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清平乐》夏竦这个角色?

火锅影话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右司谏韩琦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一份奏章弹劾宰相王随、陈尧佐及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四人庸碌无能,大宋绝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毁坏”。宋仁宗听取了韩琦的意见,当天就将这四人同时罢职,这就是宋人热议的“片纸落去四宰执”。清平乐》中讲到散朝之后,夏竦追上韩琦,夸赞他的战斗力指数前所未有的爆棚:“片纸落去四宰执,必可载入史册的呀。”看看话不投机,韩琦冷言冷语带搭不理的,夏竦又换了个法子跟他套近乎:“前几日我得了几片残简,上面有几个字,折磨得我都快魔怔了,我遍查古书,可是还是没有……”夏竦想说韩司谏你学识渊博,啥时候抽空帮着看看呗!没想到话没说完,韩琦就板着个俏脸,极不耐烦地扬长而去。

这段表面看是韩琦对夏竦的不屑,其实还说了夏竦的一个爱好。夏竦自小聪明好学,以文学起家,有名一时,“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外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被古字“折磨得我都快魔怔了”这句可不是编剧随手写的,有所本。《宋史》说夏竦“多识古文,学奇字,至夜以指画肤”,他平素爱研究古文奇字,碰上参研不透一时认不出的,往往食不知味寝不安枕,有时候晚上睡觉时还在身上比划着琢磨。《宋史》依据的是宋神宗朝宰相王珪的祭文《夏文庄公竦神道碑》:“祥符中,郡国多献古鼎、钟、盘、敦之器,而其上多科斗文字,公乃学为古文奇字,至偃卧以指画侵肤,其勤若此。”类似这样的小细节,在《清平乐》中数不胜数,至于观众能看出多少,那就看个人的造化了。有的,看个热闹;有的,会心一笑。在这个在这个资本为王,电视剧已经进入集体弱智的时代,还能有这么一群人,能这么样的坚持精耕细作,让人感叹。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坚持,我们才可能看到更多品质精良的东西。

“蒙你不弃,幸何如之”!\r

关于夏竦讨好韩琦这段,是编剧对他的一种看法,虽然爱耍心机,但夏竦却未必能干出这种低三下四的事。王珪《夏文庄公竦神道碑》中说夏珪就因为自视甚高,很少高看他人,所以才人缘不好。不过身居高位,夏竦也不翻着白眼自傲,基本是不卑不亢。“公自以材器高,未尝过许人,故士大夫遥生惮疑,而少己附者。公居亦防畏,不敢以贵执自安也。”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九月,夏竦奉旨监修黄河,老头儿亲自在河堤上冒雨指挥,受凉一病不起。回京师养病期间,仁宗派了御医去给他医治,还亲自探病。

夏竦死后,仁宗准备赠谥号“文正”,然而司马光、刘敞等人坚决反对,言“世谓竦奸邪,而谥为正,不可”。仁宗没办法,最后改成了“文庄”。南宋史家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说“大臣之谥极美者有二,本勋劳则忠献为大,论德业则文正为美”,“文正”,这是文官死后都希望得到的谥号,范仲淹就是“范文正公”,曾国藩是“曾文正公”,司马光死后也是谥号“文正”。在唐朝和宋初时是“文贞”,魏征就是“文贞”,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就不能用了,“文正”最热门。老宰相张知白去世后谥“文节”,御史王嘉言认为他“守道徇公,当官不挠,可谓正矣”,可谥“文正”,最终没能更改。夏竦这回正相反,“文正”没当成。“正”有“内外宾服”、“清白守洁”、“直道不挠”、“诚心格非”、“心无偏曲”、“守道不移”等义,未必有那么多人真在意,“正”字的字面意义就足够了。“忠”也好,“庄”也罢,都不如“正”来得直接全面,一身正气,啥都包括了。

仁宗对夏竦的印象都不错,想谥“文正”,对夏竦一生的评价很直接。庆历七年(1047年),仁宗拟升夏竦为宰相,最终因为反对的太多而作罢,“乃复以为枢密使,进爵英国公”。同时还御书飞白“忠信”赐之,安慰他虽然说你坏话的人多,不过就算全世界都跟你为敌,朕挺你!“为时谤伤者甚众,而朕独知卿也”。这是王珪碑文中的说法,《宋史·王珪传》说王珪有个绰号是“三旨相公”,此人一向无主见,只知上殿“领圣旨”、面圣“听圣旨”、下朝“得圣旨”,就凭着这套全活儿,在朝中混得舒舒服服,“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无所建明,率道谀将顺”。王珪这是应宋神宗的要求写的碑文,应当说他对夏竦的评价,是神宗也认可的。从真宗、仁宗到神宗,对这位臣子的评价都挺正面。\r

而《宋史·夏竦传》的评论相反,将夏竦与王钦若、丁谓并列为奸相,“世皆指为奸邪”,说他好色、好财、好权。《清平乐》中夏竦的形象,据《宋史》多一些。对夏竦的评价,向来两极分化,北宋的官员最爱用“君子”、“小人”来互怼,但恰恰最难用“君子”、“小人”来衡量,也正是这帮人,仁者见仁吧。



