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總理曾說:上馬殺敵下馬唸佛,少林功夫有以武救世的菩薩道精神

在少林寺觀音殿南北山牆上分別繪有少林寺武僧演武的“拳譜”壁畫,觀音殿有“捶譜殿”之稱,古代稱“拳”為”捶”,“拳譜”亦稱”捶譜”。

觀音殿北面山牆繪有寺僧六合拳對打圖共計16組,即六合拳壁畫。壁畫上總計33位武僧,個個“熊經鳥伸,身形矯捷”,惟妙惟肖。

中間一組繪一武藝高強的武僧(傳說為湛舉)與三僧對打,三人中的一個已被打倒在地,另外兩個也只有招架之力,形象栩栩如生,個個形象逼真。

這些珍貴的拳譜壁畫真正再現了原汁原味的正宗少林拳,所以說白衣殿拳譜壁畫是現存於世的唯一的古代少林寺武僧演武的珍貴圖形資料,對研究少林寺的歷史和少林武術具有很高的價值。

周總理曾說:上馬殺敵下馬唸佛,少林功夫有以武救世的菩薩道精神

“天下功夫出少林”、“萬拳歸少林”這樣的說法,出自少林派武術家口中,是一種豪邁;出自其他人口中,是一種讚譽。

它既反映了少林武術在中國武術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又肯定了少林寺確是以武術和武功揚名的史實。“寺以武顯,武以寺名”,人們這樣評價少林寺與武術的關係。

我們知道,佛教僧人的生活受佛教戒律的約束,戒律體現佛教“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宗旨,是教徒的生活準則。

佛教最基本戒律為五戒:戒殺、戒盜、戒淫、戒酒、戒妄語。在少林寺特定環境中,佛教戒律又演化為習武戒律,戒律在習武者身上,又表現為武德。

周總理曾說:上馬殺敵下馬唸佛,少林功夫有以武救世的菩薩道精神

所以少林功夫時時表現出節制謙和、內斂、含蓄和講究內勁、短小精悍、後發制人的風格和特點。佛教講大慈大悲,佛教戒律中規定佛門弟子首先要戒殺生,更不能起殺心。

僧人練習武術,從根本上是為了強身健體、保護寺院和以武參禪,並非為了單純的廝殺。

少林寺為禪宗聖地,宣揚“萬事為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少林僧眾從未放棄過自己的民族責任。

周總理曾說:上馬殺敵下馬唸佛,少林功夫有以武救世的菩薩道精神

當民族的利益和前途需要時,他們就會不畏艱險,挺身而出,為民族的利益而捨生忘死。如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和明代少林武僧沿海抗倭、保家護國的事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抗擊侵略、愛國保民;見義勇為、不畏強暴是少林武術的精神,這其中蘊含著廣闊的胸襟和博愛的精神。

在抗日戰爭期間,周總理也曾對佛教界說過一句名言,即:“上馬殺敵,下馬唸佛”。所以說,佛教慈悲與武術殺伐並非完全對立,它建立在正義、道德、國家的基礎上,是一種以武救世的菩薩道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