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與前浪,不一樣的浪?

後浪與前浪,不一樣的浪?

昨天晚上,看到朋友圈裡一則視頻“bilibili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後浪》”,很短時間刷爆朋友圈。

說實話,我感覺還是可以的。

然而,不同觀點還是很多的,比如以下這些圖片和文字:


後浪與前浪,不一樣的浪?

後浪與前浪,不一樣的浪?

後浪與前浪,不一樣的浪?

後浪與前浪,不一樣的浪?

後浪與前浪,不一樣的浪?


今天上午看到了更多的批評之聲。

我沒有詳細統計,感覺我的朋友圈也是中年男女轉發得多,年輕人轉發得少。


這其實並沒什麼奇怪,我20歲左右的時候,對中年男女那一套也是不敢興趣,甚至是反感的。

比如說說話含蓄,不直接表達意見,喜歡和稀泥沒原則,特別看重經濟利益,世故……


我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有部分同學應該記得,叫《走著走著就走到了對立面》,說的就是年齡對一個人的改變是如此劇烈。

我想這個事件最開心的應該是B站了,如此之高的熱度,這波廣告牛逼,流量不知道要增長多少,背後意味著一大波增長的收入,不得不佩服。

B站最近的關注度太高,前期的美食博主徐大SAO也引發了一波討論。

B站,一個以小眾、二次元文化開始的視頻網站,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就像拼多多起家一樣,野心昭然若揭。


後浪與前浪,不一樣的浪?


B站的主流人群就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喜歡開著彈幕看視頻。


說實話,我幾年前就在B站裡看一些日劇,所謂的動漫興趣並不大,而且作為一箇中年男人,我是不喜歡看彈幕的。


說這個意思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習慣,也有共同點,比如《多啦a夢》,我們小時候看著長大,我的孩子也是看著長大。


後浪與前浪,不一樣的浪?


回到開頭的話題。


那麼,為什麼中年男女喜歡轉發這個視頻呢?


中年男女情感方面蠻脆弱的,我寫的文章,只要是“中年”命名的,一般轉發率和打開率明顯比非“中年”命名的,也就是說“中年”這兩個字所以引發共鳴。


而且,這個視頻演講的主角何冰是1968年生的,且標題就帶有鮮明的立場,立場定義了受眾,才可能會把年輕人稱之為“後浪”。


至於“前浪”當然就是我們這些中老男男女,記得以前別人都說80後是垮掉的一代,然後說90後,現在說00後……


這種代際相關的培訓曾經非常熱門的,關注這個話題當然有意義。比如從管理的角度要關注不同年齡人的需求。


為什麼中年男女難?


因為有責任。


為什麼年輕人無所謂?


因為沒有中年男女類似的壓力。


但是,我們人總是要老的,就這樣我從後浪,變成了現在的前浪,那現在的00後,若干年後也會變成前浪的。


後浪與前浪,不一樣的浪?


一句話,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情。


我們不能用上帝視角,要求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有同樣的想法和視野。


對於年輕人,就像毛主席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


對於前浪,不要倚老賣老,多站在年輕人角度考慮問題,不要忘記了,你也曾經年輕過,那個時候的你,就像王小波說的: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


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