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在五四节送给青年的《后浪》,我不喜欢

跨年晚会后,B站再一次刷屏。截止到我写这篇文章的时间(5月4日北京时间23点),《后浪》光是在B站上的点赞量已经达到110万,显示正在观看的人数是15000。朋友圈、微博更是疯转,年龄跨度从70后到00后。

不到4分钟的视频,金句频出。“前浪”代表何冰慷慨激昂的演讲,恰到好处的音乐,又为宣传片增加了色彩。这也是B站作为小众网站首次登上央视舞台。


B站在五四节送给青年的《后浪》,我不喜欢

“有幸遇到这样的时代,这个时代更有幸遇到这样的你们;不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生活,你们在启发我们如何更好的生活。”这样具有燃性的文案,一下击中了无数青年人:我这么厉害?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而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这是在告诉上一代人,不要盲目批评年轻人,而应该看到他们的闪光点。

“他应当热爱的,就是他的生活,他们应当有幸的,是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他们,可以吞噬。”80后以来,特别是90后、00后,我们承担了太多的“荣誉称号”,“垮掉的一代”“非主流”……而这样的热血沸腾的文字对我们来讲,是多大的鼓励,好像从小被骂的小朋友,长大后突然得到了全世界的夸奖。

有意思的是,即使有了央视的认可,有了各个阶段观众的认可,短片也并不是百分百的好评。知乎上更是压倒性的站在了批判的一方。

“难道只有身穿燕尾服手捧高脚杯才能称作后浪吗?”

“中国发达了,进步了,物质丰富了。但这不是我的生活。我get不到”。

冷静下来,我们分析一下短片里的青年代表。在科技馆中体验最新产品,cosplay行走在繁茂的大都市,用着ipad和iPad pencil自由学习语言,自由欣赏电影,去遥远的地方旅行,从小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童年,有着选择的权利……oh我有点分析不下去了。

这真的是我们大多数青年人拥有的吗?

在我生活的周边,大多数年轻人都在被焦虑充斥。对感情的焦虑,对工作的焦虑,被同龄人甩到身后的焦虑,到底该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该选择听从父母还是坚持做自己。甚至网络上有个段子:向学生卖教育,向年轻人卖焦虑,向老年人卖健康,稳赚不赔,百试百中。

我们确实有了更多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看快手还是抖音,看电影还是看电视剧,打游戏还是看书,但更多对人生起关键作用的选择,很多时候真的是无能为力。想放弃稳定的工作,去大城市拼一拼,可看到居高不下的房价就望而却步了。或者真的去了大城市,前半生也一直在为房子忙碌,每天下班后都不想说话。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到底要不要996,精英代表薛兆丰指出,其实大部分人是无法选择的,你不996,自然有人996.


B站在五四节送给青年的《后浪》,我不喜欢

奇葩说薛兆丰

姣好的容貌,自在的生活,多彩的服装,美妙的生活,走向世界,粉丝众多。大部分青年农民、护士、医生、军人、清洁工、快递员、教师,这些日复一日工作在平凡岗位的镜头,我一个也没有看到。

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讲述的是阶级固化。从小有着兴趣,会看金融报纸,按照自己规划顺利走过来的是富人的孩子。穷人的孩子每天只想着怎样解决温饱,没有饥饿问题的好一点,他们可以玩泥巴。唯一逆袭到中产的农村小男孩智商还很高,试想一下这样的比例有多少。


B站在五四节送给青年的《后浪》,我不喜欢

纪录片:人生七年

不可否认,这个时代我们确实有更多的机会,我们可以创业,可以开店,可以直播带货,可以知识变现,你可以怪我们不努力,你也可以举出很多草根逆袭的例子。可是,草根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可以得到中产阶级出生就有的一切?我们奋斗一生的终点还远不及他们的起点,这种悲剧该怎样解决?

生活在山东,我亲自经历高考,我知道我们山东考生不间断的学习也可能只够二本分数线,却被你们吐槽死读书,而北京的考生从小就思维开阔,头脑灵活,就配去北大清华,出国留学。高考是唯一公平的事情,高考地域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它的公平。


B站在五四节送给青年的《后浪》,我不喜欢

百日誓师大会

从小到大,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要认识到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连五四青年节的宣传只选择了人民群众的少数派,我真的没有办法感同身受。

我不愤青,我知道要努力,我崇拜100年前的青年,五四精神要继续传承。只是君子和而不同,对于今年的青年节,我不喜欢这个礼物。


B站在五四节送给青年的《后浪》,我不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