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舌尖上的美食,家鄉的味道

人可以忘,事可以忘,但是小時候那或淡或濃舌尖上的味道是人一生中記憶最深刻的最悠遠的

,他就像深深刻在大腦的最底層,抹也抹不掉。尤其是久居異地對家鄉的味道思念日甚。

舌尖上的記憶第一是“酸”,酸是山西人最忘不了的味道,曾經有個段子是說閻錫山的晉軍被俘以後硬交槍也不交醋壺,所以山西人又叫“老醯”。用醋做菜最多的是拌涼菜。豆芽,粉條,土豆絲,在開水中焯熟,然後撈出在冷水中浸一下,這些普通的食材變得脆生生,再加上豆腐絲或者地方特有的醃製豆腐乾等。最後澆上熟好的菜籽油,油裡邊大概就是大料花椒或者再加點辣椒,熟好的油澆在上面“刺啦”一聲冒出了誘人的香味,最後的主角當然離不了老陳醋,老陳醋味道酸而不刺激,綿綿的酸味讓人滿口生津。炎炎夏日有一盤涼拌菜讓人不禁飯量大增。

涼拌菜不算是特別的,大概每個地方都會有,家鄉最獨特的美食 非“苦蕎涼粉”莫屬

尋味舌尖上的美食,家鄉的味道

苦蕎涼粉可以說全國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因為他的獨特食材苦蕎麥產於雁北地區高寒山地,由於日照時間長生長期長經過晝夜冷熱溫差大等的“洗禮”出產的苦蕎被稱為蕎麥中的黃金,苦蕎中富含蘆丁、生物類黃酮、葉綠素及豐富的維生素E、B1、B2、鈣、硒、鉀、鈉、錳等微量元素,苦蕎磨成面是防治高血壓、冠心病的、糖尿病等現代病的最好食療食品,其中黃酮素及硒含量是所有植物含量最高的,它是一種很強的抗氧劑,可以阻止細胞的退化、衰老,也可阻止癌症的發生。苦蕎皮也是一寶,《本草綱目》記載:“苦蕎麥性味苦、平寒,用其皮做枕,具有益氣力,蓄精神、安神明目、醒腦之功效”。

尋味舌尖上的美食,家鄉的味道

苦蕎做成的涼粉可以說是一絕,他讓無數漂泊在外的遊子無不惦記他的獨特味道,苦蕎麵在大鐵鍋裡經過用心攪打變得越來越筋道,黃綠色不稠不稀的糊糊被一勺勺的舀在小碟子裡擺在炕上涼冷,慢慢炕上就成了一個碟子方陣,叢叢疊疊,秩序井然,潔白的碟子上面黃綠色的涼粉坨像一朵朵無名的野花綻放。另一邊挑著是晾好的鹽水罐子。鹽水可有講究,哪家的涼粉好吃除了涼粉本身好吃筋道外關鍵是鹽水好喝。鹽水要用上好的山西醋加開水衝熟,還要用本地菜籽油熟上花椒茴香等調料澆在鹽水裡,鹽水有綿綿的酸但不刺激,喝下後嘴裡還要有一股回味悠長甘甜清冽的香味。

擔擔子的涼粉走街串巷一聲聲“喝涼粉來”婉轉悠揚。從他們獨特的吆喝聲線知道是哪一家的涼粉來了。這時要麼端個小盆買回去吃,要麼圍在擔子邊上蹲在地上現吃。那時的涼粉一角一個買十個還搭一個,豆腐乾5分一個買十個也搭一個。

