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丨學校中成績好≠高收入≠財務自由和高層次的人生需求

唸書時我的同學大部分在學校讀的都是商科,對於他們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那時候探討下來認為最高的理想位置就是做到財務總監,職業經理人,當然,這裡面也包括我。家裡周圍人一直灌輸的思想也是一直強調有個鐵飯碗就是上上等選擇。

直到我看到了這本《富爸爸》,打破了我的固化思維,原來實現財務自由不一定非得按照那樣的條線去做。這本書的作者是羅伯特.清崎,如果你在之前讀過他的《窮爸爸和富爸爸》,我想你就會很清楚地瞭解到他。他在20多歲的時候也是有穩定的工作,幾年之後通過學習房地產的速成班,又運用後來的幾個月消化吸收課程內容,再加上他的富爸爸教給他的一些富人的理念和觀點的灌輸,讓他知道擁有了變成通才的能力,最後開了公司實現了財務自由和更高層次的人生需求。

書評丨學校中成績好≠高收入≠財務自由和高層次的人生需求

這本書能夠讓你在原來固化的思維裡面尋找自己更高更新的層次和落腳點。而書中講的這些理論往往都是學校的老師不懂的也不會去教給你的。

書中把人們的工作劃分為4個象限,分別是有穩定收入的,以小時計收入的,大企業家還有職業投資者。作者很好的闡述了為什麼A等生會為C等生打工,而B等生為政府工作。A等生一般都是學校裡的尖子生,C等生是老師眼裡所謂的差等生,有的還早早就輟了學。在現實社會中,C等生大多成為老闆一類的人物,A等生成了有相對穩定的工作和收入。

為什麼學習成績好的會為那些墊底的學生打工呢,那就是因為成為老闆,企業家的他們有富人思維,學習了尖子生不會為什麼學習成績好的會為那些墊底的學生打工呢,那就是因為成為老闆,企業家的他們有富人思維,學習了尖子生不會學習的知識,由此創造了社會價值,解決了就業問題,所以往往交的稅也少,積累的財富就多,成為二八原則中前半部分人。

書中還講到我們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就與什麼樣的人交朋友,這些往往都與每個人的知識層次,抗風險能力,做事的魄力息息相關

。而往往每個人思考的層面也不同,我們經常說要學會創造,那就是要想法點子和表達同時運用,兩者相結合,就能創造出自己的產品,達到發家致富的目的。

同樣,這些知識和思維能夠運用到教育孩子這方面,正所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有很多人也為自己的孩子籌劃未來,但是除了往往把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強壓到孩子身上之外,很少有結合孩子的興趣和天賦去給孩子灌輸系統性的思維。想要自己的孩子以後擁有穩定的收入還是資本家,那就要從小培養相對應的思維,而學會資本家的思維往往能夠得到更多的收入,相對承擔的風險也大一些。

文中強調如果一個人他從穩定的工作者毫無準備去投資開店或者變成老闆的話,結局肯定是失敗的。這是由於他還沒有讓自己擁有當老闆的思維,知識以及能力。必須先拓展自己這方面的知識,可以是報短期暴力突破學習班,從中獲取經驗,再不斷消化覆盤,直到能夠平穩過度。與作者共同學習的大多數人有了畏難情緒,沒能堅持到最後,沒有時間去做成了他們最好的藉口,這也是人們的通病。文中作者的父親也是一個典型例子,他從一名博士生畢業的教育家失業後直接跳槽開店經營,結果失敗了。

書評丨學校中成績好≠高收入≠財務自由和高層次的人生需求

關於負債這一塊,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不好的一面,只有多存錢多增加收入,才能保障以後的養老生活。作者認為欠債才是聰明的。其實從目前國內的物價上漲,通貨膨脹這方面來講,適度的負債確實有利於實現財務自由。這裡並不是說負債越多越好,也不是說不用還債,只是強調在自己可承受的範圍內適度負債。

所以理解了富人思維,如果我們不滿足於有穩定的收入,又不屬於完全無風險那類人,的固化思維,對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整合,通過學習一樣可以成為大公司的老闆,而不是一直為別人打工,一般人也可以實現財務自由。當然讀這本書對我們自己的啟發點就是我們不應該否認多年來的讀書和知識的積累,而是再多學習下富人的思維,這樣左手知識,右手思維,便能無往而不利,走向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