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陽名人---國際知名大家:呂佛庭

泌陽名人---國際知名大家:呂佛庭

泌陽名人---國際知名大家:呂佛庭

泌陽名人---國際知名大家:呂佛庭

泌陽名人---國際知名大家:呂佛庭

泌陽名人---國際知名大家:呂佛庭

名天賜,字佛庭,號半僧,以字行世。清宣統三年(1911年)生於泌陽縣雙廟街鄉夭莊村,北平美專畢業,受徐燕孫,陳緣督,管平湖諸大家指授,所作上追唐宋,法吳道子,李公麟,兼習山水,法巨然,子久,仲圭諸家。嘗繪蜀道萬里圖卷,雄關險棧,山川羅列。去臺北後曾任教育部美育委員會駐會委員,兼臺灣藝術教育館美術組主任。先後任教於臺北師範大學、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藝術專科學校、臺中師範學校。畫學會輔導、書法學會常務監事、美術協會榮譽理事。擅水墨、專攻山水。1965年獲第一屆中山文藝獎,1988年獲文藝基金會文化建設特別貢獻獎。著有《中國書畫源流》、《中國畫史評傳》等書。

泌陽縣立農村師範學校畢業後,短期擔任泌陽縣教育局科員。因其酷愛繪畫,於民國20年(1931年)考入北平美專受業三載。曾就學於許翔階、秦仲文、齊白石等名師門下。抗戰時期,與焦元甫等人在縣內組織抗敵後援會,積極發動募捐,並以身作則,將畫作捐出義賣,盡捐妻兒首飾。還踴躍參加“怒吼”話劇團在全縣各地演出,宣傳抗日。後曾應聘為河南省民政廳秘書,旋因厭惡官場生涯而辭職。先後在源潭中學、唐西中學、南陽師範教書。民國37年後,曾在臺東師範、臺中師範、師專、臺灣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師大美術系和臺灣國立藝專美術科等校教書,後為教授。

呂佛庭術學兼治,畫、書、琴、詩皆精。其繪畫為達師法自然的境界,早年廣遊祖國名山大川。晚年遠飛美國、歐洲、澳洲旅遊。寫出《蜀道萬里記》、《美歐遊蹤》。他“每有遊歷或感觸時皆隨即發而詠為詩文,因此創作量極為豐富”。其詩作不下三千餘首,有《江山萬里樓詩集》行世。在其書法方面,介於楷、隸之間的古拙書風,揉合了鍾(繇)、王(羲之)、褚(遂良)、歐(陽詢)之風格,端正挺秀,自具面貌。他的繪畫意境深邃。先後曾舉辦過畫展27次。畫作以《長城萬里圖》、《長江萬里圖》、《黃河萬里圖》、《橫貫公路圖》(臺灣)等百尺長卷為代表作,深受藝術界的好評。居臺後,為培育後人,致力於中國繪畫史和繪畫理論的研討,有《中國書畫源流》、《石濤大師詳傳》、《中國畫史詳傳》以及《中國繪畫思想》等著述。

呂佛庭先生是民國時代國際知名的大畫家,也是虔誠的佛教居士。。他的祖籍為山西省洪洞縣,明末因流寇之亂,徙居河南泌陽縣。呂佛庭的祖父繼望公,父滄溟公,兩代都是名醫,尤其對婦產科最有研究,著手成春,望重鄉里。他家開設有中藥店,有田四百多畝,在雙廟鄉是一戶很殷實的人家。呂佛庭兄弟姊妹六人,他上有三兄,下有二妹,呂佛庭行四。一九一五年,他幼妹出生時,母親因產後失調病逝。此時呂佛庭年方五歲,他的生活由褓母周氏照應。周氏褓母溫和善良,持齋信佛。呂佛庭受褓母的影響,從小在八識田中就種下了菩提種子。他幼年曾入鄉墊啟蒙,讀過四書五經,十五、六歲時,到泌陽縣城讀中學。在校讀書期間,奉父命與張松齋先生之女張淑蘭成親。呂佛庭自幼不樂嬉戲,對下棋、打球也毫無興趣,唯嗜畫畫、讀書、寫字、吟詩。他五歲開始練字,十歲開始臨帖;七八歲時就喜歡在紙上、地上亂畫,他父親見他有畫書天才,就買了一部芥子園畫譜給他臨摹。由於對書畫的興趣,故於一九三一年負及北平,考入北平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科。在校四年,於一九三四年七月畢業。

呂佛庭性嗜山水,他的家境富裕,兄弟眾多,不需要回家鄉負擔生活,所以他畢業後仿效徐霞客的生活,訪遊天下名山勝地。畢業後十數年間,他遊歷過豫、皖、川、陝,江、浙、湘、鄂等各地的名山勝水,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他以後半世紀作畫奠下基礎。他遊歷的過程,在北平美專畢業後,由北平南下,途中游歷了輝縣的有名的風景區百泉。繼而到開封訪友,小住月餘,返回泌陽省親。這時他的妻子張氏已為他生下一子,名叫蘭清。

一九三五年春,呂佛庭到開封開畫展,展畢往遊黃山。一九三六年在開封與友人組織書畫研究社,秋季南遊京、滬、蘇、杭。他的朋友徐元白介紹他到淨慈寺出家,以機緣不契,未能如願,這是他三度出家的第一次,未能成功,即從杭州返回開封。呂佛庭由親戚介紹,到鎮平縣杏花山的菩提寺避難。菩提寺建於隋代,其第一代開山祖師菩提禪師,在寺前菩提崖下洞中坐化,留下了肉身舍利。呂佛庭到菩提寺時,方丈法名蘭芬,粗鄙不學;而其監院育普,知客洗凡二師,都是武昌佛學院畢業,對佛學頗有研究。二人很熱誠的接待呂佛庭。呂佛庭住在菩提寺時,他讀書、寫字、閱經、作畫,並且還定時打坐,也時而換上僧裝,參加僧侶晚課的行列,隨著大眾上殿唸佛。他也時常與育普、洗凡兩位法師討論佛學,寺中的幾個小沙彌,也常到他住的客房中執經問字,其樂融融,這又引起他出家的念頭。自己剃了頭髮、換上僧服,並不算出家,出家是要依師剃度的。洗凡勸阻呂佛庭,認為菩提寺裡沒有可以做他師父的人,他勸呂佛庭居士暫作“呂佛庭”,換上僧裝,且不拜師,等待因緣。

呂佛庭老居士早年在北平藝專讀書時,一九三三年,即開了首次的畫展,以後近七十年間,所開的書展不計其數。老居士說,他學畫師承以古人為師、以自然為師,到老來的以“心”為師,追求“無意無象”的境界,畫面的意象淡化,箇中含義隨觀自知,對於自己的畫作,從小熟讀詩書經的他,特地作了首詩替自己的畫境下註解:“求全求半還嫌多,畫不著相是禪那;一張白紙任君賞,天地玄黃應盡羅。”道出學佛多年後的心境。

呂佛庭長期茹素,一心向佛,晚年隻身隱居臺中市大坑山區,禮佛、誦經、作畫、種花為其生活樂趣。常說“年輕時學畫以古人為師、以自然為師,到老時作畫以‘心’為師。追求‘無意無象’境界,畫面意象淡化,畫中含義隨觀者自悟。”2005年夏因患鼻咽癌自感時日不多,7月15日恭請南投縣淨律寺住持釋廣元法師為其剃度,法名完僧。同月24日去世於臺中市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