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现实批判主义,金庸可以化为浪漫主义,可以这样说吗?

生活记录本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现实批判主义,这是没错的。至于金庸先生的作品,单靠一个浪漫主义是难以概括的。什么是浪漫主义呢?爱情可以是浪漫主义,自由的精神也可以是浪漫主义。如果将浪漫的概念广义化,勉强可以说金庸大多数的作品是浪漫主义。

多数人自小都有一个武侠梦,在武侠的世界中可以自由自在,无所拘束。这种武侠梦是很浪漫的。多数人喜欢看武侠小说,并不是为了看打打杀杀,为了的是品味武侠世界中的那份自由,自由徜徉其中,可以有一些思想上的触动,这就是武侠文化的价值。

金庸有些作品的浪漫色彩比较淡,因为这些作品的思想性很重。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笑傲江湖和连城诀。笑傲江湖的书名很让人产生浪漫的联想,但这本书并不浪漫。令狐冲是很洒脱的人,但全书中令狐冲一直都不得自由,他身上有太多牵绊。小师妹的牵绊,师傅养育之恩的牵绊,江湖帮派归属的牵绊,正邪的牵绊等等。

他明知道小师妹不喜欢自己,知道自己不该痴恋,但他做不到。哪怕后来明知任盈盈对自己情重,也依然放不下小师妹。在小师妹嫁人后依然念着他。五岳派大会时,令狐冲代表恒山派跟小师妹交手,正因为对小师妹的痴恋,所以甘愿受她一剑。

放不下师傅对自己的恩情,明知道君子剑岳不群不是君子,而是伪君子,依然不愿与之为敌。即便被逐出华山派,即便被逼和师傅交手,也是处处容让。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说,笑傲江湖这本书都不是浪漫的。连城诀也是如此,全书看下来很压抑,读者的感受是一样的,全书就没有几个好人,这样的书根本与浪漫不沾边。

普遍认为神雕侠侣是浪漫的,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故事很浪漫,但这样的浪漫中有很深的苦涩。杨过受伤,小龙女受辱,两人爱情路走得磕磕绊绊。后来尽管拜堂成亲,转眼便是分离。这一分离,便是整整一十六年。这样的苦涩,并不浪漫。


灯阅泰山


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作家,而且还是一个战斗者。在中国现代文学斗争和发展过程中经受了实线的考验。鲁迅的文艺理论是战斗的而不是静止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行动的向导,而不是抽象的"学院派"的空谈。尽管鲁迅主要是一个创作家,他的观点在论述中还有个别不够周密和不够完善的地方,然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披荆斩棘,开山引路,他的文艺理论不仅是克敌制胜的依据,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学丰富的基础上树立起崭新的标准。它所发挥的革新和创造的精神,比之于莱辛的对于德国文学,狄德罗的对于法国文学,有过之而无不及。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的文艺理论是革命文艺理论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成长时期具有翼盖一代的现实意义。~~对金庸不敢妄评,因我不爱看他的武侠小说,我认为金庸的作品是成人版的动画片,这肯定浪漫。


孤竹国人1


在“文学批评”领域里,中西方文学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我们今天所说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分类是从西方文艺批评的角度来谈的,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有分类。

但是,因为近代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性,导致中国的作家无法用此分类,而作品中有一些内容同样也不适用于这些分类。


严肃文学里,各种思潮呈现齐头并进的姿态

评价西方文学的作品和作家的时候,往往能分得出来“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等类别,因为这些思潮不是同一时间出现的。

在西方社会里,从封建社会逐渐过渡到近代的时候,最开始出现的是古典主义思潮,赞扬贤明君主,克制不合理的欲望,其实是新势力和旧势力妥协的结果,双方都退一步,各自发展。

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家和作品基本都属于“古典主义”。

等到新势力逐渐壮大,取代了古典主义的是浪漫主义,歌颂英雄,规划未来的美好蓝图。这一时期的作品都呈现这样的特征,所以作家和作品就被归类为“浪漫主义”。

等新势力取得了胜利,人们发现未来的生活并不如之前所规划的那样,而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作品的矛头指向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批判。这就是“

现实主义”,或者称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呈现出同样的特征。

“现实主义”之后,人们把目光从现实社会收回来,从另一个方向去“批判现实”。不再过于描绘社会的问题,而是着重描写社会问题对于人性的恶劣影响。

这就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作品也有共同的特征。


我们从这些文学思潮盛行的时间来看更为明显:

