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吐魯番位於新疆東部,地處天山山脈東段南麓,北半部為吐魯番盆地,南半部為庫木塔格沙漠和南湖戈壁。北有博格達山,南有庫魯克塔格山。

吐魯番的名字由明朝開始流行,維吾爾語的意思是 “塌陷了的地方”。位於吐魯番盆地中心的艾丁湖面比海平面低154米,是中國大陸的海拔最低點。

交河故城遺址

交河故城是西漢時期車師城邦國的王城所在地,交河故城的遺址位於市區西面10公里處。交河故城是目前全國唯一的漢代城市遺址,故址分佈於一個柳葉形的孤島臺地上,周圍有深約30米的河谷環繞,故城遺址長約1650米,最寬處約300米,四周崖岸壁立,形勢險要。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交河故城遺址

貫穿故城中部的中央大道將故城分為東、西兩個部分,從南城門進入,經過甕城,有一條長350米、寬10米的南北主軸大道,城東有一城門通向崖底的防禦工事,大道的北部是一座最大的寺院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中央大道將故城分為東、西兩個部分

整個故城的建築多用減土法修建。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上再用土坯或版築牆,栱券或小梁屋頂,對於抵禦當地酷熱氣候十分有用。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交河故城內城景像

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維吾爾語稱“亦都護城”,故城遺址位於吐魯番市高昌區三堡鄉,火焰山南麓木頭溝河三角洲。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高昌故城

故城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由西漢在車師前國境內的屯田部隊建造。13世紀末,因戰亂廢棄。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西漢在車師前國境內的屯田部隊建造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鑿於南北朝晚期,是高昌地區的佛教中心石窟群。其佛洞現存57個,其中40個還存壁畫,內容大多描述佛教故事及佛像,其中還有摩尼教洞窟、壁畫,是世上少有的保留摩尼教文化場所。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摩尼教徒禮讚生命樹壁畫,柏孜克里克第38窟,9-11世紀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高昌回鶻國公主穿著長袍和帽子,柏孜克里克9號洞,8-9世紀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高昌回鶻國王子穿著長袍和帽子,柏孜克里克9號洞,8-9世紀

蘇公塔

蘇公塔是額敏塔的俗稱,位於高昌區葡萄鄉木納爾村,距市區兩公里。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吐魯番郡王額敏和卓曾是吐魯番地區維吾爾族的首領,此塔為“報答天恩”而建。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蘇公塔

額敏塔由可容納千人的禮拜殿和塔體組成。大殿以列柱廳為主,面積達2300平方米,四周方形小室是具有中亞特色的小穹頂.木柱樸實無華,空間肅穆,冬暖夏涼,是非常純粹的建築空間。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大殿以列柱廳為主

而塔體結構的塔高為35米,底部直徑為11米.頂部直徑為3.8米,塔身裝飾全部用單色的黃土磚砌築成15種優美圖案,比例恰當,節奏韻律和諧,塔內旋梯共72級,用疊澀磚和塔柱、塔身連成一整體砌築而成,形狀強勁有力而又非常優美。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塔身連成一整體砌築而成

火焰山

火焰山,位於吐魯番盆地的中北部。古書稱之為“赤石山”,山體由紅色砂岩構成,夏季氣候乾熱。是天山東部博格達山坡前山帶短小的褶皺低丘,為天山支脈之一。

億萬年間年間,地殼橫向運動時留下的無數條褶皺帶和大自然的風蝕雨剝,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勢和縱橫的溝壑。在烈日照耀下,赤褐砂岩的的閃光,熾熱氣流滾滾上升,雲煙繚繞,猶如大火烈焰騰騰燃燒。此即“火焰山”名稱之由來。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火焰山景區

阿斯塔那古墓群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於高昌區阿斯塔那鄉(三堡鄉)、哈拉和卓鄉(二堡鄉)之間,為晉至唐墓葬。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阿斯塔那古墓群

1986年9月至10月,考古人員對該墓葬進行發掘。共發掘墓葬8座,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其中墓誌和文書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墓主人生活圖》,紙本設色,1964年出土於阿斯塔那東晉墓

吐峪溝石窟

吐峪溝石窟是新疆東部開鑿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群,現有90餘個洞窟,其中有編號46窟,按石窟窟形來分分為方型窟、中心柱窟和縱券頂窟;按類型來分分為支提窟、毗訶羅窟和講經窟。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吐峪溝石窟

從2010年開始這裡陸續出土的手稿包括漢文、粟特文、藏文、回鶻文、婆羅米文等文字的文書殘片、回鶻文-漢文雙語完整卷軸、書寫在樺樹皮上的梵文殘片、古藏文冊頁等佛教手稿、目前最早的《大唐西域記》殘卷、唐玄奘奉詔翻譯的佛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10]以及“日月星辰”紋樣織物等。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吐峪溝石窟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吐峪溝石窟殘存壁畫

吐峪溝石窟僅有8窟殘存壁畫,關於壁畫內容曾有佛教壁畫或摩尼教壁畫之爭,學者認為這裡的壁畫是受到龜茲文化影響的佛教藝術畫。壁畫的內容包括佛或彌勒說法圖、千佛和比丘祥觀圖等。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吐峪溝千佛洞

