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期为什么感觉没有人才呢?

天地玄黄日月盈


看过三国的朋友都知道,东汉末期天下动荡,刘备三次拜访茅庐请来诸葛亮协助他。诸葛亮凭借着自己的智谋,使得蜀国势力与日俱增,和魏吴两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且当时蜀汉的实力很强,人才也是很多。但是到了蜀汉后期的时候,谋士以及武将纷纷凋零使得蜀国后期人才短缺,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折损了大量的人才,比如张南、马良等人,而这些人都是刘备入川前后提拔起来的人才。除此之外,其他的一些武将虽然没有战死,但是也都迫于形势投靠了魏和吴。而蜀汉的新一代也都死的比较早,例如关兴和张苞等人,都是英年早逝,而这些对于刚建立起来的蜀汉来说都是雪上加霜。

  第二,蜀汉内部的派系斗争也是非常的激烈,荆州派和益州派的矛盾由来很久,只要一方有抬头的机会,另外的一方就会对其实行打压。这些内部的斗争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还算有一个缓冲的余地,但是诸葛亮一死,两方的斗争就变的现象化了比如杨仪就先发难除掉了魏延,之后代表荆州帮的蔣琬又除掉了杨仪。之后的日子里两派明争暗斗就没停止过,这就严重影响了蜀汉人才的发现和提拔,你有才,行啊,但是说不定哪天就被帮派斗争把你给弄死了。

  第三,蜀国位置偏远,虽然处于天府之国,但是当时仍然是蛮夷之地,比起地处中原地区的魏国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就好像现在我们都去大城市发展而不去偏远地区一样。而魏国所处的北方,可以说是当时经济非常高的一代,因此很多的人才都往北方一代发展。





迷人史


蜀汉灭亡时,人口九十四万,官吏就有四万多人,官吏占比在魏蜀吴三国中是最高的,有如此庞大的官僚体系,应该说是有人才基础的,不应该缺乏人才。

但给人的感觉的确是人才匮乏,无多少人可用。

这个局面,完全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在用人方面,诸葛亮比刘备逊色不少。



人才需要培养,需要给他机会锻炼。

诸葛亮只顾成就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声,严重限制了人才的使用和发挥,这是蜀汉后期人才严重不足的根本原因。


魏氏春秋曰:亮使至,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派遣使者到司马懿营中,司马懿不问军事,只问诸葛亮的饮食及其政务的烦简。

来使回复道:“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的事,就亲自处理,而且每天所食不过数升。”

司马懿听了以后,说:“诸葛亮快要死了。”

没过多久,诸葛亮就病逝五丈原。




不可否认,诸葛亮做事认真,兢兢业业,但事必躬亲,啥事都自己做,最后累死也就算了。

罚二十,有的理解为打二十杖,有解释为罚二十斛,总之都是很小的罪过。

尽管一个益州牧被刘备弄成了帝国,但地盘还是那么大。诸葛亮号为丞相,再不济要处理的事远比益州牧要多得多,就算再能干,但不是这个套路吧。


别人也需要成就名声,也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就需要机会。你诸葛亮啥事都自己做,不给别人机会,不仅不能培养人才,而且会产生抵触情绪。


固执的坚持自己的用人理念,都说马谡小子不行,特别是刘备还专门交代,但诸葛亮还是一意孤行,招致了街亭之败。

这不仅仅是看人不准的问题,深层次来说,还是一个信任的问题。


用人的方法上也存在缺陷,杨仪与魏延一向不和,诸葛亮采取制衡的手段,控制使用,这没有问题。

但一旦诸葛亮不在了,那就必然会出现火拼,魏延被杀,这也是蜀汉后期很大的事件,虽不是致命的,但也是相当严重的。


但就蜀汉的困窘而言,也不能完全由诸葛亮承担这一切。

作为人臣,诸葛亮应该近乎完美,再强求什么似乎不现实。

但诸葛亮不能放手,给更多的人才提供机会,这是最大的问题,其中的道理也没必要过细的分析。


一个团队,不仅仅是看领头大哥能做多少事,而更应该看能把多少人才集聚起来发挥能量。



豹眼看历史


第一培养机制问题。诸葛亮凡事事必躬亲,导致蜀国严重缺乏独当一面的内政高手和军事将领。

第二蜀汉自己内部斗争问题。蜀国虽小,但内部矛盾相当激烈,外来势力和本土势力斗争从没停止,导致益州本土势力长期持不合作态度,人才的发掘愈加困难。

第三是诸葛亮凡事亲躬,下属得不到应有的经验。当前期的人才老去后,后期的人才却得不到培训,自然就没有人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