  • “古典主义”发展于17世纪前中期到18世纪末
  • “浪漫主义”发展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 “现实主义”发展于19世纪;
  • “现代主义”发展于19世纪的后期,至今依然盛行

这些思潮基本上都能持续一个世纪以上,所以在同一时期的作家,其作品风格是类似的,这样才能用作品的特征来给作家进行分类、

但是,中国的情况很特殊。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不仅仅是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了中国,这些文学思潮也同样对中国的文坛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但和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文学没有西方那样长达四个多世纪的积累和消化,“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几乎是同时传入了中国的。

所以近代的中国文学就呈现出一种各思潮、各流派争奇斗艳的异彩纷呈现象。


鲁迅的杂文自然是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一些小说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等也是属于此类。

但是鲁迅在“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同样有着很多的成名作品,比如《伤逝》就是意识流技巧非常成熟的代表,《野草》这一散文诗集也是有着浓厚的“现代主义”风格。

所以说,当时的作家会接受很多种文学思潮的冲击,并不像西方那样基本上只创作统一特征的作品。

而鲁迅之所以在现代白话文小说中的地位如此之高,说在现代白话文小说在其手中诞生,也在其手中成熟,就是因为他的作品风格跨过了多种思潮的影响,并且有极高的价值。

比如“意识流”手法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属于一种新的技巧,刚刚兴起没有多久,在一个缺少了现代思潮影响的国家中竟然出现了《伤逝》这样的极为成熟的代表作。

这就代表着当时中国的文学足以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媲美。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在严肃文学上给作品进行分类,但是无法为作者进行分类。


这是和西方文学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派别归类不同的地方。

通俗文学里,更多的是继承传统文学的路数

中国的文学自古就有“雅”和“俗”的区分,比如诗歌中,“诗”是雅文学,“词曲”就是“俗文学”。

这种分类在小说中其实也存在,只不过容易被忽视了,很多对古代“小说”印象一直停留在“四大名著”这种通俗类作品中。

古典小说中的“雅文学”是想《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这种格调比较高,语言比较醇正,内容比较典雅的作品。

其实鲁迅等人的小说之所以叫做“严肃文学”,未尝不是想和“雅文学”区分开来。

“雅文学”一般流传度都不如通俗作品,但是鲁迅等人的小说明显是有读者要求的,这样才能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但是“通俗文学”一直是以读者、市场为导向的,在当时的中国也是极为繁盛。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等等对于西方文学来说是包含其通俗作品的,比如大仲马、狄更斯等人的小说。

但是对于中国文学的理论批判来说,主要还是评价鲁迅等人的“严肃文学”,并不用于对通俗小说的归类。

这也和文学传统的继承有关。

如果说鲁迅等人的“严肃文学”是在西方各类思潮的传入下才兴盛的,那么通俗小说一类的作品从古到今一直没有没落过。

即使在鲁迅等人生活的年代,这一类文学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像“张爱玲”、“张恨水”等通俗小说家的社会影响力要比鲁迅等人还要高一些,因为民众比较喜欢看这些人的作品。

甚至当时都有一种说法,说如果哪个书店运营不下去了,只需要去求张恨水写一部小说,立刻就能起死回生。

而这些作品几乎不受外来思潮影响,主要继承的是之前流行的“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虽然后来金庸等人的武侠作品已经不再适用了,但其实只不过是少了一个题目而已。如果为每一章拟一个“章回体”的名目,其实也没什么违和感。

所以从文学传统的承继关系上来说,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这种分类方式很难给金庸武侠等通俗作品进行归类。

因为这种文学几乎是没有受到过西方文学思潮的冲击,其情节内容、事物元素以致审美习惯都是中国传统小说的路数。

中国传统文学是不能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方法归类的,即使是诗歌等雅文学同样不行。

比如说屈原的《离骚》,你说它是浪漫主义文学,蕴藏的忧国忧民的情操又是现实主义的;你说它是现实主义文学,那它的瑰奇想象等手法又是浪漫主义的。

所以,无论是古典文学作品还是继承了古典文学传统的通俗小说,是不能用简单地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分类。


文学的分类不是一定要按照固有的方式,比如诗歌中分成“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不合适,但是如果分成“骚体”、“古体”、“格律”等就比较合理,分成“边塞”、“田园”、“山水”、“游仙”等等也比较准确。

每一种文学都有各自特征,只有最适合的分类方式,没必要去生搬硬套。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