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辦公,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出?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很多公司都安排員工們在家辦公。對於習慣了在公司辦公、在家裡休息放鬆的我們,應該如何調整狀態、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出呢?

先來看看各領域的大咖們是如何在常規的辦公場所之外工作的

馬克·吐溫在曾紐約庫阿里農場消夏,他的著作《湯姆索亞歷險記》大部分都是在農場的一間小屋裡完成的。讓人驚訝的是,他的書房離主要房屋區太遠,以至於他的家人需要吹號吸引他的注意力,召喚他去吃飯。

在家辦公,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出?

馬克·吐溫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在瑞士一個名為伯林根的村莊建起一座簡單的兩層石頭房子,將其稱作塔樓。一次印度之行中,他發現當地人有在家裡開闢冥想屋的習俗,於是旅行之後,他便在塔樓中開闢了一間私人辦公室。


榮格會在早上7點起床,吃一頓豐盛的早餐,然後在私人辦公室中度過兩個小時不受人打擾的寫作時間。下午,他通常會冥想或在周圍的村子漫步。這段在塔樓的隱居時光,讓他產出了獨創性成果,以至於改變了世界。

在家辦公,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出?

榮格的塔樓


比爾·蓋茨每年都會進行兩次“思考周”,在這段時間裡,他會遠離世事紛擾,通常是待在湖邊小屋,只讀書和思考大局。正是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週中,他寫下了著名的“互聯網浪潮”備忘錄。


在家辦公,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出?


這些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人物的共同點是什麼呢?我們能從他們身上學到哪些東西呢?

——深度工作,這也是他們共同具備的一項重要技能。

深度工作,是指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你的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當下我們在家辦公,其實少了很多身在辦公室的干擾,正是踐行深度工作策略,提高自己的效率和產出的好時機。

那麼,如何在家踐行深度工作策略呢?讓我們看看《深度工作》這本書給出了哪些方法。


在家辦公,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出?


01

用雙峰哲學合理規劃工作

榮格在塔樓隱居時,每天早上都會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不受干擾地寫作。之後他會冥想,在樹林裡走走,理清思路,為第二天的寫作做好準備。而在非隱居的時間,榮格就在他的診所裡忙碌,還在城裡的大學講學、聽課。

在家辦公,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出?


榮格的這種方式被稱為雙峰哲學,隱居時進行深度工作,其他時間則安排浮淺工作。

浮淺工作是指: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通常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複製。比如參加會議、填個表格、回覆電子郵件、瀏覽網頁等事務性工作。

雙峰哲學:把自己的時間分成兩塊,將某一段明確的時間用於深度工作,餘下的時間做其他所有事情。在深度時間裡,追求高強度、無干擾的專注。在浮淺時間裡,專注並非首要目標,只需完成任務即可。

那我們在家辦公,怎麼劃分深度時間和浮淺時間呢?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性質和精力狀態,以半天為單位來劃分不同的時間。

比如,上午精力最好,就挑戰難度最大的、需要保持高度專注的工作任務。下午則處理對外聯絡事務和其他雜事。

此外,還能按周來劃分,比如每週4天做深度工作,其餘的時間為開放時間。

02

養成好習慣工作更輕鬆

那些工作高效的人們,他們會嚴格遵循工作安排,很少會打亂自己的工作習慣。


達爾文在雕琢《物種起源》期間保持著嚴格的工作安排。他每天早上7點準時起床,然後去散步。早餐後,從8點到9點半在書房工作。之後的一小時用於拆閱前一天的信件,而後從10點半到中午又會回到書房工作。


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會讓我們的工作更有條理、更加輕鬆。


第一,確定在家辦公的場所並固定下來,比如家裡的書房,或者一張桌子。當我們進入這個房間或者坐在桌子前,潛意識會提醒我們:要開始工作了,準備進入工作狀態。


在家辦公,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出?


另外,在家辦公雖然時間比較自由,但最好有一個具體的時間界限,可以跟平常的上下班時間一致,比如上午9點開始上班,中午12點到1點午休,下午6點下班,這樣還跟去公司上班的感覺是類似的。而不是工作和生活攪在一起,又忙又亂,工作效率很低。

第二,提前做好工作和休息的安排。番茄工作法是個很實用的方法,不僅能幫我們快速地進入專注狀態,還能提醒我們適當進行休息和放鬆,勞逸結合,效率更高。


在家辦公,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出?


開始工作時,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設定一個番茄時間,通常是25分鐘,在番茄時間內專注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鐘響起。然後設定一個番茄休息時間,比如5分鐘,短暫休息一下,起來喝水、吃點水果或者在房間走幾步,適當活動下。休息之後,開始下一個番茄時間。

第三,做好支持自己的工作。我們需要確保大腦能得到必要的支持,以保證大腦在高深度水平下運轉。比如,按時吃早飯,為大腦提供燃料,及時喝水,儘量不喝甜味和能量飲料,合理攝入咖啡因,保證充足的睡眠等等,這些都是在為大腦提供充足營養。

另外,在工作的間隙,適當做一些輕度的活動,比如散步、拉伸,既是休息,也是幫助大腦保持清醒。

03

享受休息的美好時光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疑惑,我們不是在講如何怎麼更高效地在家辦公嘛,這跟休息是不是有衝突呀。這裡的休息指的是:在當天工作結束後,第二天早晨來臨之前,屏蔽掉與工作相關的思考和擔憂。


為什麼要特意強調這一點呢?

因為在家辦公,工作和休息的界限是模糊的,很可能在工作時想著家裡的事兒,導致工作不專心,效率低下,而在休息時惦記著工作還沒完成,造成焦慮和煩躁。

而享受下班後的休息時光,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家辦公,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出?


首先,它有助於提升洞察力。一項研究顯示,給有意識的頭腦休息的時間可以激活無意識頭腦,從而理清最複雜的職業挑戰。也就是說,在下班後屏蔽工作的習慣會提高你應對複雜任務的能力。

其次,它有利於補充深度工作的能量。我們在深度工作時,要保持專注需要自主性注意力,而這種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用光了,想保持專注就很困難。


而在下班後屏蔽工作的時間,我們可以與家人聊聊天、和孩子玩玩遊戲、洗碗時聽聽音樂,這些活動都有注意力復原作用,能幫我們的大腦放鬆,補充能量,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準備。

那麼,如何確保我們能在下班後屏蔽工作,享受這段美好時光呢?

有個小方法——設計並完成自己專屬的停工儀式


在家辦公,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出?


《深度工作》的作者卡爾·紐波特是這樣完成他的停工儀式的:

首先我會再最後看一眼電子郵箱的收件箱,確保結束一天工作之前沒有任何需要緊急回覆的信息。接下來我會將頭腦裡或一天早些時候隨手記下的所有新任務轉移到辦公任務表中。打開這些任務列表之後,我會迅速瀏覽每一個清單中的每一項任務,然後再查看一下日程表上之後幾天的安排。


這兩個舉動確保我不會忘記任何緊急的事情或重要的截止日期或是即將到來的預約。儀式的最後,我會利用這些信息制定第二天的大概計劃。一旦計劃制定完成,我會說:“停工完成”,我一天的工作思考時間就結束了。

我們也可以借鑑作者的做法,在下班前,查看郵件和群消息,看是否有需要緊急回覆的內容,然後把自己新的想法和待辦工作放到第二天的工作清單中。

再結合後面的安排把第二天的工作清單進行完善,給每項任務分配一個大致的時間段,制定出粗略的計劃。最後,跟自己說一句“停工完成”,就可以愉快地下班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