒就沒了,何況家族和個人,要想興旺就必須有規矩。

我要編撰一部家訓,用規則來匡正子孫後代。”



顏之推根據自己的人生閱歷,並總結其他家族的經驗,撰寫出歷史上第一部系統的家訓——《顏氏家訓》。

在《顏氏家訓》中,顏之推把“讀書做人”作為核心部分。

他認為讀書的目的是“開心明目,利於行耳,”“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

其次,顏之推要求子孫以賢德人才為偶像,牢固樹立自己的精神追求。

最後,還有各項具體要求:節儉、勤勞、忠君、愛國家、愛人民......

顏之推不僅僅寫書,他還親自用《顏氏家訓》中的理論,來教育自己的三個兒子,他們嚴格按照家訓的要求學習、生活、工作,所以在高考時,三個孩子全部考上了985大學,並且順利留在朝廷參加工作。

這麼成功的家庭教育,給隋朝人民造成很大的震撼,當時的顏氏三兄弟的江湖地位是“一時人物之選。”

意思就是:他們是天下最出類拔萃的人物哦。

顏真卿作為顏之推的五世孫,天然就帶著《顏氏家訓》的DNA。

《祭侄文稿》的每一筆畫,都是顏真卿家族的忠義和傲骨



《顏氏家訓》:讀書是第一等大事。

709年,顏真卿生於京兆府萬年縣。

在他3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是母親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

那時候他們家裡很窮,所以也沒有條件讀雙語學校、請家教,顏媽媽說:“我來教你。”

從此以後,顏媽媽從《顏氏家訓》開始,一個字一個字地教顏真卿讀、寫,然後學習《詩經》《論語》《孟子》等考試科目,顏真卿沒有辜負母親的希望,學習成績很不錯。

為了參加科舉,他必須能夠把教材默寫下來。

但是家裡窮啊,沒有那麼多的紙張給他浪費。

於是他就想了辦法:用毛筆蘸黃泥水,在牆上書寫。

寫完了就用井水清洗乾淨,再接著寫滿整整一面牆,如此循環。

經過長時間的學習,顏真卿既學會了儒家經典教材,又練了一手好書法。

後來,他把自己的求學經驗寫下來,勉勵後輩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祭侄文稿》的每一筆畫,都是顏真卿家族的忠義和傲骨



《顏氏家訓》:勤奮是成才的重要通道。

經過努力學習,顏真卿在26歲那年考中進士,正式成為唐朝官僚體系中的一員,他被任命為尚書省的秘書,開始一生的仕途生涯。

在工作之餘,顏真卿讀書、練字,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學習狀態。

唐朝的讀書人,對書法的要求特別高,如果不能寫一手好書法,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顏真卿出身世家子弟、又是進士官員,當然對寫書法這傳統運動保持著興趣。

為了提高自己的書法技藝,他就想去拜張旭為師。

可張旭是個怪人,不僅性格古怪,還喜歡酗酒。

他經常喝得酩酊大醉,然後大喊大叫滿大街亂竄,有時候甚至用頭髮蘸墨寫草書,所以人送外號“張顛”。

要拜這個人為師,顏真卿拿出了十足的誠意。

他專門趕到洛陽,跪在張旭家門口等他,可是張旭看到他的字後,對他說:

“讀書人嘛,懂經史、明軍政才是正道,書法能看就行了。”

言外之意,就是不收他這個徒弟。

《祭侄文稿》的每一筆畫,都是顏真卿家族的忠義和傲骨


可顏真卿的執拗勁也被激起來了。

他回到長安後,越想越不服氣,於是就三番五次來洛陽,每次都纏著張旭不放。

俗話說:“好女還怕壞男纏。”

張旭終於受不了顏真卿的糾纏,也被他的誠心打動,終於答應收下這個弟子。

進入張旭門下後,顏真卿按照師父的要求走兩條路。

一、每天勤學苦練,其強度堪比高考總衝刺。

二、經常遊山玩水,感悟世界的自然生長。

顏真卿覺得張旭在坑他,根本沒有教給他真正的技術。

有一天,就鼓起勇氣去問師父:“我到您這兒來,是想學習一點絕招,您怎麼一點都不願意教給我呢?”

張旭聽了這話就來氣:“天下成就任何事,只有兩條路。

掌握深厚的理論知識,並且瞭解世界和人生百態。

等到有一天機緣巧合,也許就能理論結合實際,由量變達到質變,你怎麼就不明白呢?”

