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脫貧攻堅 與時代共振

華僑城參展慈展會 四張剪影講述文旅央企擔當

金秋九月,豐收在望。

9月20日至22日,第七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以下簡稱“慈展會”)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以“聚焦脫貧攻堅 共創美好生活”為主題,全面呈現我國扶貧領域的最新業態和成果。走進脫貧攻堅主題展館,名企雲集,繡娘萬祖敏正在華僑城集團展位現場作業,身著苗族服飾、凝神穿針引線的場景,在人頭攢動的展館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萬祖敏來自貴州省黔東南州三穗縣,這是華僑城集團多年來定點幫扶的貧困縣之一。2017年,她參加了華僑城派出掛職的扶貧幹部、寨頭村第一書記尹劍組織的留守婦女培訓班,並進入村裡第一家以苗繡為主的村企工作。“做得多一天可以掙100塊。”萬祖敏對記者說。派駐幹部煥新脫貧攻堅思路、苗繡村企撬動產業扶貧引擎——這是華僑城集團精準扶貧“六大路徑”在寨頭村的生動實踐,也是其此次參展慈展會向公眾展示的第一張“公益慈善”剪影。據此望向華僑城其他實踐之舉,這家以文旅產業為主營業務的央企,還在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公共藝術等領域持續發力,聯袂構築央企多元“公益慈善”的華僑城視野。

聚焦脫貧攻堅 與時代共振

三穗縣寨頭村繡娘邰水芝 萬祖敏現場作業

“精準扶貧”剪影:“六大路徑”與時代共振

“久困於窮,冀以小康。”黨的十九大把精準脫貧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贏的三大“攻堅戰”之一。記者瞭解到,第七屆慈展會也將廣義上以扶危濟困為主題的慈善公益,進一步聚焦到脫貧攻堅的時代主題上。如何按照精準扶貧新思路,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助力脫貧攻堅,這是華僑城集團一直在探索的問題。

在本屆慈展會華僑城集團展位,記者看到首度對外公佈的華僑城精準扶貧品牌形象,由六個不同顏色的“手掌”組成互動感的圖形,寓意華僑城及旗下子公司戮力同心、扶貧攻堅,也代表華僑城精準扶貧“六大路徑”——人才扶貧、產業扶貧、基金扶貧、旅遊扶貧、短板扶貧、文化扶貧。華僑城經過多年接力探索與奮鬥,逐步明晰了這六大幫扶思路,並在實踐中探索“文化旅遊+美麗鄉村”“產業扶貧+鄉村振興”特色之路,不斷為美好生活賦能。

貴州是國家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之一。早自2003年,華僑城集團便與該省黔東南州三穗縣和天柱縣結成對口定點幫扶關係,一組數據可管窺其幫扶定力:截至目前,華僑城已在兩縣投入定點幫扶資金累計超7000萬元,資助貧困學生6016人次,提供公益扶貧崗位1482個,培訓人才544人次,援建幫扶項目124項,接收81人次當地基層幹部到華僑城掛職鍛鍊,統籌旗下58家企業舉辦專場招聘會4場,參與打造黔東南州“D球村”扶貧電商平臺……

“現在距離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只有兩年時間,正是最吃勁的時候”,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必須堅持不懈做好工作,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動員令。據華僑城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在兩縣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華僑城立足國家大扶貧格局,同步迭代了為兩縣量身打造的扶貧方案:在堅持“六大路徑”扶貧思路不動搖的基礎上,更加聚焦人才扶貧、產業扶貧、旅遊扶貧三個方面的脫貧重點工程,真正實現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

以人才扶貧為例——掛職培養一批、解決就業一批、勤勞脫貧一批、培訓帶動一批,華僑城堅持“四個一批”模式精準賦能“造血”扶貧。通過優秀黨員幹部掛職推動“智力幫扶”是其落實人才扶貧的其中一步,像三穗縣寨頭村第一書記尹劍這樣由華僑城選派的優秀幹部還有多名——三穗縣副縣長張大磊來自重慶華僑城;天柱縣副縣長王南來自廣州華僑城;兩縣所屬的黔東南州,黔東南州副州長葉興斌一年前還是華僑城集團專職董事……截至目前,華僑城累計選派的21位優秀扶貧幹部,在崗位上充分發揮其各自在文旅產業、營銷規劃等方面的專業和經驗優勢,切實撲下身、沉下心,通過“接地氣、沾泥土、帶露珠”的工作方式,和貧困群眾擰成一股繩,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

