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三國時期外族就跟西晉時期那樣強大,三國還能抵禦外族嗎?

用戶52225783678


這個問題應綜合考慮,西晉時期也不完全是外族強大,而是由於西晉內亂導致漢族力量大幅度減弱從而給外族帶來崛起暴亂的機會。

三國時期外族也不弱,只是魏、蜀、吳三國內部相對穩定,而且君臣武將等能力很強能掌控局面從而沒有出現外族大規模起義情況。

曹操時期北征烏桓,臨陣斬殺了以“驍武”著稱的烏桓單于蹋頓及名王多人。胡、漢降者20餘萬口。羌族、氐族支持馬超,烏桓支持袁紹,曹操對羌、氐、烏桓進行打擊遷徒。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三國鼎立後也互相攻伐,內附的南匈奴也蠢蠢欲動,只是曹魏力量很強大,而且管理匈奴的官吏像幷州刺史梁習等非常有辦法處理了匈奴問題。東漢政府對內附南匈奴實行很優厚的條件,不必交納貢賦。這個政策,導致匈奴人口大量增長。而中原漢人卻由於戰爭和天災瘟疫造成人口大量減少。如果不採取行動,後患無窮。曹操216年把南匈奴部眾分割為五部,各設立一個貴族為統帥,並選派漢人作司馬監督他們。這也促使匈奴漢化,居住幷州地區匈奴都改成了漢姓。像匈奴人劉淵就是改姓的例子。

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鮮卑族不斷髮展,檀石槐在位時鮮卑變得很強大,他死後鮮卑分裂成幾個部落。軻比能、步重根等各為鮮卑族部落首領,軻比能很有能力,曾兼併鮮卑其它部落,控弦十餘萬騎,對曹魏北部邊疆地區威脅很大。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韓龍將軻比能暗殺,鮮卑族政權崩潰,再次了陷入了混亂局面。曹魏時期田豫等大臣都熟悉擅長處理邊疆異族事務,對異族實施有效地控制,保持了國家穩定。

東吳境內主要是百越族問題,孫權派將領有效鎮壓控制住了百越族反抗,還曾派將軍衛溫到達了臺灣島。

蜀漢諸葛亮成功鎮壓南中蠻人反叛,七擒其首領孟獲使其誠服。諸葛亮的民族政策搞的很成功。

三國時期存在的外族問題也不少,只是被魏、蜀、吳三國有效控制,解決了。


大白白野


前言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造就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三國時代,經過幾十年的戰亂最終由司馬氏消滅三國建立了大一統的西晉,西晉時期爆發了對漢民族毀滅性打擊的“五胡亂華”。

那麼如果三國時期外族就跟西晉時期那樣強大,三國還能抵禦外族嗎?

我認為是可以的,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發生五胡亂華是因為西晉太弱,而不是五胡太強

外族入侵中原自古以來都存在,而且歷史上不乏有少數民族掌握政權建立朝代的例子,元朝和清朝都是外族人建立的政權。

但是發生在西晉的五胡亂華卻是影響最大的一次外族入侵,差點滅絕了北方的漢人血脈。這也讓人以為西晉時期的外族很強大。人們會產生五胡太強錯覺的原因就是晉國太弱了不堪一擊,直接就被這幾個少數民族給推翻了。

西晉初年名將如雲,羊牯、杜預、王睿,而且西晉剛好一統天下正是兵鋒正盛的時候,八王之亂前,西晉整體的實力還是非常強的。

可是晉武帝司馬炎讓司馬衷繼位就是一個錯誤的選擇,一個低能兒對朝政是一竅不通,而且還娶了一個妖后賈南風,後宮干政加上外戚弄權,這就引起了司馬家族內部的不滿,後來就爆發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才是引起五胡亂華的根源。

再加上當時居住在國境內的胡人早就不堪被漢人視為最低等的群體,奴役剝削壓榨他們,甚至有些將領和豪族專門抓捕胡族來販賣獲利。於是這些胡人乘著八王之亂,晉國內鬥不休,國力虛弱,邊防空虛的時候開始了南下的步伐。

外強中乾的晉國,內部早已亂成一團了,在這種情況下再弱的對手也會變得強大,因為屠殺弱者會刺激他們的嗜血力。

三國時期的統治者對外族人很強勢,大將鎮守邊疆,守護邊境的安定

三國時期,儘管魏蜀吳三國之間打的不亦樂乎,但是他們對外族人的態度都是很堅定的,攘外必先安內,北方曹操抗擊匈奴,孫權大敗百越,劉備西抗羌戎,他們都是先把外族人打服帖了,保證不會在對外征戰的時候來個後院失火的情況。

再來看看三國守邊疆的大將配置:東吳鎮守南疆的大將叫呂岱,他雖然在三國名氣不大,但是對東吳的貢獻是非常大的,呂岱鎮嶺南、撫山越、戰長沙、守武昌,能征善戰,是鎮守南疆的難得英才。

蜀國方面南中是蠻族人的聚居地,一直不服從蜀國的管理,因此時常發生叛亂。諸葛亮曾多次生擒南蠻首領孟獲,可是依舊沒有平定這裡。諸葛亮死後就派在夷陵之戰中表現突出的馬忠前去鎮守。馬忠駐守南中幾十年,當地首領對他很是敬畏,在馬忠死後,蠻族首領還建立寺廟來紀念他。

