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大事的兩條重要祕訣

幹大事的兩條重要秘訣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1

上文說到,孔老師對顏淵“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本事進行了讚歎,予以很高的肯定。

這時子路就發言了。

從這個情景中可以看出,孔老師講學時,不是一對一的灌輸,不是單純的“我說你聽”式的講座。

而是與弟子們一起,很自由平等的進行深入地探討。

老師講完後,弟子們是可以發言的。

而且,弟子們甚至可以提出尖銳性的個人意見。

為人耿直的子路就是其中喜歡提意見人之一。

見了老師表揚顏淵,他就說:

“子行三軍則誰與?”

這話問得,似乎是離開了剛才的講學主題。

其實表明了子路自己的人才觀: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些我是做不到,但這些有什麼重要的呢?要說這世界上最牛的事情,我認為是帶兵打仗,這個時候你帶誰去?

裡面沒有說出口的話是,靠顏淵這樣的書生行嗎?

這也間接地表明,我子路對“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是不怎麼認同的。

這個子路,實在是非常可愛,他其實幫著我們說出了心中的疑問。

2

孔老師的回答很有意思。

既沒說帶誰去,也沒說不帶誰去。

這是回答問題的一個技巧:不要在事上糾結,不要說得太具體,不要把話說死了。

列位想想,要是說到具體的人,要帶這個人、不帶那個人,是不是就沒有餘地了?

教學的目的是要引導大家向善向好,積極提升自己的德行和能力,一定要勸導先進奮發有為,鞭策後進奮勇直追。

把話說得很死,直接而簡單地判定優劣,容易把人的上進心給弄沒了。

可是,如果只講道理不落實到具體事,也是不行的:

用現在的話來說,容易空對空,這些道理落實不了,聽的人也不喜歡,這個教學就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因此,教學的關鍵是把握好事與理的度,從事中見到理,從理中又要把事結合起來,實現理事圓融、啟人深思、學有所獲。

雖然是講理,孔老師講的也是生動形象,與人不同。

3

子路喜歡打仗,孔老師即示以領軍之道。

在子路看來,帶兵之道首在勇敢。常言道,“狹路相逢勇者勝”,講的就是子路認同的道理。

但,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

也就是說,對於行三軍而言,沒有勇敢的確是不行,但完全靠這種不怕死的勇敢是有問題的,是要吃大虧的,甚至有時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為什麼說不行呢?

孔老師引用了一句成語:

“暴虎馮河”,這是詩經的一句經文:“不敢暴虎,不敢馮河”。

其中馮音憑。

意思是:徒手上山去打老虎,徒步下河去就要渡河。

這個人是夠勇敢的了。

然後,孔老師接著說,

“死而無悔者”。

幹了這樣“勇敢”的事,死了他還不後悔,他還覺得自己很勇敢、了不起。

“吾不與也”。

我才不和他一起白白地去送死呢。

這個話,認真體會,就好象是敲著黑板對著子路講:

不要把勇敢簡單地當成不怕死,甚至是把白白地送死當成勇敢。

孔老師沒有講出口的一句話是:這種作法不是勇敢,而是愚蠢。

這層意思只有靠弟子及讀者去悟了。

4

孔老師到底支持什麼人呢?

或者說,孔老師對這個勇者是一個什麼樣態度看法呢?他到底認同什麼?

“必也”,這兩個字就是一句話,緊承上文而來,又引出下文。可以翻譯為:一定要選擇的話,那必須是……。

孔老師講了勇者兩個條件:

其一是臨事而懼

事情來了,最好的狀態不是自信滿滿。

這一點,現在很多人都搞錯了。

在困難面前,在大事面前,在任務面前,我們總是強調要有信心,要自信。這話都講早了,沒搞好就是盲目自信,有反作用的,甚至會把事情辦砸。

現實中,所謂的“四拍”幹部: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大腿嘆惜,拍屁股走人,不都是這麼來的嗎?

正確的接受任務心態一定是,臨事而懼,心裡很著急,認識到事情的重要性、嚴重性,認識到完成任務的艱難。

只有這樣,才能全力以赴,精心思考,小心求證。

這才是真正的成事之基。

其二是好謀而成。

這裡的關鍵是“好”字。不是一般的想想辦法、聽聽主意,一定要“好”,做到願聽、多聽、樂聽,綜合各個方面的意見,才能真正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世間事,雖有千萬種;行於三軍,雖然十分難。但解決之道,卻在這八個字之中。

簡言之,懼則不輕敵,謀則操勝算。

想想,真的把這兩條全部做到了,什麼事幹不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