“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給扶貧頑疾開的一劑“藥方”,也為華僑城集團的幫扶工作指明瞭方向——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牽住產業扶貧這一扶貧工作的“牛鼻子”,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在三穗縣,華僑城正積極探索“三穗鴨”產業扶貧模式;在雲南,華僑城也已有相對成熟的實踐案例可資借鑑:投資550萬元打造雲南元陽蓮霧種植基地,帶動建設“熱帶水果+文化旅遊”的百果公園田園綜合體,覆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萬餘人,解決當地就業200餘人。

改革創新可謂深圳的根與魂。誕生於深圳這片熱土的華僑城集團,其精準扶貧路徑也頗具個性化色彩。作為中國旅遊集團20強,華僑城多年來充分發揮資源和經驗優勢,在全國多地參與建設和運營旅遊扶貧項目,為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貢獻“華僑城智慧”和“華僑城方案”,如貴州三穗縣頗洞村旅遊示範點,貴州天柱縣三門塘、金鳳山旅遊景區,西藏林芝華僑城南山國際汽車營地項目,雲南元陽哈尼梯田景區等等。

聚焦脫貧攻堅 與時代共振

第七屆慈展會華僑城集團展位現場

“鄉村振興”剪影:100個美麗鄉村計劃

在海南三亞中廖村,村民黃菊金每天都扮演著“兩重身份”。

每天清晨,她先是日出而作、躬耕田間的農民;結束勞作後,她又以中廖村演藝隊領隊亮相——這是華僑城為當地“鄉村振興”量身打造的項目,也是其“100個美麗鄉村計劃”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

鄉村振興也是脫貧攻堅事業的重要一環。新時代,華僑城集團在“文化+旅遊+城鎮化”“旅遊+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模式驅動下,以文化為靈魂、以產業為支撐、人民為中心,共築“100個美麗鄉村計劃”,在西藏、雲南、海南等地區探索實施新型城鎮化及全域旅遊發展模式,積極做好精準扶貧銜接鄉村振興戰略工作。以前述中廖村為例,這裡原本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貧困村。華僑城進駐後,挖掘其原汁原味的民族和民俗文化,用文化旅遊景區的表現手法將村民日常生產生活舞臺化、藝術化,升級公共設施和配套服務,打造極具熱帶田園風光和黎族文化氣息的美麗鄉村,改造後的中廖村先後被授予“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榮譽稱號。

依託農旅結合,帶動鄉村產業振興,這是華僑城為“鄉村振興”貢獻的“中廖方案”。華僑城海南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打造海南中廖村、文門村、天涯小鎮、南山村等美麗鄉村項目過程中,華僑城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託,通過創造就業崗位等形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村民更多參與並分享鄉村產業振興的收益。在中廖村演藝隊負責黎錦織藝展示、年過五旬的麥亞連對記者說,原來沒想到織黎錦不僅引得遊客欣賞,還能有一份表演收入,日子終於不用再過得苦巴巴了。

當然,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歷史任務,也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個模式“齊步走”。華僑城集團總經理姚軍表示,華僑城在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堅持立足當地發展現狀、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依靠路徑創新,激發內生動力,打磨具備當地特色、可持續的方案。

在西藏,華僑城投資2億元打造林芝華僑城南山國際汽車營地,並將所得營業收入支持當地察隅縣脫貧攻堅;在廣東陸河縣螺溪谷,與深圳、汕尾兩市共同打造了以精準扶貧為核心導向的鄉村田園客家文化旅遊綜合體;在雲南,投資建立49畝百香果示範基地……華僑城通過盤活、激活、放活鄉村各類資產資源,將資源變資產,大力推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業與旅遊、文化、教育等產業深度融合,在全國多地共同繪就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圖景。

聚焦脫貧攻堅 與時代共振

第七屆慈展會現場,華僑城精準扶貧品牌形象

“生態文明”剪影:耕耘美麗中國

年齡最大者65歲,最小為10歲,這是深圳的一支環保志願教師隊伍。每週,他們都會來到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開展自然教育。

