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曾说:上马杀敌下马念佛,少林功夫有以武救世的菩萨道精神

在少林寺观音殿南北山墙上分别绘有少林寺武僧演武的“拳谱”壁画,观音殿有“捶谱殿”之称,古代称“拳”为”捶”,“拳谱”亦称”捶谱”。

观音殿北面山墙绘有寺僧六合拳对打图共计16组,即六合拳壁画。壁画上总计33位武僧,个个“熊经鸟伸,身形矫捷”,惟妙惟肖。

中间一组绘一武艺高强的武僧(传说为湛举)与三僧对打,三人中的一个已被打倒在地,另外两个也只有招架之力,形象栩栩如生,个个形象逼真。

这些珍贵的拳谱壁画真正再现了原汁原味的正宗少林拳,所以说白衣殿拳谱壁画是现存于世的唯一的古代少林寺武僧演武的珍贵图形资料,对研究少林寺的历史和少林武术具有很高的价值。

周总理曾说:上马杀敌下马念佛,少林功夫有以武救世的菩萨道精神

“天下功夫出少林”、“万拳归少林”这样的说法,出自少林派武术家口中,是一种豪迈;出自其他人口中,是一种赞誉。

它既反映了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又肯定了少林寺确是以武术和武功扬名的史实。“寺以武显,武以寺名”,人们这样评价少林寺与武术的关系。

我们知道,佛教僧人的生活受佛教戒律的约束,戒律体现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宗旨,是教徒的生活准则。

佛教最基本戒律为五戒:戒杀、戒盜、戒淫、戒酒、戒妄语。在少林寺特定环境中,佛教戒律又演化为习武戒律,戒律在习武者身上,又表现为武德。

周总理曾说:上马杀敌下马念佛,少林功夫有以武救世的菩萨道精神

所以少林功夫时时表现出节制谦和、内敛、含蓄和讲究内劲、短小精悍、后发制人的风格和特点。佛教讲大慈大悲,佛教戒律中规定佛门弟子首先要戒杀生,更不能起杀心。

僧人练习武术,从根本上是为了强身健体、保护寺院和以武参禅,并非为了单纯的厮杀。

少林寺为禅宗圣地,宣扬“万事为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少林僧众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民族责任。

周总理曾说:上马杀敌下马念佛,少林功夫有以武救世的菩萨道精神

当民族的利益和前途需要时,他们就会不畏艰险,挺身而出,为民族的利益而舍生忘死。如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和明代少林武僧沿海抗倭、保家护国的事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抗击侵略、爱国保民;见义勇为、不畏强暴是少林武术的精神,这其中蕴含着广阔的胸襟和博爱的精神。

在抗日战争期间,周总理也曾对佛教界说过一句名言,即:“上马杀敌,下马念佛”。所以说,佛教慈悲与武术杀伐并非完全对立,它建立在正义、道德、国家的基础上,是一种以武救世的菩萨道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