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逐梦天地宽——宁乡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侧记

沃野逐梦天地宽——宁乡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侧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曼斯 周小雷

“五一”假期 ,沃野之上已是万物萌发。记者驾车前往宁乡市一些乡村,道路四通八达,平坦开阔。侧目可见青嫩秧苗正从田间泥土冒出头来,偶有农人操控着机械在泥土间行进。塘前歇脚亭,三三两两的村民打着蒲扇,在花明柳媚中聊得开怀大笑。农家小院里,利索的女主人端出喷香的菜肴,招待前来游玩的客人……

这一幅幅如画美景背后,是宁乡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渐显成效,一个个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的宜居新村逐渐成形,乡村振兴之气扑面而来。今年2月,该市被省委授予“2019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市区”称号。

产业激活“一汪泉”

随着高速插秧机来回穿梭于田间,青青秧苗扎入土中,宛如绿色油墨在水中氤氲蔓延。就在几天前,这一片稻田仍是茂盛的油菜。

如今,在宁乡市,机械化耕种逐步代替人工劳作,成为种粮大户的首要选择。双江口镇种粮大户姜超在当地小有名气,不仅因其粮食种植面积达1000亩,更因为他公司的全程机械化操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他的仓库里,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耕田机和烘干机一应俱全。

“用播种机,整条流水线上一次只用四五个人就可以,以前想都不敢想。”姜超表示,全程机械化农作是大趋势下必须要做出的改变。目前,双江口镇17个村(社区)100余名种粮大户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操作,农田抛荒、“双季变一季”现象基本得到遏制。

优质水稻、各式苗木、左家山柑橘……作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双江口镇拥有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从这里产出的鲜奶,24小时内即可抵达消费者舌尖。

在位于双江口镇的优卓牧场里,一头头奶牛在隔间里有序“工作”。挤奶、包装、运输……整个车间的工作全部在密封的管道里进行,仅有寥寥数名工人进行操作。消毒后的成品鲜奶将连夜“赶赴”各个餐桌,为消费者奉上原汁美味。

160亩葵花将在回龙铺镇绽放风采、喻家坳乡“栀子小镇”呼之欲出……宁乡大地正绽放产业之花,呈现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勤劳绘出“一幅画”

石子路旁树木青翠,凉亭旁水塘里鱼虾畅游。菁华铺乡陈家桥村鸟窝山屋场,小小花园引来不少村民歇凉。而在不久前,这里还是村民杨志强家的私人花园。

“我主动把围墙拆了,让自家花园与美丽屋场的广场连成一片。这样我家的花园也是公共区域了,既方便群众,又增加了观赏性。”杨志强告诉记者,为了支持美丽屋场建设,他不光拆除了150余米私家围墙,还先后为美丽屋场建设投入了近60万元。

“搞美丽乡村是好事,我们都支持。”在30多度的高温下,村民杨德桂与同村人正头戴草帽、手持柴刀,在路边灌木丛里清理枯枝杂草。他告诉记者,去年,在村干部的倡导下,村里自筹自建改了旱厕,确实方便又舒适。今年,自家门口要建美丽屋场,大家越发自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说话间,拖拉机运来半车幼苗,几人合伙将幼苗植入清理出的泥土里。

据了解,宁乡市通过实施全域洁净行动、秩序整治行动和乡风文明行动三大行动,实现全域人居环境整治。目前,该市已实现旱厕动态清零,农村垃圾减量35%以上,拆除农村空心房10774户,全力实施5镇56村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打造美丽屋场65个。

致富唱起“一首歌”

“最多的一天有800多人来吃饭,一天就有9000多元的收入。”望着眼前的青青牧场,花海农庄的老板李叶飞笑开了花。“五一”期间,每天有几千名游客来到双江口镇的优卓牧场观光旅游,给李叶飞带来了大量客流。

原本耕种着6亩水田的李叶飞发觉牧场人气越来越旺,今年1月,他下定决心开了一家农庄,做起了餐饮生意。今年3月开始,农庄生意越来越好,最多时需要请10多位帮工。

不少农民则通过顺应时代潮流,尝到了做“新型农民”的甜头。

“现在在我们基地,50多岁的农妇也知道搞直播卖货了,生意好得很。”东湖塘镇的汤向明告诉记者,自己经营着一个500亩的蔬菜水果种植基地,往年每到收获时节,便要为销路发愁。2年前,他建起电商平台,为基地50多位农民进行电商培训。现在,基地有一半产品是通过电商平台售出,生意好时产品供不应求,大家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数据显示,去年宁乡市农民人均收入已达29360元。

原载《湖南日报》(2020年5月5日01版)

来源:新湖南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