聽了張旭的話,顏真卿羞愧難當。

他再也不想著走捷徑,而是腳踏實地勤奮苦練。

《祭侄文稿》的每一筆畫,都是顏真卿家族的忠義和傲骨



《顏氏家訓》:忠於職守是工作的唯一方法。

748年,顏真卿被任命為監察御史。

他帶領工作組深入基層、走街串巷,想要看看大唐普通百姓真正的生活。

他們出了長安,就沿著黃河到了山西,然後再北上進入內蒙古,一路上他平反冤獄、處置貪官,真正弘揚了大唐“為民愛民”的精神,為大唐百姓送去了朝廷的溫暖。

山西朔方縣令鄭延祚的母親已經去世30年了,他還沒有讓母親入土為安,而是把棺材仍舊擺放在空地上。

這既影響了城市建設的美觀,也證明了這個縣令是個不孝子,因為正常人幹不出這種事。

顏真卿二話不說,立刻上書唐玄宗:“皇帝陛下,這種人不應該繼續擔任縣令,罷免鄭延祚。”

理所當然的,鄭縣令被就地免職。

《祭侄文稿》的每一筆畫,都是顏真卿家族的忠義和傲骨


顏真卿在擔任撫州刺史時,還幹過一件大事。

撫州有個男子叫楊志堅,特別愛學習,總想科舉成功、人生美滿。

但是,他的家境又特別窮,他從來不想著去打工、種田,只是拿著書本在學習。

看著隔壁老王家的媳婦每天穿金戴銀、大魚大肉,楊志堅的妻子終於受不了這種苦日子了,提出要離婚。

楊志堅看著眼前這個女人,寫了一首詩送給她:

當年立志早從師,今日翻成鬢有絲。落拓自知求事晚,蹉跎甘道出身遲。金釵任意撩新發,鸞鏡從他別畫眉。此曲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時。


我的清貧、蹉跎,耽誤了你大好年華,

從此之後放你遠去,重逢陌路。

女人覺得自己的內心受到了侮辱,就拿著這封信去找顏真卿打官司,沒想到顏真卿的判決卻大不相同。

“楊志堅雖然學問高深,但是還沒有考中進士,這個愚昧的女人只看到眼前的貧寒,卻不付出努力去幫助丈夫實現理想,只想著攀高枝、奔富貴,這種女人如果不嚴加懲戒,怎麼能夠教化世人。”

結果,女人被打了20大板,任憑她去改嫁。

楊志堅卻得到官府的糧食資助,並且有了職務。

從此以後,江南一帶的女子沒有誰敢拋棄丈夫,搞出軌、離婚之類的惡習。

《祭侄文稿》的每一筆畫,都是顏真卿家族的忠義和傲骨


除了搞精神文明建設,顏真卿還關心民眾疾苦。

他上任後,撫河早已淤堵不堪,河水縱橫四流,民眾的農田被淹的比比皆是,往往是好不容易長起來的莊稼,一夜之間就被倒灌的河水淹沒,農民欲哭無淚。

顏真卿看到這種情況,就想:“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他親自找地主、富農籌措糧食、錢,一家一戶地敲門,一家一戶地寫借據,靠著臉皮厚、官位壓,終於籌到了足夠的錢糧。

隨後,他組織了勞動隊,將撫河的淤泥疏通,並且在河兩岸砌了長長的石壩,從此一舉解除了水患。

撫州百姓為紀念顏真卿這位青天大老爺,就把石壩命名為“千金壩。”

《祭侄文稿》的每一筆畫,都是顏真卿家族的忠義和傲骨



《顏氏家訓》:忠於國家是公民的天然義務。

顏真卿是個耿直boy,擔任的職務又是挑毛病的監察御史,所以他在朝堂總是能挑出一大堆的毛病,宰相楊國忠對他是煩不勝煩。

753年,楊國忠找了個機會把他貶為平原太守。

對顏真卿來說,去哪都無所謂,反正都是為國家做貢獻嘛。

可當他來到平原郡後,發現麻煩大了:“安祿山手握20萬大軍,並且大肆更換將領,莫非他敢造反?”

