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孫權晚年為何會引發二宮之爭,重蹈漢武帝廢戾太子的覆轍

東吳孫權晚年為何會引發二宮之爭,重蹈漢武帝廢戾太子的覆轍

據可考史料,孫權有七子四女,七個兒子分別為孫登、孫慮、孫和、孫霸、孫奮、孫休和孫亮。

早在公元229年,孫登便被立為東吳太子,奈何命短,在公元241年早逝。第二年,孫權立孫和為太子,此時的孫權剛好花甲之年。就在他往後餘生的十年裡,東吳朝廷內,分別以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為黨首,形成鮮明對立的兩派爭奪儲君之位,最終導致孫和被廢而孫霸被賜死,孫權不得已改立最小的兒子孫亮為太子,這就是三國東吳的“二宮之爭”,由於東吳太子東宮稱為“南宮”,所以又稱為“南魯黨爭”。

東吳孫權晚年為何會引發二宮之爭,重蹈漢武帝廢戾太子的覆轍

二宮之爭歷時長達八年,不僅以兩敗俱傷而謝幕,更為致命的是,它讓東吳朝堂混亂不堪,陸遜等重臣相繼捲入而被誅殺或賜死,在三國中相對曹魏本就弱小的東吳政權,更加搖搖欲墜。

對於英明神武的孫權大帝,難道不知道漢武帝晚年誤殺太子劉據而罪己的前車之鑑嗎?即便其時代久遠,還有袁紹與劉表兄弟相殘的亂局也彷彿就在昨天啊,他為何還會重蹈歷史覆轍呢?


東吳孫權晚年為何會引發二宮之爭,重蹈漢武帝廢戾太子的覆轍


一、孫權無差別的寵愛和猶豫不決

同一年,孫權封孫霸為魯王,據《資治通鑑》記載:“霸,和母弟也,寵愛崇特,與和無殊”,孫和與孫霸是一母胞弟,因而受到孫權特別的寵愛,與孫和沒有差別。

這種無差別到什麼程度呢?“吳太子和與魯王同宮,禮秩如一”,太子與藩王同住一宮,禮儀與俸祿完全一樣,這讓朝中大臣頗有議論。就連魯王孫霸的老師,是儀,還上書孫權說:“臣竊以為魯王天挺懿德,兼資文武,當今之宜,宜鎮四方,為國蕃輔,宣揚德美,廣耀威靈,乃國家之良規,海內所瞻望。且二宮宜有降殺,以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也就是說,就連孫霸的老師都察覺到孫權對兒子無差別的寵愛,上書規勸孫權要端正上下秩序,顯明教化,可見孫權的這種無差別寵愛在朝中有多明顯,但是儀上書三四次,孫權都不加理睬。

東吳孫權晚年為何會引發二宮之爭,重蹈漢武帝廢戾太子的覆轍

但力諫的群臣多了,輿論起了,一向英明的孫權也不得不警惕。所以又命兩人分宮居住,僚屬等禮儀上也適當加以區別,這讓兩兄弟在感情上產生了裂痕,這種裂痕勢必是因孫霸的嫉妒和猜忌而起。

如果說孫權在治國謀略上相對理智果敢,那他在情感上卻顯得難以把控自持而猶豫不決。這個問題,在立皇后時就已經暴露了。原太子孫登在世時,他的生母因出生卑賤,孫權便將孫登交給徐氏撫養,既然如此,就應立徐氏為皇后,但徐氏嫉妒心強,逐漸失寵,孫權打算立他最寵愛的步夫人為皇后,但孫權猶豫不決,拖了十多年,最後徐氏被廢、歩氏離世,倒成了後宮的一大悲哀。

在廢立太子的問題上,孫權猶豫不決的性格弱點,又給群臣一個模糊的立儲導向。由於一個女人在背後興風作浪,孫權“有廢和立亮之意,然猶沈吟者歷年”。

二、一個女人的私慾在興風作浪

如果說孫權的性格弱點是引發二宮之爭的根源,那孫權的女兒全公主孫魯班就是變亂導火索和推波助瀾人。

孫魯班是孫權的長女,封全公主,她的老公是左護軍全琮。當孫權準備立太子孫和的母親王夫人為皇后時,全公主因為其與王夫人有隔閡,從中加以阻攔。但她又害怕將來太子孫和即位後怨恨自己,心裡時常感到不安,所以她就準備下一盤更大的棋,乾脆,把太子孫和也給廢了,這樣豈不是高枕無憂了?

所以,全公主派人密切監視太子孫和的一言一行,以尋求破綻,好在孫權面前詆譭太子孫和。公元245年,孫權病重,派孫和去長沙孫策的祭廟祈禱,恰好太子妃的叔父張休就住在附近,孫和既然公幹,抽空去探望一下也無可厚非,但卻讓全公主抓住了機會。全公主立即報告孫權說:“太子不在廟中,專就妃家計議”,又說“王夫見上寢疾,有喜色”。可能是因為太子所處的地位,以及“告密”之人是他的親閨女,孫權不加調查,便輕信了全公主而猜疑孫和和王夫人,王夫人因此抑鬱而死,而孫權對太子孫和的寵愛也衰減了幾分。

東吳孫權晚年為何會引發二宮之爭,重蹈漢武帝廢戾太子的覆轍

全公主既然想設法廢掉太子孫和,也必然會謀立一個對自己有利的儲君,其他弟弟年紀都大,自己恐怕難以把控,於是她把希望寄託在最小的弟弟孫亮身上,而恰好孫權老來得子,對孫亮又極其寵愛。所以,全公主常常在孫權面前稱讚孫亮的才德,還把她的侄孫女兒嫁給孫亮,畢竟孫亮年幼,這樁婚姻差著輩分也是正常。全公主的努力,漸漸影響到孫權的立儲決策,所以他才在孫和與孫亮之間猶豫不決。