坎兒井

坎兒井又稱坎爾井。坎兒,意井穴,為荒漠地區的一種特殊灌溉系統。起源於前1千紀的波斯,分佈地域以伊朗高原為中心,東至中國新疆(普遍分佈於吐魯番地區),西至摩洛哥。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坎兒井

史載漢代就有挖掘地下窖井的工程,稱之井渠法。吐魯番七克臺鎮的60多道坎兒井多為清代林則徐興建的,人稱林公井。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挖掘地下窖井的井渠法

據史料記載,新疆坎兒井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3],鼎盛時期曾多達1700多條,是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的古代三大工程,而且目前仍然是農業灌溉的重要水源。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坎兒井的組成部分

坎兒井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四部分組成。首先在地面由高至底打下井口,將地下水匯聚。然後,在井底修通暗渠,將地下水引到目的地,才把水引到地面。這樣保證了地下水不會因炎熱及狂風而被蒸發或汙染。

臺藏塔遺址

臺藏塔遺址位於吐魯番市三堡鄉尤喀買裡村,距高昌故城遺址1.2公里,是目前新疆境內保存較好 、體量最大的一座唐至高昌回鶻王國時期的單體佛寺遺址。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臺藏塔遺址

臺藏塔佔地面積939平方米, 佛塔殘高19.1米, 黃土夯築,塔身主體略呈回字形,朝向南偏西。佛龕現存32個,其它多已坍塌,現存基座、壁畫等遺蹟。

洋海古墓群

洋海墓群位於吐魯番市鄯善縣吐峪溝鄉洋海夏村。墓地分三區,面積1.5公頃,有墓葬500座左右。

時間大概從前12世紀到公元紀年前後,和後期的交河故城可能為同一文明,可能是葡萄、小麥由西向東與黍由東向西的交匯點。墓葬均為先挖豎穴,墓口有蓬蓋物。2003年對其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大量文物。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洋海古墓群

阿薩古城遺址

阿薩古城遺址位於鄯善縣達浪坎鄉拜什塔木村西南約8公里處戈壁荒漠中,是一座寺院遺址。寺院用土坯修建,由七組互不相連的建築群組成。

其中保存較好的一組在遺址西北隅,包括佛塔、殿堂。穹窿頂殿堂雖已塌毀,但千佛像仍然清晰。另一組位於遺址南部的中段,也有一穹窿頂殿堂和塔,只見窟頂有數層蓮瓣紋樣。還有一組居住房間。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阿薩古城遺址

古代吐魯番盆地軍事防禦遺址

吐魯番盆地是古代西域東西、南北交通的要道和十字路口,加之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在該地區保留了大量包括烽燧在內的古代軍事設施遺址。

古代吐魯番盆地軍事防禦遺址是位於吐魯番地區境內若干個古代軍事遺址的總稱。共有62處遺址,其中烽燧42處、驛站9處、戍堡7處、軍屯4處。例如二塘溝烽火臺、七泉湖薩依烽火臺、闊坦吐爾古城、阿拉溝戍堡等。他們自西向東分佈在漢唐時期通往西域的古道附近。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古代吐魯番盆地軍事防禦遺址

柳中古城遺址

柳中古城遺址是一座在唐以後或者更早在宋以後的古城。柳中古城東距鄯善縣城約43公里,西距吐魯番市高昌區約70公里。

城池當年呈長方形,古城分為內外城,內城西面城牆向北延伸,與外城牆相連。遺址可見大量殘牆與住宅房屋相互掩蓋,共發現城牆14處,保存較好的有6處位於雙塔清真寺附近,最長城牆約140米,其它8處保存較差位的位於居民區及後院內。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柳中古城遺址

伯西哈石窟

伯西哈石窟,唐宋時期佛教石窟。位於吐魯番市勝金鄉木日吐克村南火焰山北坡。約開鑿於高昌回鶻時期。共有洞窟10座。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第1、2、3、4、5窟為一組禮拜窟,其中第3窟為中心柱窟,其餘均為縱券頂方形窟。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伯西哈石窟

洞窟壁畫剝蝕較嚴重,但第3窟的回鶻供養人像和回鶻文榜題、前室頂部所繪月天及其眷屬、東壁所繪多個情節的《維摩詰經變》保存尚可。

繪畫風格受中原影響較大,尤其是《維摩詰經變》在新疆石窟寺中十分罕見。洞窟上方保存有佛塔等地面遺蹟。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伯西哈石窟壁畫

對建築和藝術感興趣的朋友,在吐魯番也能有所收穫,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吐魯番傳統聚落建築形式

吐魯番傳統聚落建築形式特色,其藝術元素與風格特色充滿視覺魅力。新疆吐魯番傳統建築不僅是新疆傳統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著不可替代的傳承價值和科研價值。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新疆吐魯番傳統聚落建築藝術》

