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璽印的製法

刻印,又稱為刊、鑿、鐫、奏刀等,意義是相近的。甘暘的《印章集說》中講:“鑿印以錘鑿成文,亦日鐫,成之甚速,其文簡易有神,不加修飾,意到筆不到,名曰急就章,軍中急於封拜,故多鑿之,以利於便。“這一番論述相信者頗多,但結合實物,很多地方是經不起推敲的。他的意思凡鑿印需一錘一鑿(或刀),此說不知何據;凡刻印,從成印效果看,有“成之甚速,其文簡易有神”的,也有運刀徐緩,其文或規整肅穆、或妖嬈纏綿;這鑿刻的成印效果與璽印材質有一定的關係,例如銅、錫、鉛比例合理的青銅印上奏刀比較爽手,而刻黃金印則澀滑不易受刀,刻某些石印比較乾脆如意,但是刻木印則常常夾刀而運行困難,這些在放大鏡下觀察各類印面上的行刀、滯刀痕跡時均可以體會得到。關於所謂的“急就章”問題,那實在是由於時代風格而造成的面貌。

古代璽印的製法


通過較長時間、對較多實物資料的觀察,可以認為魏晉南北朝之前中國古代璽印文字中以刻鑿而成者佔大多數,它們的基本刻法有如下三種:

①一刀刻。即對於印面文字筆劃無論橫、豎、撇、捺、點,皆以一刀刻成,不加修飾,刀痕一般不很深,刀痕的斷面尖銳,文字的風格快捷猛利。這種刻法始見於戰國時期,全為陰文。例見戰國齊國“荼大夫之璽”,東晉“壯武男印章”。

②雙刀刻。即對於印面文字筆劃無論橫、豎、撇、捺、點,皆以來、去兩刀刻成,有些部分還要補施刀,對字劃有一些修飾。刀痕比一刀刻要深一些,但深淺不勻,刀痕的斷面往往呈"V”形,在日本被稱作“藥研雕”,文字的風格可以是酣暢猛利,也可以是沉穩大度、或秀麗纖細的。這種刻法始見於戰國時期,以陰文為多,也有部分陽文。例湖南出土西漢“長沙丞相”印。

③多刀刻。即印面文字筆劃的大多數以來、去兩刀完成,但下刀比較垂直,在一些長筆劃的底部往往加上一刀剔地,在有些部位如轉角、點頓處還要特意補施刀,常對字劃加以較多的修飾,刀痕較深,深淺比較均勻,刀痕的斷面呈" U”形,文字的風格可以是嚴正寬博,也可以是嫵媚多姿。這種刻法始見於西漢時期,以陰文居多、也有部分陽文。例東漢“漢委奴國王”璽,東漢“廣陵王璽”。

魏晉南北朝之前的璽印有不少要用於封泥抑蓋,要求印面字划具有一定深度,所以鑿刻文字印以用雙刀法、多刀法為主,而一刀法常見於所謂“急就章”。在許多佔代璽印上,往往不拘泥於施用單一的刀法,根據材質、字形美觀、佩帶用途等需要,常常一枚印章、同一個字採用多種刀法,如東漢“漢委奴國王”璽的“王”字,即雙刀、多刀兼施。

如以明清之後流派藝術印人常用的“衝刀、切刀”而議,古代璽印中略似衝刀的刀法比較常見,略似切刀的刀法在短筆、或補施刀時可以看見,雖然這些不能完全類比,但總給人們以一定的啟發。

古代璽印的製法


3.玉、瑪瑙、水晶、琥珀印的鉈治。

自戰國而秦漢,許多玉、瑪瑙、水晶、琥珀印,其印文往往十分秀美,筆道勻稱,轉挪自然。仔細觀察它們的筆道,幾乎都是以琢玉工具沿事先書寫印面文字的筆道,用鉈車加水沙精工車出,其車鉈的頭部當有寬窄之分,在長筆劃上,用直徑較大的舵,可以使筆劃健挺婀娜,而在筆劃的每一端,換以直徑較小的錠,這樣不致造成尖頭失態,而仍然或方齊、或圓潤,非常悅目。如西漢“勒代”。

4.陶、瓷印印面製法。

陶瓷印印面文字,以刻出為主,也有一部分採用模製時用模印出。陶瓷印文字的刻字,有的焙燒之前刻成,有的焙燒之後刻成。瓷印有的在刻後掛釉,有的在施釉以後刻成。有的印面不施釉,留出素胎待刻。

古代璽印的製法


5.蟠條印。

隋唐時公印,往往用銅絲盤曲成字的筆劃,焊在銅質印面上,別具一種意趣,有明顯的時代風格,全為陽文,例見“天門軍之印”。當時一些磚刻印竟也全模仿這種風姿。如唐代磚刻雙面印“夏州都督府之印、銀州之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