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讀詩:仲蔚欲知何處在,苦吟林下拂詩塵

序:古人曾雲,熟讀詩書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由此,我特選了些古代詩人的作品來讀一讀、寫一寫。

若有淺薄之處,望大家見諒,不過是鄙人的喃喃自語。


殘春獨來南亭因寄張祜

唐·杜牧

暖雲如粉草如茵,獨步長堤不見人。

一嶺桃花紅錦黦,半溪山水碧羅新。

高枝百舌猶欺鳥,帶葉梨花獨送春。

仲蔚欲知何處在,苦吟林下拂詩塵。

每日讀詩:仲蔚欲知何處在,苦吟林下拂詩塵

圖源網絡


註釋:1)張祜:家世顯赫,被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當時杜牧當度支使,待張祜十分優厚,杜牧有一首詩贈給張祜說:“何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2)百舌:鳥名。善鳴,其聲多變化。《淮南子·說山訓》:“人有多言者,猶百舌之聲。”

3)仲蔚:仲蔚園,張仲蔚者,平陵人也。與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隱身不仕。明天官博物,善屬文,好詩賦。常居窮素,所處蓬蒿沒人,閉門養性,不治榮名。時人莫識,惟劉龔知之。——《高士傳》卷中《張仲蔚》。詠雅逸或貧困。——唐李白《魯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張子還嵩陽》:“誰念張仲蔚,還依蒿與蓬。”

4)苦吟:反覆吟詠,苦心推敲。言做詩極為認真。

試譯:這美好的春日即將要過去,趁在晚春殘餘之際,獨步到南亭並寄詩書一首予張祜。自到南亭遠遠望去,這天空上的雲絮甚是輕柔,襯著暖日的烘托格外安逸、舒適。細細看來,那些飄浮著的雲團竟有些粉嫩、暖暖之意,然山野、草坡上也綠草茵茵,一派春光迷亂眼。再往前些走去,長長曲曲折折的長堤上幽靜無人,靜靜地倒映在水裡自賞身姿。再抬眼望去,對岸嶺上開滿了一樹樹的桃花,其顏色宛如那鮮豔的紅錦被水打溼後的樣子,而沿溪的山麓下,山與水相互倒映著碧羅般明亮、清新的綠意,在紅綠交映的山水間這春光無比美麗。用你的雙耳細聽,遠處高枝上有百舌鳥正在吟唱,其婉轉、空靈的聲音一出、眾鳥失色。百花似乎已凋謝盡,獨剩那清貧的梨花還牽強地掛在枝葉上,可怎經得起那晚風一吹,便隨著殘春去了。獨對這般景象,不由想起張祜兄、仲蔚,如今這般的人物誰知在何處呢?是不是依舊在林下苦吟著那幾首閒詩呢?

胡評:讀這首詩前,先了解一下張祜這一人物,他早年曾寓居姑蘇。長慶中,令狐楚表薦之,不報。闢諸侯府,為元稹排擠,遂至淮南寓居,愛丹陽曲阿地,隱居以終。在研究詩學方面,他鑽研深入用心良苦,搜求意象功力很深,受到同輩詩人推崇,詩賦風格罕有人比。然在當時未受到禮遇,隨即寂寞歸鄉、隱居淮南。由此,詩中出現的典故人物仲蔚,其平生遭遇似於仲蔚,詩人借仲蔚言張祜,並將兩者的性情“苦吟詩塵”相提,是對張祜的讚美、慰藉。整首詩讀來,前三聯均在寫殘春之景色,首聯、頷聯寫眼睛所看到之景,而頸聯則寫耳朵聽到的、心裡聯想到的,由淺入深、從表象到感性,將南亭殘春之景呈現出來。而尾聯“仲蔚欲知何處在,苦吟林下拂詩塵。”則說回正題“因寄張祜”,隨即借這林下南亭之殘春寄予張祜,以慰藉苦悶、抑鬱之感。

閒想:張祜有杜牧這般好友,其苦悶、清貧的人生也算有些慰藉。翻閱晚唐詩籍,不難發現這兩位詩人之間的互動酬答有很多,他們還曾一同合作寫過一首詩:《妓席與杜牧之同詠》,前兩句出自杜牧:“骰子逡巡裹手拈,無因得見玉纖纖。”而後兩句出自張祜:“但知報道金釵落,彷彿還應露指尖”。他們曾一起登山,寫下《和杜牧之齊山登高》,並時刻牽掛著對方,如杜牧登樓時,曾寫有《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張枯拜訪杜牧路上,有詩作《江上旅泊呈杜員外》;又如這首《殘春獨來南亭因寄張祜》,可見他們的交情不淺。在這漫長又短暫的歲月裡,能有這樣一個朋友,似乎這趟人生旅程不再孤單。

每日讀詩:仲蔚欲知何處在,苦吟林下拂詩塵

圖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