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不是恢復正常,而是變得更好!”

2009年的夏天,一場突如其來的事故,讓我們的主人公:簡,得了腦震盪

沒法起床,總是精神恍惚,頭痛、噁心,接踵而至...

時不時陷入暈眩中,什麼也幹不了,也記不住事情,更無法清楚地與朋友和家人講述自己的感受與經歷。

“我要的不是恢復正常,而是變得更好!”

醫院


她拼命掙扎,勉勉強強拼湊出了些能讓人明白的話:

每件事都很困難。

鐵拳在狠揍我的思路。

整個腦子似乎一片真空。

若無法思考,我又是誰呢?


那時候,腦震盪後綜合徵沒好的治療方式,醫生對她說:“你得避免一切會刺激大腦的事,包括:讀書,工作,遊戲,收發電子郵件,更不能喝酒與咖啡,只能多休息,往好處想。”

聽完,她對醫生開玩笑說:

“換句話說,就是拋棄一切活下去的理由。”

可是,每個玩笑的背後,多少帶著認真的意味。

在創傷性腦損傷患者裡,1/3的人有過自殺的念頭,簡也不例外。

大腦無時無刻在告訴她:“你想死。你永遠不會好轉了,痛苦永遠不會結束。你會變成家庭的負擔。”這聲音喋喋不休,而她那遲遲不見恢復的身體,是最好的證明,就這樣,整整持續了34天...

恍恍惚惚中,一個念頭冒了出來,她對自己說:要麼自殺,要麼變成遊戲!


為什麼是遊戲?

在這場意外發送前,她研究遊戲心理將近10年,更是全世界第一位研究:

遊戲玩家的心理優勢怎樣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而獲得博士學位的人。

而這次,輪到她藉助遊戲,來掙脫現實的泥潭了。

“我要的不是恢復正常,而是變得更好!”

簡·麥戈尼格爾


戲仿美劇:《吸血鬼獵人巴菲》,她將這場腦震盪康復遊戲命名為:《震盪獵人:簡》,“簡”是她的名字,而腦震盪是她的“敵人”,變為自己新的秘密身份,讓我開始覺得自己英勇而意志堅定,不再充滿絕望

身為震盪獵人,第一步:要給自己找“冒險夥伴”

“冒險夥伴”,也就是:一路上能向你伸出援手的親朋好友

於是她給孿生妹妹與丈夫打電話,告訴他們:“我在通過玩遊戲治療大腦,希望你能和我一起玩。”,開口尋求幫助有些難以啟齒,但邀請別人玩遊戲卻很容易,這兩位親友很順利的成為了她的“夥伴”。


第二步:找到“敵人”,與它們戰鬥!

“敵人”,就是:一切阻止你進步,帶給你焦慮、痛苦或困擾的事情。

對於簡而言,這個“敵人”就是:一切有可能觸發症狀、拖慢痊癒進程的東西,包括:過亮的燈光、擁擠的房間、嘈雜的環境。

3人一起搜尋“敵人”,和它們戰鬥,不讓這些“敵人”的詭計得逞!

為了能更好地應對“敵人”,還得收集各種可補充能量的“能量塊”,也就是那些能讓簡感到好受些、快樂些、更有力量些的人、事、物。

簡最喜歡的幾種補充能量塊是:抱著她心愛的牧羊犬5分鐘、吃些可幫助恢復的核桃、跟丈夫繞街區散步兩圈。以此,讓自己狀態更好些,更有精力好好對抗“敵人”。

“我要的不是恢復正常,而是變得更好!”

繞街區散步


這款遊戲就是這麼簡單:設定秘密身份,招募夥伴,跟敵人戰鬥,激活補充能量塊

但哪怕它是如此簡單,只是玩了幾天,簡的抑鬱和焦慮的迷霧就散開了,消失得無影無蹤...

可惜,頭痛和認知障礙並沒有因此消失,整整持續了一年多。

但在遊戲中,簡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她對命運有了更強的掌控感,而朋友、家人作為“冒險夥伴”,更知道該怎樣幫助、支持她。漸漸地,她自己變得更堅強,更能與病症做抗爭!

幾個月後,簡寫了篇博客,並上傳了一段簡短的視頻,講解恢復遊戲的玩法,希望更多人因此受益。

考慮到不是所有人都患有腦震盪,也不是每個人都想當“獵人”,簡將遊戲改名為:《超好》

為什麼叫《超好》?她自己在恢復期間,人人都對她說“很快就會好起來的”,但簡想要的不只是恢復正常,而是變得更好,比受傷前更快樂、更健康。

不久,她從世界各地的人們那瞭解到,有人為了應對極其嚴重的診斷,甚至是臨終診斷,開始嘗試著為自己設定了秘密的遊戲身份、招募夥伴、對抗敵人,也有人是為了應對抑鬱和焦慮、手術和慢性疼痛,甚至是修復感情的破碎、失業的挫敗...

而這款遊戲的確幫到了他們,就像它當初幫到了簡一樣。玩家變得更堅強、更勇敢,也得到了家人和朋友更好的理解。

哪怕仍然疼痛,哪怕正在解決人生最艱鉅的挑戰,但他們比以前更快樂!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麼平凡、簡單的遊戲,為什麼能如此有力地改善,甚至事關生死的事呢?

答案都在這本《遊戲改變人生》中,因為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我們的主人公:簡·麥戈尼格爾

“我要的不是恢復正常,而是變得更好!”

《遊戲改變人生》

明天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