尋味舌尖上的美食,家鄉的味道

賣涼粉的也蹲下將笸籮裡的蕎麵涼粉倒扣在碟子裡,右手上拿一把柳葉小刀飛快地斜向削切,先順著削一遍,再反過來逆削一遍。動作好似女人們飛針走線,眨眼功夫,涼粉砣兒被削成了細細的絲兒。然後放入小碗中,澆上用香醋蔥花之類做成的鹽水,再撒了炸焦的辣椒節拌芝麻,再加幾塊豆腐乾。紅的辣椒,白的豆腐乾,黃的涼粉,綠的蔥花在碗裡爭奇鬥豔。潤滑爽口的涼粉無需細嚼慢嚥順著喉嚨直接下肚,所以吃涼粉也叫喝涼粉。夏天吃它清熱消暑,自不必說,冬天吃它可就是當地一怪了。寒冬臘月,涼粉笸籮蓋上了厚厚的棉墊子,但是鹽水罐卻沒有任何保護,所以舀到碗裡的鹽水還帶有冰碴子。但是拌上辣椒撒上蔥花加上帶冰碴的豆腐乾卻吃得滿頭大汗。在這“冰”與“火”的錘鍊中讓人渾身舒坦。尤其最神奇的是冬天感冒發燒吃一碗涼粉很快就可以痊癒。

舌尖上的第二記憶就是“香”。這種香雖然不是高檔酒店,名師大廚做出來的山珍海味的香,但它絕對是深入家鄉每一個人獨特的味覺記憶,用刻骨銘心形容也不為過。這就是金黃酥脆軟糯的“油炸糕”。

尋味舌尖上的美食,家鄉的味道

它的食材是當地特有的“黍子”雖然這個字很多人不一定會寫,可它卻是五穀雜糧“谷黍麻麥豆”之一。它產於高寒地區產量少。將黍子磨成面就是黃米麵,他就是做黃糕的原料。黃米麵先用溫水和成碎塊狀(散粒),上籠蒸熟,然後將蒸好的熱氣騰騰的黃糕倒在盆裡乘熱用手揉,揉時用力要恰到好處,太用勁則會粘在手上燙一個通紅,太輕又揉不筋道。邊揉邊沾一點冷水,速度要快,穩準狠,和燙手的溫度搶跑。糕越揉越筋,最後要三光,盆光,手光,糕光。完了在其表面抹點麻油,在金黃的油糕表面馬上冒起了一個個油泡泡。吃的時候用鏟子分成小塊,蘸上肉菜汁即可。這叫“素糕”。素糕 “黃、軟、筋、香”吃起來鬆軟可口,十分味美。

尋味舌尖上的美食,家鄉的味道

黃糕佐以肉菜,囫圇吞棗那麼一咽,下肚了之。這就是“一吃,吃個油老虎兒;一咽,咽個雞叫鳴兒”,“黃糕泡肉,吃個沒夠”說起來都讓人流口水。

還有一種是油炸,就是把素糕掐成核桃大小的糕塊,捏成皮,包餡,過油鍋炸,糕皮要個兒小,皮兒薄。糕餡有豆沙的、豆腐的、酸菜的、還有肉末的。油炸糕的形狀挺多,有的圓如棋子,有的長似彎月,有的掐成三角形,有的夾緊後兩手一掬就成了“相公帽”,還有的乾脆包成水餃樣等等,不一而足。糕入油鍋,溫火慢炸,炸油糕的香味可以飄幾里遠。

“糕”與“高”諧音。吃糕喜慶,像港澳地區吃髮菜是為發財一樣,寓意興高采烈,高升旺長。所以每到逢時過節,婚嫁喜慶,必定炸糕,所以赴婚宴也叫“吃糕”。

尋味舌尖上的美食,家鄉的味道

黃糕不光好吃,還特別耐飢。“三十里地的莜麵,四十里地的糕,十里地的蕎麵餓斷腰”。說的是,如果飽餐一頓莜麵,可以走三十里地肚不飢,飽餐一頓黃糕能結結實實地走四十里的路,而飽餐蕎麵後連十里路地走不到就肚子餓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所以家鄉人特別是中午必定吃頓糕才叫吃了正餐,否則好像一天沒吃飯。熱騰騰、脆生生、香噴噴的油糕端來,再加上二兩白酒,幾碟小菜,那個滋潤勁簡直沒法兒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