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不僅影響大腦,還影響整個身體

1,AFM:一種可拆卸式混合微針庫,以最小傷害遞送細胞!

來源:奇物論

腦科學日報|精神分裂症不僅影響大腦,還影響整個身體

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已被廣泛應用於再生治療。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KangJu Lee、Ali Khademhosseini等人提出了一種可拆卸的混合微針庫(d-HMND),用於細胞遞送。

該系統由一系列微針組成,外層為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PLGA)外殼,內部為明膠甲基丙烯酰基(GelMA)-MSC混合物(GMM) ,兩者都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性。將MSCs包裹在GelMA基質中將通過提供生物相關的細胞外基質(ECM)來促進細胞粘附、基質降解和重塑,從而提高細胞生存能力。此外,PLGA外殼在將GMM插入目標組織之前保護GMM。d-HMND的固體PLGA外殼便於將針頭輕鬆插入傷口床,附帶組織損傷最小。

閱讀鏈接:

AFM:一種可拆卸式混合微針庫,以最小傷害遞送細胞!


2,eLife、JBC| 李丹組報道阿爾茲海默致病Tau蛋白液固相變調控的新機制

來源:BioArt

腦科學日報|精神分裂症不僅影響大腦,還影響整個身體

NMNAT特異性識別並抑制pTau病理性聚集以及其與NAD+代謝關係的模式圖

多種不同蛋白質在衰老及病理條件下經歷異常液-固相轉變並導致致病澱粉樣蛋白聚集的產生,其在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與發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阿爾茲海默病的Tau及Ab,帕金森病的α-syn,以及漸凍人症中的FUS,TDP43以及hnRNPA1等。

近期,李丹組與上海有機所劉聰組以及美國邁阿密大學的Grace Zhai組合作發現了一類特異性識別病理性磷酸化Tau的非典型分子伴侶,並闡釋其在抑制病理性磷酸化Tau液-固相轉變中的作用,相關工作題為: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 adenylytransferase uses its NAD substrate-binding site to chaperone phosphorylated Tau發表在eLife雜誌上。

此外,除了對於Tau聚集的負向抑制調節的研究,李丹課題組還發現帕金森病致病蛋白α-syn能夠正向調控並促進Tau致病液-固相轉化的現象。相關工作近期發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雜誌上: Structural basis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α-synuclein and Tau in regulating pathological amyloid aggregation 。

閱讀鏈接:

eLife、JBC| 李丹組報道阿爾茲海默致病Tau蛋白液固相變調控的新機制


3,精神分裂症不僅影響大腦,還影響整個身體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長期以來,精神分裂症一直被視為「腦子的疾病」,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感覺及行為。然而,一項發表於Molecular Psychiatry的meta分析提醒我們,精神分裂症的發病過程中,大腦之外的其他很多器官也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著危險的變化,其幅度不亞於大腦,甚至更為嚴重。

本項meta分析共納入了來自165項研究的13,440名受試者的數據。結果顯示,相比於一般人群,早期精神分裂症與腦結構及功能的改變相關,也與全身上下各種各樣的生理學變化相關。結果顯示,相比於對照,患者全身性變化的幅度(g=0.58)與中樞神經系統變化的幅度(g=0.50)旗鼓相當,而免疫系統的變化甚至較腦結構(P<0.001>

閱讀鏈接:

精神分裂症不僅影響大腦,還影響整個身體 | 溫故知新


4,通過膳食調控味覺以減少食鹽攝入、保護心血管的機制

來源:中國科學雜誌社

腦科學日報|精神分裂症不僅影響大腦,還影響整個身體

苦瓜提取物改善高鹽誘導的心血管損害

陸軍軍醫大學祝之明團隊前期的研究發現,急性高鹽刺激可激活TRPM5介導的苦味覺,厭惡反應增加;然而長期高鹽攝入通過抑制PKC磷酸化機制損害苦味覺受體TRPM5活性,導致機體對高鹽的厭惡反應減弱,高鹽誘發的苦味覺厭惡防禦機制受到破壞,造成高鹽攝入增多及血壓升高。

在此基礎上,該團隊繼續探索如何恢復長期高鹽攝入引起的苦味覺受體TRPM5功能損害。他們發現長期給予苦味膳食干預能夠增強舌上皮TRPM5的功能及恢復對苦味的厭惡反應,明顯減少過量的鹽攝入,且改善高鹽誘導的心血管損害,並初步揭示了其作用機制。

該團隊的研究結果提示,苦瓜提取物的長期攝入能夠增強機體對高鹽的厭惡反應,從而減少過量的鹽攝入,減輕心腦血管病風險。另外,該團隊還發現膳食嗜辣(辣椒素)能夠增強中樞眶額葉的鹽味覺感知而減少實際鹽攝入量與降低血壓,證實調控辣感覺也有減鹽降壓的效果。

研究結果近日以“Activation of the bitter taste sensor TRPM5 prevents high salt-induced cardiovascular dysfunction”為題發表於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閱讀鏈接:

通過膳食調控味覺以減少食鹽攝入、保護心血管的機制


5,“爸爸”比“渣男”,在進化上有哪些優勢

來源:唐一塵

美國和法國的研究人員4月28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報告稱,人類父愛出現的確切時間尚不清楚,但一種新的理論認為,人類父愛是為了應對不斷變化的生態環境而產生的一種夥伴關係。

該研究提出了父親供給理論,其關鍵是互補性——實質上是男女之間的合作,以及男性之間的合作。互補性是能增加人均收益的協同效應,它可能來自勞動力的分工和/或資源的集中。男性和女性之間的互補性可能源於兩性各自獲取營養物質的不同:男性獲得的蛋白質和脂肪,與女性獲得的碳水化合物搭配得很好。研究人員指出,利用進化博弈論,互補性可以使“父親”獲得比“渣男”更適合的優勢,儘管在某些情況下,“父親”仍然可能與“渣男”共存。

閱讀鏈接:

“爸爸”比“渣男”,在進化上有哪些優勢


6,《Nature》子刊:當理性遇見感性,你會如何選擇?

來源:一線科普

4月20日,來自瑞士蘇黎世大學的研究人員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Mouse tracking reveals structure knowledge in the absence of model-based choice”的研究論文。這篇論文發現,在面對決策時,人們的感性可能會戰勝理性,即使知道哪種選擇會帶來最大的好處,但仍然會毅然做出另一種選擇。

閱讀鏈接:

《Nature》子刊:當理性遇見感性,你會如何選擇?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當宇航員的煩惱;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影響力會下降?

2,腦科學日報|持續發光的活體植物;只要活動,就有益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