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那麼聰明,為什麼一定要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使蜀國國力盡失?

大話歷史勾陳


『歷史呀呀呀作答』諸葛亮非常聰明,為什麼要六出祁山,讓蜀國國力盡失?原因可以從多個方面得到答案。

一.先帝劉備的遺願,劉備有光復漢室的願望

劉備一直以皇叔自居,光復漢室是他的願望,而諸葛亮在《出師表》裡也表明自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有知遇之恩,所以諸葛亮才鞠躬盡瘁完成劉備的事業。

二.有幾次出祁山,只是配合東吳的軍事行動,牽制曹魏而已

第二次北伐,主要是配合東吳在東線的軍事行動。228年東,從陳倉道出發,這次北伐只是策應東吳,規模小,也沒怎麼作戰。第三次北伐也其實是反擊戰,是曹真對蜀作戰反擊而已。

三.諸葛亮是有遠見的政治家,對天下形勢有判斷,偏安西南終究不能長久

蜀漢的根據地只有益州,益州地薄人稀,再怎麼發展也沒有辦法。中原連年征戰,才沒有快速發展,一旦止戰,恢復起來,統一南方只是時間問題。

蜀漢“王業不偏安”,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就是不讓中原不安穩,引起動亂,這樣蜀漢才有機會。

四.朝中勢力的重新洗牌,通過北伐,打壓反對北伐的益州地方集團,給本土士人以機會

在蜀漢朝堂,有益州系、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系,益州系以黃權、李嚴為代表,逐步承認曹魏的正統,所以諸葛亮北伐,打壓益州系,提拔本地士人,堅持漢朝正統。

五.曹魏內部出現不少矛盾,包括司馬氏奪權,使得蜀漢看到希望

曹魏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動盪,曹魏和我漢室的矛盾,曹魏和司馬氏的矛盾,政局不穩,諸葛亮敏銳的看到了機會。

六.諸葛亮的目的在隴中五郡,在關中,曹魏的重心在許昌,從地理位置看,出祁山有戰略意義

每次出祁山,曹魏的軍隊都必須勞師遠征,況且因為諸葛亮經常用兵,曹魏必須在關中保持軍事集團用以抵禦,這個軍事力量本身對曹魏的中央就是個威脅。

七.國內的休養生息其實做得很好,內部並沒有太大損失

作為政治家,諸葛亮在蜀漢國內獎勵生產,足兵足食,而且國內政治清明,一直對曹魏保持威脅,已經做的很不錯了。

八.必須一直保持外部壓力,沒有外部壓力,派系叢生的蜀漢集團也難以保持內部團結

從後來吳和魏的發展來看,沒有了外部壓力,享樂之風便起,國家滅亡的更快。

吳國孫權在第四次攻合肥後,再未上過戰場,他在後來二十年間的表現,與早年完全迥異。信讒言,妒賢臣。

魏國曹叡在蜀漢的威脅沒有後,痴迷建設宮殿。曹芳繼位後,以曹爽和司馬懿輔政,更大的內憂就開始了。

綜上

諸葛亮是有遠大政治視野的人物,他選擇北伐,自然是有原因的,是當時的國家背景和蜀漢的內部派系,經濟和軍事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的。


歷史呀呀呀


第一,劉備創建的蜀漢以漢室後裔自居,把曹魏政權視為國賊,出師北伐是心裡防線和立國的根據。


第二,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是劉備政權發展的目標和動力。

第三,益州疲弊,難於久存,如果不進佔關中,恢復中原,終將被消滅。

第四,巴蜀之地易守難攻,進川之路“難於上青天”,諸葛亮不用擔心後顧之憂。

第五,曹魏政權雖然強盛,但是還需要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和南方孫權東吳的牽制,直接用於對抗蜀漢的軍隊有限。

第六,出川北伐,佔領關中有利於造成地利上的優勢,憑藉淆涵之險,再東出中原,有很大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諸葛亮六出祁山與曹魏徵戰,有很大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津城沐雨,解答歷史問題,探賞旅遊景色,我們一起傲遊歷史的海洋,置身如詩如畫的祖國風貌,謝謝


津城沐雨


諸葛亮之所以在晚年傾盡全力,舉蜀國上下之兵力六出祁山伐魏,得從諸葛亮《隆中對》說起。劉備請他下山時,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出了自己高瞻遠曙的戰略構想,通過佔領巴蜀地帶,從而三分天下。其中還“聯吳抗魏”的戰術定位,而在其中,荊州是至關重要的“核心地”。有荊州這軍事要地在,進退自如,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事實證明,諸葛亮果然是神機妙算之人,隨後劉備在他的輔佐下,果然佔領蜀中而三分天下。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關羽來了個大意失荊州,徹底打亂了諸葛亮的“聯吳抗魏”的戰術。關羽慘死後,劉備不顧諸葛亮的反對義然伐吳。然而隨著吳將陸遜用火攻在彝陵大敗蜀軍後,蜀軍精稅部隊幾乎殆亡喪盡,劉備也因此殞身白帝城。

荊州的失守,及劉備的早逝,聯合東吳共同伐魏也就只剩下紙下談兵了。再加上繼位的劉禪昏庸無能,留給諸葛亮的現實是一個爛的不能再爛的攤子。

諸葛亮卻兢兢業業,勵精圖治,開拓進取,在把蜀國上下治理得井井有條的同時,還在晚年竭力全力地伐魏,他六出祁山,結果都以失敗告終。

其實,以諸葛亮的智謀心知肚明,六出祁山伐魏之舉是“徒勞之舉”,註定只會失敗而不能成功。但諸葛亮之所以還要“強人所為”,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形勢的變化,使得諸葛亮不得不調整了戰略部署:改以消滅魏國的伐魏為力求自保的伐魏。

要知道,當時蜀魏強弱明顯,而蜀國統一中原已是痴人說夢了,如果能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才是當務之急。

諸葛亮認為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於是採取了以攻為守的辦法逐漸拓展邊疆地區,六出祁山,一方面想進一步加強控制蜀北戰略要地的控制,另一方面也證明自己為蜀國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自己贏得身後名。

明知不可為而強行為之,諸葛亮六出祁山時,內心是多麼的痛苦可想而知,最後病死五丈原,誠為悲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