地處深圳繁華中心區的華僑城溼地,是國際候鳥遷徙線上的重要中轉站之一,擁有原生紅樹林群落及種類豐富的動植物。2007年,華僑城集團從深圳市政府接管這片溼地,秉承“保護、修復、提升”的原則,歷時5年、耗資逾2億元進行保護性修復、持續性提升,打造了目前中國唯一地處現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濱海紅樹林溼地。

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營造綠色生態環境一直是華僑城集團生態公益的核心。秉承“生態環保大於天”的理念,華僑城在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始終堅持對自然與生態的保護與尊重,倡導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展自然教育,舉辦環保公益活動,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回望改革開放初期,“生態文明”的概念並未被明確提出,之後在曲折探索中,其重要性才逐步為更多人認識。賡續著深圳改革開放排頭兵精神的華僑城,讓“生態環保大於天”的理念在其34年來公益慈善事業的奮鬥征程中一以貫之,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了文旅央企表率,並形成了豐富思路和實踐。

華僑城武漢東湖溼地、南昌象湖溼地和順德桂畔湖溼地等同樣秉持“生態優先,環保先行”原則,依託溼地的自然生態,以創新的理念與模式進行修復,在溼地的保護與創新建設中引導市民關注環保、保護生態,進一步改善城市環境。

前人栽樹,但後人不能止於乘涼。如今,生態文明建設事業,更需從縱向代代相傳的精神內涵,橫向內化為人人有責、涵蓋各方各面的行動自覺。而早自2014年,華僑城便成立了全國首家自然學校,秉承“一間教室,一支環保志願教師隊伍,一套教材”的“三個一”運營模式,攜手環保志願教師研發多元化課程,面向社會免費開展自然教育,覆蓋老中青少各個年齡段,受眾超百萬人次,其據此創辦的華基金獲得深圳關愛行動“十佳公益機構提名獎”。

“當代藝術”剪影:創意添彩美好生活

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培育新型文化業態。秉承“優質生活創想家”的理念,華僑城多年來持續在各地積極開展文化藝術活動和展覽,通過豐富的公共藝術活動,在作品與公眾之間搭建一條能夠對話、討論的通道,為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藝術機制提供平臺。

今年上半年,第四屆“OCT鳳凰花嘉年華”以“自然在一起”為主題,在深圳華僑城各個社區開展。作為華僑城傾力打造的沉浸式自然藝術節,華僑城藉助公共藝術的橋樑引導人們對“人與城市”的幸福關係進行思考的公益活動,並以“企業公民”身份積極參與到對自然生態、城市人文的關心和探索中。經過數年精心策劃和執行,OCT鳳凰花嘉年華已成為華僑城獨有IP,影響覆蓋人群超百萬。市民評價它“像蒲公英一樣”,把環保的理念和公共藝術同步傳遞給公眾。項目榮獲由中國國際公共關係協會創辦的第十三屆“2017中國最佳公共關係案例大賽”企業品牌傳播類金獎、《新週刊》2018年企業社會責任榮譽盛典“最佳公益創新獎”,以及“2019創新創意超級盃企業品牌營銷創意獎”等。

就在第七屆慈展會開幕前一夜,“OCT-LOFT一人一世界講座”第20季第四場活動在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舉辦。藝術家周力和建築師劉曉都,通過對話探討“在深圳,最帶勁的東西是什麼”。這座由工業區改造而來的創意產業園區,通過引進各類創意產業機構,以及持續多年漸進式改造、管理和運營,完成了從工業舊廠房到國家文創園區標杆的華麗蛻變,使舊廠房的建築形態和歷史痕跡得以保留的同時,依託OCT-LOFT公共藝術展、T街創意市集、深圳獨立動畫雙年展等,為市民奉上豐富精彩的藝術盛宴和創想空間,同時形成集聚平臺的孵化效應,吸引眾多機構主動合作,有效推動創意產業發展。

基於30餘年的文化、資源及管理模式等優勢,華僑城不斷豐富公共文化藝術產品和服務,舉辦華僑城文化旅遊節,用心經營OCAT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館群、華·美術館、深圳OCT-LOFT華僑城創意文化園、中柬文化創意園、天津華僑城美亞創意文化園、安仁華僑城創意文化園等等一系列文創園區和機構,促進文化旅遊融合,提升公共文化生活品質,不斷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