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过死亡的经验,为何对死亡会产生恐惧的情绪如何解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看见路上行人吊纷纷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涌上心头。更易勾起一些人对死亡产生恐惧的情绪。

我们也看到,人们对死亡产生恐惧的情绪,是人类在生命长河中必须面对的事情,虽然人们没有经历过死亡,但是死亡预示和恐惧的阴影,有时也会伴随和影响着人们的紧张恐惧情绪的。

未有过死亡的经验,为何对死亡会产生恐惧的情绪如何解读?

例如,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解读和诠释,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尤其在石器时代,人类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流浪生活,随时面临着天灾人祸、洪水和猛兽袭击;随时提防其他部落的偷袭;随时面临着不可预知的死亡威胁。人们不断产生对死亡恐惧的心理压力。在精神上、意识上的高度紧张,也逐渐演变成有预知的感觉,不断演化产生集体潜意识的死亡恐惧预判。

心理学家认为:死亡意识源于自我意识,因为,死亡就是生物有机体的生命的结束和终止。是生命延续从存在到不存在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意味着自我生命体的终结,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也就是对“自我的否定”。

这样说来,人类对死亡恐惧情绪也是与生俱有的,即有对死亡未知的恐惧,也有感觉到死亡威胁的可怕。有一些人认为死亡就是魔鬼。因为死亡意味着痛苦的丧失,而在所有丧失中最令人不安的是人格与尊严的失控,一般人对死亡的认知,也来源于梦境或身边事件的发生。

未有过死亡的经验,为何对死亡会产生恐惧的情绪如何解读?

由于常见的死亡,常常伴随苦闷与折磨等纠结在一起,使人们放大了害怕、担忧与恐惧的心理。因而死亡完全不受自我的控制。使用人们不知道死亡什么时候,会以怎样的方式降临,这种不可言状的预知性,恰恰给死亡笼罩一种更加神秘的色彩,让人们无形中产生无比焦虑的情绪与忧患意识。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不知道死亡将会使我们如何丢脸,置我们于怎样的尴尬境地,加之有的人常常从死亡的梦魇中惊醒,时刻担心死亡的不期而至,这都是死亡带给人们带来恐惧的情绪体验,有的死亡情绪因羞耻感而感到的更加恐惧。

如何解读死亡恐惧情绪的心理由来,我的观点简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是受到死亡集体潜意识影响,首先是死亡集体潜意识的认同;其次是影视、媒体、书籍刻意对各种死难事件,进行的成篇连续的报导;再者许多事件震人心寒,引人关注,各方位传递了死亡无处不在的信息。加剧了人们的思维情绪担忧,使有的人终日惶惶不安。无形中扩散了人们在情绪、意识上潜在的死亡恐惧情绪。

另一方面,也是受分离与丧失的情绪影响,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死亡,但只要有人去世,尤其是熟悉的亲近的人,就会产生对死去亲人的悲伤哀痛的情绪。由此产生的分离与丧失的痛苦。也预示着自己也可能会分离与丧失,因

未有过死亡的经验,为何对死亡会产生恐惧的情绪如何解读?

此随着那个生命体的消逝,而伴随产生一切也将离我们而去的思绪,这种痛心疾首的情感体验,会让人们感触和体验到伤心恐惧的场景,即会无形引发人们的恐惧情绪。

第三方面,也是受一种投射心理的反应,就是说面对亲人的死亡,会唤起潜藏在心中的死亡的伤感。于是产生了惧怕死亡,对生命的迷恋,也形成对死的仇视。其中对未来的不可把握的恐惧情绪,对亲密关系关系的担忧和绝望。人类共同丧失恐惧情感的考量,产生对生命的终极追问,有的会在生命陨落时,被深深的唤醒。

第四方面,也是受一种暗示的影响,电视、媒体、书籍刻意对各种死难事件,进行的成篇连续的报导,许多事件动人心弦,这些影像资料传递了死亡无处不在的信息,加剧了人们对恐惧情绪的担忧,使有的人终日惶惶不安。在此情绪、意识的暗示下,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潜在的死亡恐惧影响。

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发现,心理超负荷也是恐惧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一,即死亡恐惧源于心理的超负荷。这一说法,也有许多人认同,因为社会快节奏的发展,无疑增大了人们的心理压力,虽然许多人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潜在的担心和忧虑。有的人时常感到心力交瘁,每天也都会缠绕在死亡的恐惧情绪之中,难以自拔。

未有过死亡的经验,为何对死亡会产生恐惧的情绪如何解读?

那么人们应该如何去面对死亡恐惧呢?假如逃避现实,也是无法摆脱死亡恐惧情绪的。既然死亡恐惧情绪是与生俱来的,无人可以幸免,那么如何克服自己的死亡恐惧情绪呢?寻找怎样的方式,来调节自我的思维和认知来接受它,并坦然的接受死亡恐惧情绪的必然到来呢?

这就提出了如何让人们不在做死亡恐惧阴影笼罩下的奴隶呢?我们是否想过尝试着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会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的思维模式,来解读和面对死亡恐惧的离别,不断理解和诠释,对待死亡从“否定”到“升华”的全过程。

张树波

2019年4月5日

本文系作者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