北方的少數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的大敵,作為北方的統治者,不管是袁紹還是曹操對北方的外族人一直都沒有放鬆過,公孫瓚,曹彰,夏侯淵,牽招,田豫這些三國名將都是為鎮守北邊立過大功的。

特別是田豫,劉備對他的評價是“恨不能與君共成大事也”三國志記載“外胡聞其威名,相率來獻。州界寧肅,百姓懷之”,可見他不是個簡單的角色,只是一直鎮守邊疆,所以不為人所知。

再加上前期有馬騰家族鎮守西北,更是讓外族無力入侵。

西晉雖然統一三國,但是八王之亂後實力還比不上三國時期

西晉統一天下之後,士兵們多年沒有打過仗,加上皇帝昏庸無能,迷戀享受,後面又爆發了“八王之亂”,司馬炎的兒子還是個智障,這導致了西晉各方面的能力都是走向了微弱,外強中乾,這才導致了五胡亂華的悲劇。

而反觀三國時期,前期依靠漢朝400年的基業,中原大地的實力還是非常強大的,而且漢代實行徵兵制度,漢代的青壯年必須在邊境與地方去戍兵,這樣中原地區的常備軍事力量一直保持著一定的數目,戰鬥力不但沒有變弱,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加強,對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保持著絕對的優勢。

南邊的外族雖然自古以來都會發生暴亂,但是一直以來都不成氣候,就算是西晉時期都成不了大事,所以可以忽略,再加上有諸葛亮和周瑜坐鎮完全沒有壓力。

對於面對中國北方傳統宿敵的魏國來說,五胡也都是北方少數民族,西晉時期的北方是對三國威脅最大的。

但是北方的統治者軍隊上前有白馬義從,死士團,西涼騎兵,後有青徐槍兵、黑山軍隊等都有著非常強大的實力與影響力。而且曹操在北方大力發展經濟,使得魏國初期經濟、軍事實力都很強大。

總結

在長年戰亂不斷的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的整體實力的強大是肯定的,西晉時期的外族人雖然經過休養生息實力遠比三國時強大,但也只能欺負當時弱小的西晉。

論財力,雖然經過常年內戰,可以爛船都有三斤釘,漢朝400年基業還在的,三國的經濟實力還是遠比外族有優勢的。

而人才,三國時期可以說是古代人才最鼎盛的時期,完全可以吊打西晉的外族人。論計謀諸葛亮,周瑜,賈誼,荀彧等等頂級謀士,羌人、氐族人這些弱點的給他們塞牙縫都不夠。武將就更不用說了,隨便找出幾員大將就可以打的滿地找牙。

再加上三國常年征戰的百戰之兵,這綜合素質遠高於還處於野蠻時期的外族人。

所以說就算三國時期周邊的外族人勢力和西晉時期一樣強大,魏蜀吳三國還是能吊打他們的。




歷史雜譚


三國鼎立,打成一鍋粥!為啥卻沒有外族入侵?因這3人守衛邊疆!“趁火打劫”是三十六計之一,

聽上去感覺是小人作派,

但是於實力弱的一方確實是一個明智之舉,

三國的開端,

是從董卓入宮廢少帝奪權開始的,

隨後就是諸侯之間相互討伐吞併,

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家鼎立。


這中間外族其實也並不是沒有想過趁火打劫,

只是都還沒進人家門就被打得抱頭鼠竄!

根據記載,

當時有一個烏桓國曾想到中原撿點便宜,

不料卻遇到了猛將公孫瓚,

被他一頓暴揍全部丟盔棄甲逃了回去。

雖然失敗而逃,

但他們覺得是自己的運氣不好,

遇到了猛將公孫瓚,

過了一段時間又來中原碰碰運氣,

這次更不巧遇上了三國中的頂級狠角色曹操,

曹操一貫奉行有仇必報,

所以他二話不說,

直接派軍攻入烏桓國的老巢,

將他們的首領斬首示眾,

讓周邊的國家徹底斷了對中原的念想!

北面有曹操坐鎮自然是沒有人能討得便宜,

而西蜀之地也有劉備諸葛亮坐鎮,

比如羌戎部落,

不用諸葛亮出馬,

一個馬超就可以讓他們俯首稱臣。

馬超到了中原大地便所向披靡,

連曹操都被打得割須棄袍,

在外族胡人的眼睛裡,

他和他的軍隊就是天兵天將下凡,

這人一旦打出了名聲,

外族聞風喪膽,

更別說來入侵了。

鎮守邊關的西涼馬家,

他們所鎮守的防線,

自西北至東北綿延數千公里之長。

而孫權駐守著南海,

有火燒赤壁的規模和能力,

對付海盜般的東南亞和倭寇,

探囊取物~

視如草芥~


不過,終歸來說,

還是因為這個時期,

歷史上最能打的人、

最有智慧的人,

最陰險的人,

都聚集在了一起,

所以,

別看哥仨互相打的熱鬧,

外族還真是沒有絲毫能力參與PK,

盼著別被孔明先生這樣看上你的地盤,

開個七擒七縱就很幸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