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这首妙词,“杯且从容,歌且从容”,谁懂英雄末路的忧伤

总觉得豪放派的词人一旦写起了婉约风,总有着别样的滋味。那些豪气表象下的忧伤脆弱,猝不及防地就闯入心扉,直至无数的古士今人留下一室思量,满地心伤。

辛弃疾就是这样的词人,当他不豪放的时候,穿过他如烟细腻的词赋,我似乎已能看到将佩剑暂放一旁的他,那捧卷沉思、对月抚琴的满眼哀伤。

《一剪梅·中秋无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辛弃疾的这首妙词,“杯且从容,歌且从容”,谁懂英雄末路的忧伤

初见这首词的时候,我尚以为辛弃疾在抒怀中顺作炫技,细细品来,方觉他信手拈来的哀婉雅致原已这样自然天成。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无奈之下归隐上饶带湖庄园,这首《一剪梅》便是辛弃疾闲居带湖的前十年中所作。说是闲居,日夜有悲愤纠扰,又何来月明花落的山水相随。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忆起那年的中秋之夜,我置身在繁华招摇的丹桂丛中,花影在酒杯中摇曳,月影在酒杯中摇荡。身在灿若星河的丹桂丛里,手执盛有美酒的酒杯,花与月陪伴相携,化作花影与月影跳入美酒中,它们纵横在美酒中,也纵横在词人的心里。

辛弃疾的这首妙词,“杯且从容,歌且从容”,谁懂英雄末路的忧伤

可回忆毕竟只能是回忆,再看今朝,辛弃疾无奈地叹了一句:“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今夜同样在楼阁上举杯赏月,昔如那年在丹桂丛中的情景,可是乌云遮挡了纱窗,雨水打湿了纱窗。

辛弃疾在带湖修建庄园时,将高处建起所居楼舍,在低处则辟田耕作。若是在居处于中秋赏月,则是赏月的绝好选择。然而今夜只怕是再好的处地也是无用了,雨夜婆娑,身心也只余秋夜寒凉的感受了。“云湿纱窗”是阴云遮蔽了皎洁的明月,“雨湿纱窗”是雨水打湿了楼台的纱窗,原本中秋夜该有的清朗都被凄凄的风雨破坏了。望月却不见月,举杯更无花影,风雨有期,风雨又无情,再多的遗憾也是无济。

辛弃疾的这首妙词,“杯且从容,歌且从容”,谁懂英雄末路的忧伤

迷蒙瑟瑟的长烟风雨总是容易勾起人纠结于心的心事,辛弃疾最深重的痛苦自然是恢复中原的志意总是于他若即若离,甚至渐行渐远。这个冷雨不歇的中秋夜,毫无意外的勾起了他沉沉的心事,“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要乘风而去问问上天,奈何哪有天路可通,即便想要捎信也是路路难达。

乘风欲问的是中秋之夜为何朗月被遮,只有愁雨沙沙作响。辛弃疾爱的是皓月当空,盼的是挥师北伐,报国有路,现实却是“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君王不明,持守一生的报国意志只落得无处安放。

辛弃疾的这首妙词,“杯且从容,歌且从容”,谁懂英雄末路的忧伤

词的最后辛弃疾将那份无处安放暂且收归,“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满堂只有红烛映照,我只有从容地举杯饮酒,从容地悠悠歌唱了。

看上去的悠闲实是无奈悲愁之举,乌云遮月,只有红烛的光照耀,虽使满堂通红,但终不及圆月当空洒下的一堂清辉来的快意。从容地饮酒歌唱终因秋雨的叨扰而倍添伤怀,终其缘由,总因赏月人内心有太多的不甘悲忧,清风明月来的时候,也只是一时的安抚,却无法带来一世的安然。

辛弃疾的这首妙词,“杯且从容,歌且从容”,谁懂英雄末路的忧伤

这首《一剪梅》最大的特点是回环重复的运用音韵用词,这样的写意加重了哀婉的感觉,也加深了词人操守的一份执着。音韵的美和情感内涵的美,都在一字一句里层层渗透。

居于带湖的辛弃疾,看似写意悠闲,却从未真正有过云淡风轻。圆月也有失约时,且从容罢,且从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