《新疆吐魯番傳統聚落建築藝術》從分析吐魯番所處地理位置及自然氣候人手,通過吐魯番傳統建築古今遺存綜合對比的方式,展開介紹和分析,各部分均配以大量實物圖片,能直觀、便捷地瞭解論及的內容與實物建築形制特色。

全書共五個篇章:獨特的古城建築風格、燦爛的石窟建築與壁畫藝術、美妙的塔幢、寺院、麻扎裝飾藝術、奇特的宅第民居建築特色、傳統建築的傳承與發展。

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族一種民間古典音樂,有12個套曲,是阿拉伯木卡姆經典音樂調式與維吾爾族本土民歌的融合藝術。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十二木卡姆樂器

維吾爾木卡姆的12個套曲為《拉克》、《且比亞特》、《木夏吾萊克》、《恰爾尕》、《潘爾尕》、《烏孜哈勒》、《艾且》、《烏夏克》、《巴雅提》、《納瓦》、《斯尕》、《依拉克》。


每支木卡姆套曲均由木卡姆(散板序唱)、窮拉克曼(大麴,naqma)、達斯坦(述事歌曲,dastan)、麥西熱甫(歌舞,maxrap)組成,分別有蒼勁深沉、雄渾流暢和歡樂蓬勃三種氣氛。共有170多首歌曲和70多首器樂曲、4500行詩,完整演唱12套曲需25個小時。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木卡姆演出

吐魯番物產豐富,農業發達,有長絨棉、反季節蔬菜等多種經濟作物,並盛產瓜果。

吐魯番黑羊

吐魯番黑羊俗稱“托克遜黑羊”,具有膘肥、皮薄、肉嫩、無羶味及皮下脂肪適中,肥而不膩、湯味濃稠乳白,氣味芳香、鮮美,營養滋補之特點,是一種珍稀的肉用型地方綿羊品種,清蒸、燉煮、燒烤等烹飪均可。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證明產品。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吐魯番黑羊

吐魯番鬥雞

鬥雞是中國古老的雞種,據1988年出版的《中國家禽品種志》標記,吐魯番鬥雞和中原鬥雞、漳州鬥雞、西雙版納鬥雞並稱為“中國四大斗雞”,

吐魯番的鬥雞具備身材剽悍,雙腿健壯,脖頸俊秀,目光犀利,兇猛頑強等基本特徵,驍勇善戰聞名國內外,甚至打敗過世界最著名的泰國鬥雞。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吐魯番鬥雞

吐魯番葡萄酒

吐魯番葡萄酒是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的特產,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吐魯番葡萄酒

托克遜紅棗

托克遜紅棗栽培歷史悠久,1970年,考古學家挖掘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時發現幹棗。托克遜縣的土壤分為山地土壤和綠洲土壤等兩大類,托克遜縣的水資源主要有白楊河水系和阿拉溝水系兩大水系,托克遜為暖溫帶典型的大陸性乾旱少雨荒漠氣候,非常適合托克遜紅棗的生產。托克遜紅棗果形飽滿、果面具光澤、平坦無皺禧、果皮薄,果核小,口感極佳。是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托克遜紅棗

托克遜杏

托克遜杏又稱蘇勒坦杏,屬極早熟品種。托克遜杏果形呈近圓形,果個大,果實色澤黃豔,杏肉汁多肉厚,口感酸甜適口,杏香濃郁,甜仁耐運耐儲。是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托克遜杏

吐魯番葡萄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植物之一,吐魯番從東漢起已盛行葡萄種植。早在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就發現這裡種植葡萄。由於這裡氣溫高、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合葡萄的生長和糖份的累積。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吐魯番從東漢起已盛行葡萄種植

吐魯番的葡萄品種繁多,有無核白、紅葡萄、黑葡萄、玫瑰香、白布瑞克等500多個優良品種,堪稱“世界葡萄植物園”。吐魯番葡萄是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吐魯番的葡萄品種繁

吐魯番窩窩饢

窩窩饢適宜這兒的氣候,不怕被風風乾,即使乾硬得如石頭,熱水中一泡立即鬆軟下來,。地道的吐魯番的饢坑是用吐魯番的土壤製作的,饢坑之火來自吐魯番土地上生長的葡萄藤,饢坑就建罩在吐魯番的土地上。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吐魯番窩窩饢

吐魯番清燉羊肉

維吾爾族最具原始風味的傳統飲食之一。將新鮮羊肉剁成大塊,下鍋燉,水沸後去浮沫,一般只放一些鹽和洋蔥,不放其他佐料。為了增加口味,有時也放一些黃蘿蔔、恰馬古(蔓莆)、西紅柿以及芫荽等,這樣燉的肉,湯更加鮮美。通常在吃完羊肉後,還要喝上一碗肉湯,以佐消化。

古絲綢之路系列——吐魯番

吐魯番清燉羊肉

旅遊TIPS:

每年3、4月份吐魯番會出現大風揚沙或浮塵天氣,不太適合旅遊。

北疆早晚溫差大,保暖和防曬的衣物都需要準備,儘可能穿長袖衣。

吐魯番夏季溫度較高,紫外線照射強烈,最好帶足有效的防曬用品,備一些防暑、清熱的藥物。


備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