不管別人信不信,顏真卿反正信了。

表面上,顏真卿每天都在遊輪上開party,過得是沒羞沒臊的腐敗生活。

實際上他暗中招募了工程隊,修繕城牆、招募壯丁、整修兵器、儲備糧草,將一個平原郡打造的猶如鐵桶一般。

《祭侄文稿》的每一筆畫,都是顏真卿家族的忠義和傲骨


755年,安祿山扯旗造反,直奔長安而去。

面對安祿山如雲的鐵騎,黃河以北的地方全都像是豆腐一般,一碰就碎。

可當他們來到平原郡的時候,懵逼了:“這地方就是個王八殼,打不動、撤不了。”

當消息傳到長安時,唐玄宗嘆息:“河北24郡,只有顏真卿一個忠臣。

我以前不瞭解他,是我的失誤啊。”

這時候,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擔任常山太守,兄弟二人聯手禦敵。

並且聯絡了淪陷的17個郡組成“反安聯盟”,由於顏真卿在平原郡的貢獻最突出,大家一致推舉他擔任總盟主,帶領大家歸順朝廷。

這樣一來,聯盟擁兵20萬,截斷了河北的交通線,這是顏真卿人生最光彩的時刻。

可安史大軍畢竟是久經考驗的軍隊,顏真卿帶領的聯盟只是烏合之眾。

《祭侄文稿》的每一筆畫,都是顏真卿家族的忠義和傲骨


當安祿山回過神來:“原來是你小子跟我作對,弄死你。”

史思明、尹子奇帶領兵馬調轉方向,麾下鐵騎猶如刷子一般,把河北大地又刷了一遍,那些烏合之眾根本抵抗不了一個回合,紛紛向安祿山獻上嬌嫩的膝蓋,到最後就只剩平原郡和周邊的博平、清河還在堅持。

在這次“河北大掃蕩”中,安祿山充分發揮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以報復河北民眾對他的不支持。

常山郡太守顏杲卿和顏季明抵抗不住,被衝進城中的叛軍殘忍殺害。

後來,顏真卿派另一個侄子顏泉明去常山,尋找顏杲卿父子的屍骨,卻只找到顏季明的頭骨和顏杲卿的一隻腳。

最親的親人慘死在敵人的屠刀之下,自己卻沒有能力手刃仇敵,為他們報仇,顏真卿痛哭流涕,既為親人的遭遇傷心,也為國家淪落而難過。


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

念爾媾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

這是顏真卿在《祭侄文稿》中的話。

他懷著滿腔悲憤的心情,為侄子和兄弟的死起草祭文,心情激盪得無法控制,以至於這篇稿子到處都是塗抹修改的地方。

但正因為沒有任何刻意為之的修飾,這幅帖子反而充滿了率真、意氣的流暢,一舉超越眾多書法名家精心雕琢的作品,被評為“中國第二行書。”

排名第一的,是王羲之寫的《蘭亭集序》,排名第三的,是蘇東坡寫的《寒食帖》。

正如曹寶麟說:“他們正是在無心於書的創作狀態下任情恣意揮灑,

才不期而然地達到了最佳的感人效果。”

有時候,你準備充足、全力以赴去做某些事,卻未必能做得成。

有時候,你隨心所欲、毫不在乎去應付一下,卻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這其中的差別,就在於你的心態。

有時候,你引以為豪的東西,恰恰是你成長路上的絆腳石,這時,你就要學會放棄。

《祭侄文稿》的每一筆畫,都是顏真卿家族的忠義和傲骨



顏真卿並沒有想以書法家的名義傳世,他真正的理想,是治國安邦,是為百姓服務。

可世事就是這麼諷刺,你想要的偏偏不給你。

你無聊時玩玩的,偏偏讓你登峰造極。

在早年的政治生涯中,顏真卿並不得志。

不是提意見被駁回,就是得罪權臣被貶謫。

眼看理想的彼岸漸行漸遠,他寄情於書法之間,想要尋找到詩和遠方。

在跟隨張旭學習到筆法之後,他欣喜若狂地說:“從此得到了書法的最高秘籍,五年內,我一定拿到諾貝爾書法獎。”

顏真卿的這番話,並不是吹牛逼,他真的做到了。

752年,他寫下著名的《多寶塔碑》,整篇結構嚴密,雖然沒有形成剛勁雄渾、大氣磅礴的顏楷風格,卻已形成了自家特色。

這幅書法有多牛?

它直到現在都是學習“顏體”字的入門教材。

《祭侄文稿》的每一筆畫,都是顏真卿家族的忠義和傲骨


如果說這時的顏真卿還是個憤青的話,那經歷了“安史之亂”的顛沛流離、兄弟侄子慘死的痛哭流涕,顏真卿徹底擺脫了以往的制約,在書法上的造詣更上一層樓。

國家的秩序都崩潰了,我還能讓迂腐的規矩束縛著?

