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就是时刻与自己较劲的人

君子就是时刻与自己较劲的人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

人活世上,免不了一个争字。

男子争权争势争利争名;女的除此之外,还要争美丽争年轻争比别人过得好。

我们都累在其中、烦在其中。

为什么我们都过得不快乐?都是因为一个争字引起的。

因此,看得破,还要放得下,才是智慧之门。

不懂的人却把它归于消极厌世。

也有人说了,不争,谁优谁劣怎么体现;大家都争着,不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吗?

说得似乎有理。

如果都不争了,大家不是没有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了吗?

争似乎也有积极的一面。

但,争名争利争权争势争谁说了算,过程一定很烦恼,最后的结果一定不是那么美好。搞不好是要打起来的。

因此,一定要看到,争的消极一面是很大的。

那么究竟应该不应该去争呢?

2

孔老师说:君子无所争。

这里面的关键词是“所”字。孔老师没有说要争,也没有说不争。

而是说“无所争”,用大白话来说,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君子去争。

这是孔老师对争的态度。

对君子而言,世间荣华富贵,得之一定有道。

这些,不是你去争,就能争得来的。

君子一定是乐天知命,安身立命,顺天应命,无论是道之将行、将废,无论是贫富穷通,都不是从争中得来的,无论什么境遇都得顺势而为、坦然面对。

这个话,如果你真的听懂了,一点都不消极的。

认定有个天数,不是什么事都不干了。

而是,把该干的事认真一丝不苟地干好。

比如,孔老师认定的事是“志于仁”,“诲人不倦”等等,就专心致志地干下去。

而且,这样干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怨天尤人,没有丝毫的负面情绪。

这个事干好了,得不到官,得不到名,得不到利,心里会不会烦恼呢?

不会的。这个得不到,就把它归之于命。

君子就是这么干的。

因此,君子无所争。

3

对上根利智而言,讲到这里就圆满了。

这也是孔老师讲话短的根本原因所在。都是聪明人,点到为止,一说就通,何必多费口舌?

可惜,世间中材之人多,愚人还不少,话只讲到这个层次,他们是完全听不懂的。

于是,孔老师又发挥了一下。

这是孔老师的慈悲仁爱之处。列位看官,你们看出了这一点吗?

“必也射乎。”

如果说,一定要有所争的话,那一定为射箭。

君子之间的交往,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分名次、先后、高下。

比如,射箭这件事,就经常要互相比一比。

古时候,射为六种基本的技艺之一,人人都有上阵打仗的可能,这个技艺是自古战阵所必需的。

平时一定有射艺比赛,讲求射礼。

这里讲的,是争的事情,什么事值得去争?

记住了,不是争名争利争权争势,不是争这个。

是争射击这样的技艺。

有人说了,现在人也很少上阵,基本都不搞射击比赛,是不是什么也不争了?

我们应该领会孔老师讲话的精神,顺着他老人家的思路发挥一下。争什么呢?应该是争本事,你有没有真本事、有没有真水平、有没有真能力。

如果一定要争的话,君子应该去争这个。

4

那应该怎么争呢?

也就是说,我是个君子,我也有能力本事,我是不是到处显摆,到处找别人的不是,到处显示我的厉害?

君子之争的形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

如果说,讲君子无所争,能听得懂的是上根利智。

那么讲到“必也射乎”,能从这句明白道理的,就是中材之人。

大众中,肯定还有很多没有明白过来。

这个没明白的,是什么样的人,就不用多解释了吧!

虽如此,孔老师有教无类,不厌其烦地、进一步予以解释:

揖让而升,下而饮。

意思是说,争的时候,要象射箭一样,一开始互相行礼,互相谦让一番,虽然要争个名次,但一定要非常客气、守礼。

射箭结束后,也要揖让、饮酒。

这里面有个讲究,无论胜负都要饮酒,但是负者先饮,胜者陪之。

你看这个过程,虽然在争,有胜有负,但是非常客气、非常和谐,非常有风度、胸襟的。

说完这些后,孔老师怕大家还没懂,又把这个形式概括了一下:

其争也君子。

5

说到这里,其实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其一是,为什么要拿射箭来形容君子之所争?

我们争钱多钱少、争官大官小、争谁长得帅,难道就不行吗?

孔老师争的核心思想是基于君子求诸己而来的,是从自己这一面能做到、能努力、能实现的角度出发,而不是让人在争中尚虚荣、比外在,让人起贪欲。

你射箭不行,不中靶心,比别人差一些,你要干的事是反省自己,加强训练,提升射箭的本领,才是正道。

这才是君子之争的关键。

其他的不符合这个“君子求诸己”原则的事情,皆非君子所为。

其二是,这一篇文字,加上子曰一共21个字,就讲了两处君子。

那除了君子之外的人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他们能不能争,有没有争的情况呢?

他们应该怎么办呢?

孔老师一句也没有说。

前文说,这两三句话,分别针对上中下三类人进行了劝导。

要明白的是,这里是不包括小人的。

小人不劝的原因是,劝了也没有用,还会起冲突。不劝就是智慧。

小人怎么办?自己从这个劝君子话中去品味、领会。

能得到多少,就要看天分与缘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