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就是時刻與自己較勁的人

君子就是時刻與自己較勁的人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1

人活世上,免不了一個爭字。

男子爭權爭勢爭利爭名;女的除此之外,還要爭美麗爭年輕爭比別人過得好。

我們都累在其中、煩在其中。

為什麼我們都過得不快樂?都是因為一個爭字引起的。

因此,看得破,還要放得下,才是智慧之門。

不懂的人卻把它歸於消極厭世。

也有人說了,不爭,誰優誰劣怎麼體現;大家都爭著,不正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嗎?

說得似乎有理。

如果都不爭了,大家不是沒有了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了嗎?

爭似乎也有積極的一面。

但,爭名爭利爭權爭勢爭誰說了算,過程一定很煩惱,最後的結果一定不是那麼美好。搞不好是要打起來的。

因此,一定要看到,爭的消極一面是很大的。

那麼究竟應該不應該去爭呢?

2

孔老師說:君子無所爭。

這裡面的關鍵詞是“所”字。孔老師沒有說要爭,也沒有說不爭。

而是說“無所爭”,用大白話來說,沒有什麼東西值得君子去爭。

這是孔老師對爭的態度。

對君子而言,世間榮華富貴,得之一定有道。

這些,不是你去爭,就能爭得來的。

君子一定是樂天知命,安身立命,順天應命,無論是道之將行、將廢,無論是貧富窮通,都不是從爭中得來的,無論什麼境遇都得順勢而為、坦然面對。

這個話,如果你真的聽懂了,一點都不消極的。

認定有個天數,不是什麼事都不幹了。

而是,把該乾的事認真一絲不苟地幹好。

比如,孔老師認定的事是“志於仁”,“誨人不倦”等等,就專心致志地幹下去。

而且,這樣乾的時候,沒有任何的怨天尤人,沒有絲毫的負面情緒。

這個事幹好了,得不到官,得不到名,得不到利,心裡會不會煩惱呢?

不會的。這個得不到,就把它歸之於命。

君子就是這麼幹的。

因此,君子無所爭。

3

對上根利智而言,講到這裡就圓滿了。

這也是孔老師講話短的根本原因所在。都是聰明人,點到為止,一說就通,何必多費口舌?

可惜,世間中材之人多,愚人還不少,話只講到這個層次,他們是完全聽不懂的。

於是,孔老師又發揮了一下。

這是孔老師的慈悲仁愛之處。列位看官,你們看出了這一點嗎?

“必也射乎。”

如果說,一定要有所爭的話,那一定為射箭。

君子之間的交往,不是說什麼事都不分名次、先後、高下。

比如,射箭這件事,就經常要互相比一比。

古時候,射為六種基本的技藝之一,人人都有上陣打仗的可能,這個技藝是自古戰陣所必需的。

平時一定有射藝比賽,講求射禮。

這裡講的,是爭的事情,什麼事值得去爭?

記住了,不是爭名爭利爭權爭勢,不是爭這個。

是爭射擊這樣的技藝。

有人說了,現在人也很少上陣,基本都不搞射擊比賽,是不是什麼也不爭了?

我們應該領會孔老師講話的精神,順著他老人家的思路發揮一下。爭什麼呢?應該是爭本事,你有沒有真本事、有沒有真水平、有沒有真能力。

如果一定要爭的話,君子應該去爭這個。

4

那應該怎麼爭呢?

也就是說,我是個君子,我也有能力本事,我是不是到處顯擺,到處找別人的不是,到處顯示我的厲害?

君子之爭的形式到底是個什麼樣的?

如果說,講君子無所爭,能聽得懂的是上根利智。

那麼講到“必也射乎”,能從這句明白道理的,就是中材之人。

大眾中,肯定還有很多沒有明白過來。

這個沒明白的,是什麼樣的人,就不用多解釋了吧!

雖如此,孔老師有教無類,不厭其煩地、進一步予以解釋:

揖讓而升,下而飲。

意思是說,爭的時候,要象射箭一樣,一開始互相行禮,互相謙讓一番,雖然要爭個名次,但一定要非常客氣、守禮。

射箭結束後,也要揖讓、飲酒。

這裡面有個講究,無論勝負都要飲酒,但是負者先飲,勝者陪之。

你看這個過程,雖然在爭,有勝有負,但是非常客氣、非常和諧,非常有風度、胸襟的。

說完這些後,孔老師怕大家還沒懂,又把這個形式概括了一下:

其爭也君子。

5

說到這裡,其實還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

其一是,為什麼要拿射箭來形容君子之所爭?

我們爭錢多錢少、爭官大官小、爭誰長得帥,難道就不行嗎?

孔老師爭的核心思想是基於君子求諸己而來的,是從自己這一面能做到、能努力、能實現的角度出發,而不是讓人在爭中尚虛榮、比外在,讓人起貪慾。

你射箭不行,不中靶心,比別人差一些,你要乾的事是反省自己,加強訓練,提升射箭的本領,才是正道。

這才是君子之爭的關鍵。

其他的不符合這個“君子求諸己”原則的事情,皆非君子所為。

其二是,這一篇文字,加上子曰一共21個字,就講了兩處君子。

那除了君子之外的人是一個什麼情況呢?

他們能不能爭,有沒有爭的情況呢?

他們應該怎麼辦呢?

孔老師一句也沒有說。

前文說,這兩三句話,分別針對上中下三類人進行了勸導。

要明白的是,這裡是不包括小人的。

小人不勸的原因是,勸了也沒有用,還會起衝突。不勸就是智慧。

小人怎麼辦?自己從這個勸君子話中去品味、領會。

能得到多少,就要看天分與緣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