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粗葉粄,謎の技法中的清明滋味

時令不同,吃法各一。每到節慶,總有恰當的食物出現在餐桌上。清明,江浙一代早已做好了青團,而在廣東,各式清明粄也已準備好。

客家粗葉粄,謎の技法中的清明滋味

  粄,是客家人對米制食品的統稱,譬如艾葉粄,雞屎藤粄,粗葉粄,三者所用之葉子略有不同。這其中,較為特殊的是粗葉粄,吃了許多年,偶一考證,才知正確寫法原是苧葉粄。

  苧,即苧麻,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苧葉粄製作過程中所使用的葉子。與青團不同的是,客家的苧葉粄多為實心,有著耐人尋味的野草芳香。用苧葉中的植物纖維浸入黃片糖水,跟糯米粉慢慢攪煉揉和,此謂“煉苧葉”。

客家粗葉粄,謎の技法中的清明滋味

  一份難得的古早味,多來自於手作之精。一斤洗淨的苧葉纖維,能蒸上一二十個苧葉粄。昔日,人們常用葉中的纖維用來做織蚊帳、納鞋底、縫補衣服的針線之用。又因客家地區有“吃藥粄”的習俗,苧葉粄性溫去溼,最適合清明前後溼度大的季節食用。

不  過近幾年城市開荒,野生苧葉已經極為少見了,而久居城中,也漸漸遺忘了故鄉習俗。此刻,一嘗眼前這份地道的客家苧葉粄,也算是對先人的一種緬懷罷。

客家粗葉粄,謎の技法中的清明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