三、孫和與孫霸兩大派系的產生與爭鬥

正是由於孫權在立儲問題上的無差別寵愛和猶豫不決,使得那些望風使舵渴望在孫權死前選邊站隊,以求即位後能夠飛黃騰達,於是逐漸形成以孫和與孫霸為政治賭資的兩大陣營。

支持太子乃是正統,但就是有別有用心之人,想把全部籌碼壓在孫霸身上。這其中,又以全公主的老公全琮為主要代表,因為他多少知道,他老婆全公主屢屢詆譭太子孫和,而孫權對孫和孫霸二人的寵愛沒有差別。

全琮想讓兒子全寄去侍奉魯王孫霸,就寫信告訴時任丞相陸遜,陸遜好言婉拒,說你兒子如果真有才能,不必擔心不被重用,不應該私自去藩王旗下謀職,邀取榮華,“

且聞二宮勢敵,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就是說當時儘管孫和是太子,連作為丞相的陸遜,也難以預料將來誰將繼承大位。

既然求職不成,全琮就讓全寄自己去攀附孫霸,想與孫霸結交,陸遜得知後,再次好言相勸:“卿不師日磾而宿留阿寄,終為足下家門致禍矣”,希望全琮能像漢武帝時期的金日磾嚴格管教兒子一樣管好全寄,但全琮不僅沒有回信,反而因此記恨陸遜。

孫霸自己處在這個位置上,自然也有野心,所以他一心結交當世名士,撈取更多的政治資本,對全琮的橄欖枝當然求之不得。而且,他也曾想拉攏偏將軍朱績,因為朱績有膽力,孫霸親自到朱績家,挨著他坐下,朱績卻藉故尊卑有別,從座位上走下來,沒有選邊站隊。

逐漸,整個東吳朝廷,從侍從,到賓客,再逐漸蔓延到朝廷大臣,形成對立的兩派。孫權見此情狀,藉口讓兄弟二人專心學習,剝奪兩宮衛隊,斷絕二人對外結交。

隨後,魯王孫霸的黨羽楊竺、全寄、吳安、孫奇等人紛紛誣陷毀謗太子,這讓孫權感到迷惑。

孫和是正統,無論是公心還是私心,作為丞相的陸遜,支持太子總是合理合法的。陸遜數次上書孫權說:“太子正統,宜有盤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並想要親自向孫權當面陳述,孫權對此很不高興。陸遜的外甥顧譚也極力上書勸諫,這讓孫霸對他懷恨在心。

東吳孫權晚年為何會引發二宮之爭,重蹈漢武帝廢戾太子的覆轍

兩宮之爭愈演愈烈,火藥味也越來越濃。

兩派中,孫和派的顧承、張休,孫霸這邊的全端、全緒,因芍陂之戰相互爭功,最終孫權貶顧承,賜張休自殺。

太子太傅吾粲上表請孫霸去鎮守夏口,並逐楊竺等人出京師,並多次與陸遜通報消息,遭到孫霸派的誣陷,導致太子太傅吾粲被處死,陸遜被多次責問,憤懣而死,可憐了火燒連營七百里,為東吳作出巨大貢獻的一代功臣,竟受到二宮之爭的牽連。

因為陸遜的死,孫權十分悔恨,他曾對陸遜的兒子陸抗說:“吾前聽用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前後所問,一焚滅之,莫令人見也。”同時,孫權也看清了魯王孫霸結交朋黨來陷害太子孫和的真相,對二宮的態度也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公元250年,孫權軟禁太子孫和,驃騎將軍朱據率領文武百官自縛雙手,天天到宮門跪求放了孫和,再次激怒了孫權,下令誅殺陳正、陳象及其家族,仗責朱據等人一百,降職罷官,“群司坐諫誅放者以十數”,最終演變為,將太子孫和廢為平民、賜死孫霸,殺了楊竺、全寄、吳安、孫奇等朋黨多人,改立年幼的孫亮為太子。

公元251年,孫權病重,似乎重現了漢武帝悔恨誤殺太子的一幕,迴光返照地清醒起來,認為太子孫和是無罪的,想要召孫和回來,但遭到了以全公主為首的亂黨的堅決反對,孫權無奈,只得託孤諸葛恪輔政。公元252年,孫權病逝,孫亮即位,年僅9歲。

結語

還原二宮之爭始末,孫和的遭遇,與漢武帝的戾太子劉據如出一轍,被誣陷而遭到廢黜,只是孫和沒有自殺,孫權臨死時也與漢武帝一樣深感悔恨,但年邁臥病的孫權,當時已經無法左右全公主等亂黨,進而讓幼子孫亮繼承了皇位。


東吳孫權晚年為何會引發二宮之爭,重蹈漢武帝廢戾太子的覆轍

“二宮之爭”以兩敗謝幕,根源在於孫權的無差別寵愛與猶豫不決,一方面給群臣造成模糊不清的立儲導向,逐漸形成對立的兩派,明爭暗鬥相互構陷不斷,一方面由於全公主的一己私慾興風作浪、推波助瀾,最終演變成一場政治災難,不僅殘忍殺害和貶謫大臣,陸遜也因此而死,還成為曹魏伐吳的重要原因,《資治通鑑》稱“孫權流放良臣,適庶分爭,可乘釁擊吳”,東吳大敗,投降者數千人。不僅如此,二宮之爭對東吳後期的影響更大更壞,因為孫亮的年幼,而出現輔政大臣諸葛恪、孫峻、孫綝先後專權的局面,可以說是加快東吳滅亡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