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最大的敗筆,不是招安,而是宋江自作聰明乾的這件事

看《水滸傳》,很多人都認為梁山敗落是從招安開始的,其實早在招安這事運作之前,宋江自作聰明做出的一個錯誤決策,就已經為梁山的衰敗埋下了種子。

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決策呢?

梁山最大的敗筆,不是招安,而是宋江自作聰明乾的這件事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那就是108將的排定座次。

梁山到獸醫皇甫端最後一個入夥,已集中了108個頭領,宋江、吳用決定按36天罡、72地星的說法,給這108人排一下座次。

宋江、吳用這樣做,當然有他們的考慮。

梁山頭領多了之後,確實該有一個基本的組織架構,但是梁山人員複雜,有的本事大,有的資格老,有的功勞多,有的跟領導關係近,你把誰排在前邊,後邊的人可能都有意見,怎麼辦?

梁山最大的敗筆,不是招安,而是宋江自作聰明乾的這件事


宋江、吳用找了公孫勝一商量,幾個人聯合起來,做了個局。

過程沒什麼好說的,也就是裝神弄鬼,先整一塊石碑,把這108人的名字都按順序刻好了,然後先偷偷埋起來,再當眾挖出來。

總之,一切做得天衣無縫,誰都沒看出來,或者看出來也不敢說。

看,這座次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你們不要爭,都是天命所歸。

梁山最大的敗筆,不是招安,而是宋江自作聰明乾的這件事


有人說,這種做法解決了管理的難題,也提振了士氣,為什麼說是一個錯誤決策呢?

確實,這些效果有,但都是暫時性的,宋江、吳用錯就錯在,沒有用發展性的眼光看問題。

你這108將全都定好了之後,意味著什麼呢?

梁山最大的敗筆,不是招安,而是宋江自作聰明乾的這件事


意味著,梁山已經沒有上升的空間了!

任何一個組織要想保持活力,都需要有上升的通道,比如你是個小兵,立了功勞,可以一步步往上升,當個小領導、中層領導,特別優秀的話,還可以升為大領導。

可是梁山這108將座次一排,沒這機會了,一個蘿蔔一個坑,108個坑全都被人佔了,而且就算這些佔坑的人死了,別人還填不進來。

比如:天殺星李逵要是沒了,隨便頂個人成嗎,沒那兩板斧,你憑什麼?

座次有限,還是終身的,這明顯不利於激發梁山內部的活力。

梁山最大的敗筆,不是招安,而是宋江自作聰明乾的這件事


另外,這樣做限制了梁山的外部擴張。梁山就你這108個人了,如果還有人才想入夥,怎麼辦?

當個小嘍囉、小頭目的,有能耐的誰肯來,還怎麼招賢,怎麼納士?

更要命的是,這樣一來,其他外部所有的勢力,都成了梁山的敵人了。

為什麼梁山原班人馬打方臘,死傷那麼慘重?因為梁山的敵人都知道,梁山已經是鐵桶一塊,容納不下別人了,只能是拼個你死我活。

其中有個情節,說的是方臘手下尚書王寅,這人真是頂厲害,逃跑途中先是幹掉了李雲、石勇,然後被孫立、黃信、鄒淵、鄒潤四將截住廝殺,仍然毫無懼色,最後又來了個林沖,於是乎:

“眾人齊上,亂戳殺王寅。可憐南國尚書將,今日方知志莫伸。”

七個幹一個,這可能是梁山108將定型之後,一致對外的縮影。

所有108將之外的人,都已是非我族類了,這可不是好事。

梁山最大的敗筆,不是招安,而是宋江自作聰明乾的這件事


所以,宋江這個決策看似高明,實際上是把梁山的發展之路都給斷掉了。

座次剛排完沒多久,宋江立馬就要去東京跑招安的事情,吳用攔都攔不住,為什麼?

宋江應該意識到了,梁山這樣下去,肯定衰落得很快,趁著還有點資本,趕緊跟朝廷談判。

當然,後面梁山還跟童貫、高俅都幹了幾仗,都是大勝,這也無非是趁著梁山實力最強的時候,為招安謀取最大的籌碼。

梁山最大的敗筆,不是招安,而是宋江自作聰明乾的這件事


所以,對梁山而言,正確的做法是定好部門、做好分工,保持一個發展的態勢,這樣進可攻,退可守,而不必急著招安。

畢竟“招安”後沒幾年,宋徽宗也成了金人的囚徒,自個兒也很是“不安”了。

梁山排座次是畫蛇添足,對此您怎麼看?歡迎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