771年,擔任撫州刺史的顏真卿登上麻姑山。

傳說,麻姑在這裡得道成仙,並且和仙人王方平在這裡相會,留下了美麗的傳說。

麻姑山上松柏覆蓋如蔭,微風吹過鬆濤陣陣,讓人心曠神怡。

尤其是東南面還有300尺高的瀑布,隆隆之聲由遠及近的傳來,放佛真的來到仙境。

顏真卿有感而發,揮毫寫下《麻姑山仙壇記》。

大曆三年,真卿刺撫州。按《圖經》,南城縣有麻姑山,頂有古壇。相傳雲,麻姑於此得到。壇東南有池,中有紅蓮,近忽變碧,今又白矣。


《麻姑山仙壇記》全文900餘字,筆力雄渾大氣,佈局充實,文章和書法在大氣之中,偏偏又帶著一股靈氣,因此被歷代書法家譽為“天下第一楷書。”

《祭侄文稿》的每一筆畫,都是顏真卿家族的忠義和傲骨



在“安史之亂”的大動盪中,顏真卿還是沒能力挽狂瀾。

在全天下都一敗塗地的局面中,一介書生顏真卿能夠做到這份上,已經很夠意思了。

756年,顏真卿放棄平原郡,走小路來到靈武,朝拜新皇帝李亨。

看著顏真卿滿身的泥巴、蓬亂的鬍鬚,李亨感動得眼淚汪汪。

他立刻任命顏真卿為刑部尚書,參與朝廷大政方針的制定。

面對皇帝的信任、光明的前途,顏真卿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無所作為,而是成為聞名天下的“顏懟懟。”

《祭侄文稿》的每一筆畫,都是顏真卿家族的忠義和傲骨


廣平王李豫統軍出征的那天,還沒有跨上寶馬跟大家打招呼呢,他身邊的一名官員就急吼吼騎上戰馬。

那一瞬間,全體人員全部都跪下聽指令,只有他一人氣勢昂揚地坐在馬上。

顏真卿看到後,直接開懟:“這特麼是臣子該乾的事嗎,必須按律處罰。”

唐玄宗回到長安後,被李輔國遷居到西宮。

顏真卿卻認為:“畢竟是前皇帝,禮儀不能廢。”

他就帶領一幫大臣去朝拜唐玄宗,給予一個退位皇帝應有的尊重。

宰相元載結黨營私,怕同事們給皇帝打小報告。

就讓顏真卿起草命令:“凡是奏摺必須通過元載過目。”

顏真卿不服,奏摺只能交給皇帝看啊,你元載算哪根蔥?

於是親自把這件事奏報給皇帝......

宰相盧杞掌權後,實在看不下去了,有這個顏老頭在,大家都別想過好日子。

於是就想把顏真卿排擠出長安,讓他到地方去搞基層建設。

沒想到這事讓顏真卿知道了,跑來跟盧杞吹風:“當年你爹的頭送到平原郡時,

滿臉都是汙血,那個慘哦,嘖嘖嘖......

我都沒忍心用抹布擦,而是用舌頭一下一下給他舔乾淨的,現在你特麼竟然要欺負我?”

盧杞:“mmp......”

《祭侄文稿》的每一筆畫,都是顏真卿家族的忠義和傲骨


783年,淮南節度使李希烈叛亂。

盧杞向唐德宗建議:“如果能派顏真卿去傳達朝廷的旨意,肯定能夠說服叛軍放下武器。”

唐德宗一聽還有這種美事,一拍大腿就同意了。

可大家都清楚,幾十萬的叛軍,怎麼可能被顏真卿說服?

就在大家勸他不要去的時候,顏真卿義無反顧地出發了,走向了危險的最深處。

在淮南,顏真卿拒絕了李希烈的百般利誘,始終保持了唐朝忠臣的堅定立場,最終被李希烈用一根白綾勒死。

難道顏真卿真的不知道是盧杞在搗鬼嗎?

難道顏真卿真的不知道這次行動的危險嗎?

其實他都知道。

但是他依然走上了這條路,因為他說:“聖旨不能逃避。”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你認識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不厭其煩地說顏真卿和《顏氏家訓》,以及那些糙漢子們在舞槍弄棍,既沒有尿點也沒有笑點,你究竟要表達什麼意思?

其實,我想說的很簡單:在這個浮華的世界上,想要讓人喜歡很容易,想要隨波逐流也不難。

最難的事,就是明知道生活很殘酷,但你依然能夠昂揚向上。

不畏艱苦,不畏過往將來,只為堅持心中的信仰,只為那一絲正義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