星叔互娱


如果我们翻开宋史就会发现,关于夏竦的评价是:夏竦才学见识有过人之处,但他喜欢结交攀附,倾侧反覆,世以为奸邪。

如果我们从电视剧《清平乐》来看,一个工于心计,懂得充分利用舆论,老谋深算,手段狠辣,意图染指中宫,进而打击政敌的权臣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

一、《清平乐》中的夏竦善于炮制小伎俩达到大目的

年轻时的风流才子夏竦,会填几首浓词艳曲专门诱骗贾玉兰这种文艺女青年。多年后,夏竦已经靠着走私贿赂上司到达了位极人臣的高度。他冒着秽乱宫廷的风险与贾教习私通,又安排张妼晗接近仁宗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扩大自己在后宫的影响,进而打击庆历新政中的大臣。

他一手拉拢贾昌朝,一手拉拢人人都厌恶的王拱辰,还想拉拢简在帝心的韩琦都是出于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如果观众足够细心就会惊奇的发现,剧中曹丹姝所吟咏的大多数不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欧阳修的名篇,赏玩的是蔡君谟的字,加上苏子美的夫人是丹姝的闺蜜。

而这几位都是庆历新政中崭露头角的大臣,这就代表着皇后是认可这一派系的官员的。有郭皇后枕头风吹倒了吕夷简的前车之鉴,夏竦就把矛头对准了曹丹姝。

新政大臣们文采斐然,冠绝一时,在仕途浮沉之际的嗟叹吟咏就隐藏了许多纷繁复杂的党争。而后宫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有心人看在眼里,再通过贾教习传入夏竦的耳朵里,夏竦就要安排手下人通过各种阴谋来动摇丹姝对仁宗和朝廷的影响力。

事实上,如果不是曹丹姝足够机警,夏竦的阴谋差一点就实现了。

二、夏竦自导自演安排的夜间皇宫行刺事件

如果我们只看《清平乐》很难判断出夏竦就是宫中飞贼的幕后主使。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中,如果下臣想反叛必然先收买军队将领,御林军守卫,皇城守卫等重要岗位。像这种夜间行刺事件,是代价最小,风险隐患最小,政治意图最容易混淆的一类。

比如鹿鼎记的沐王府行刺事件,就是最典型的案例。找几个刺客,拿着吴三桂手下的兵器就能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夜间值班的人,正是夏竦、贾玉兰之间的联络人杨怀敏。

而皇宫夜间行刺事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张妼晗。夏竦让行刺者颜秀先一步勾引曹丹姝的身边的宫女袁双玉,再将二人来往的书信和信物藏在行刺者颜秀的身上。等侍卫捉到颜秀之后,皇后曹丹姝就有了最大的嫌疑。

事先就接到消息的张妼晗穿戴整齐,带着一大群宫女太监前来“护驾”,让一向胆小懦弱的仁宗获得了最大的心理安慰张妼晗一跃成为了贵妃。

曹丹姝在仁宗发话的前提下,依然处死了侍女袁双玉,用的罪名就是“私通侍卫,秽乱宫禁,按律当诛”,就是考虑到袁双玉一个女子如果受不住拷打胡乱攀咬,就会把很多人拖下水。为了不落口实,曹丹姝狠心处死了她。而此时,杨怀敏也待人杀掉了颜秀和一众活口。就是要把皇后身边宫人勾结外人的罪名坐实。

行刺事件之后,大臣们在提起行刺事件中曹皇后临危不乱指挥有度,多有夸奖寓美之词时,夏竦干笑着对大臣们说:“曹皇后很有当年刘太后的风度”。这就是重提仁宗亲政前被压迫的心理阴影了。而这样的论调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实上,行刺事件之后,与杨怀敏一起值班的太监都遭到了贬谪外放的处理,而首当其中杨怀敏只是降级,仍然留在后宫中。这就不得不佩服夏竦对后宫势力的渗透已经达到了一个恐怖的地步。

三、夏竦善用阴谋小伎俩扳倒大宰相

夏竦善于用舆论小伎俩小手段,扳倒大宰相。在《清平乐》第32集中,夏竦在即将离开京师之际让身边所有的歌姬全部散去,并且让这些女人多多宣传范仲淹、富弼等人如何坑害自己的,还把编排了欧阳修与外甥女之间的不伦之恋。

这种背后嚼舌根,煽风点火的鬼话很难想象居然出自一位宰辅之口。然而这种惠而不费的举动实在是杀伤力巨大,宋时的娱乐活动少,歌姬的口耳相传就成了上流人士在瓦栏勾舍酒馆娼寮中最大的舆论宣传工具。

这样的流言传的多了就连皇帝也没有办法制止,欧阳修上表为自己表白,仁宗亲自下手诏安抚。在风口浪尖上无法安宁的欧阳修终于被流言击倒,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当知州,在这里欧阳修一度借酒浇愁,39岁就有了醉翁的名号这样流言几乎毁了他的一生。

时隔千年,还有无聊文人拿着欧阳修“扒灰”的事迹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得不说,夏竦这一招散布流言毁人清誉的招数真的可是说是砒霜蘸大蒜,又毒又辣。

白羽点评:夏竦的才华和手段用错了地方,他在靠着附庸应酬卖弄手段,充其量也就是骗骗文艺女青年而已。真到了朝堂上,把宋朝的积弊摆在他面前,他除了甩锅给其他人,指摘别人之外,就没有其他的手段了。欧阳修等人离开朝廷后,夏竦那张小人得志的嘴脸和大约不难想象,就让他继续在松软的云锦卧榻上与歌姬浅吟低唱去吧,哪一代的朝堂都不喜欢这样的存在。


白羽居士


诗经女孩来回答。你们有没有看出来《清平乐》的夏竦就是《我是余欢水》里的余欢水的上司魏总呢?这个人演的角色演活了!在电视剧中,夏竦就是一个贪财好色,打压新党,主张废后的奸臣!

1.勾引贾教习,阴附张贵妃

电视剧中,权相夏竦与张贵妃身边教习贾玉兰私会时,他说:“这天下间最不能用才智定夺的,便是男女之爱夫妻之情了。”,的确有些忘情吧,也早忘了家里还有个悍妻。夏竦好色怕妻这史书中都有记载:

竦娶杨氏......与弟媦疏竦阴事,窃出讼之;又竦母与杨母相诟詈,偕诉开封府,府以事闻,下御史台置劾,左迁职方员外郎、知黄州。

这里面说的是夏竦娶妻杨氏,在外头风流快活,家里悍妻不干了。老母亲护着儿子又和儿媳干得不可开交,闹到了开封府,上了热搜,因为这事,夏竦被贬出京,京官混成了地方官,到黄州主政。

直到天圣四年(1026年),夏竦才返回京城,出任翰林学士。

电视剧《清平乐》里,贾教习出宫见夏竦,你看夏竦泡澡时那眼神,就觉得此事可信。不过这件事还是被艺术加工了一下,夏竦好色名声落下了。

夏竦和贾教习俩人内外勾结贩卖私盐、倒卖女子赚了不少银子。另外夏竦前朝为官,左右逢源,通过贾教习攀附上了最得宠的张贵妃,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企图动摇东宫。

2、前朝打压晏殊、打压范仲淹等

夏竦在朝堂几十年屹立不倒,自然有其政治智慧。在历史上,庆历新政轰轰烈烈,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受到仁宗鼓舞,大刀阔斧改革,本意是扭转时弊,但改革总要触动既得利益者,夏竦便是反对者之一。

最近剧情中夏竦发现无论范仲淹贬多少次、改革派的官员外放多少次都能回来,主要原因还是晏殊。所以他着手打压晏殊,打压的方式是借着二皇子生病,然后买通内侍,让说给八王爷去。八王爷说天家福薄无子是因为生母李氏在天上有怨气。于是官家不顾改革派反对又给李玮的父亲国舅爷升了官,还因为觉得亏欠把徽柔许配给了李玮。

晏殊知道官家心结啊,不反对,改革派说他。反对?可面对官家反对无效啊。


夏竦的手段不止于此,石介写过一首《庆历圣德诗》,诗中直言忠奸,推崇范仲淹、韩琦,把夏竦称为“大奸”。夏竦怀恨在心,他从家中挑了一个极擅模仿笔迹的女奴,模仿石介的笔迹,便让她伪作一封石介写给改革派重臣富弼的信件,信中写着要富弼行伊、霍之事,就是要富弼废掉宋仁宗,并且还说可以为富弼撰写废立皇帝的诏书。

这事儿史书上也有记载:

夏竦怨介斥己,又欲因是倾弼等,乃使女奴阴习介书,久之习成,遂改伊、周曰伊、霍,而伪作介为弼撰废立诏草,飞语上闻。

于是改革派得到全面打压,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范仲淹、富弼等人相继被废黜,石介在外放的路上就死了。

3、动摇东宫,意图废后。

张妼晗、贾玉兰、夏竦就勾结在一起后,从朝堂和后宫两个方向,前面扩大朝堂势力,后面再把皇后拉下马。


《清平乐》中有刺客行刺,可能是夏竦派的,这个没有实锤。行刺时皇后坐镇指挥,指挥得当,先让各后宫嫔妃不得出门,不能擅开阁门,再让内侍剪发为识,带人去擒贼。说若反抗就格杀勿论。

结果就张妼晗不听指挥来救驾。贼人擒到后发现是皇后身边侍女通风报信,皇后就下令诛杀,却惹恼了宋仁宗。宋仁宗却认为这场叛乱是曹皇后为了在自己面前显示能力、邀功而故意安排的,不仅不感激她,反而欲废掉她、改立宠妃张美人为皇后。

后来夏竦便借机说张美人救驾有功,要求论功行赏。他们要废后,废后原因是皇后独断专行,恐行章献太后之事,怕曹皇后立自己抚养的儿子为太子,像刘娥一样垂帘听政。


总之,综观夏竦一生,“阴谋猜阻,钩致成事,一居政府,排斥相踵”,电视剧里是十足的奸臣,但历史上他还是相当有功绩的,要不然宋仁宗也不能数次想立他为相。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不错,请给我点赞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