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打天下:如何把一幫牛人管得服服帖帖?

秦人小馬哥


瀉藥~劉邦的管理模式有個大前提:亡秦,也就是創業目標

劉邦很幸運,創業開始就有三傑之一的蕭何跟隨,蕭何賞識劉邦到跟隨劉邦,是劉邦忠心耿耿的創業老臣。

張良,劉邦創業路上認識的三傑之一,跟劉邦意氣相投,是劉邦可遇而不可求的忠心創業老臣又一人。

韓信,楚之棄將,劉邦差點錯過的三傑之一,但之後劉邦知人善任,權利、名利盡情滿足,又用感情拉攏,給娶老婆。

從這三人可以看出劉邦有原始創業夥伴能盡心信任,遇到同德創業夥伴能牢牢抓住,碰到有所求的創業夥伴能盡情滿足,容天下難容,胸懷寬廣,這是他能管好三個創業重要夥伴的關鍵。

再加上不計前嫌重用陳平,可以說是劉邦正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又有清醒的自我認識,願意信任身邊的人,讓他們能在他的麾下盡情發揮這是他能善於用人創業成功的關鍵。

因此不是說僱傭比自己強的人成功,而是領導自身要有這個素質,反觀項羽這點相信大家更能看出來,這些人除了蕭何基本原先都是項羽的人,只不過項羽沒那個素質罷了。

大致如此,認識不周,歡迎交流指教,謝謝~


眾推風雲榜


發表一下個人看法,歡迎討論。關於您說的“奧格爾維”定律,我想引用中國戰國時期的古典著作《鶡冠子》中的博選篇裡的一段話來替換一下:

故北面而事之,則伯己者至,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默,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憑几據杖,指麾而使,則廝役者至,樂嗟苦咄,則徒隸之人至矣。故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亡主與徒處。

再說回劉邦,則不能僅用‘奧格爾維定律’來解釋,打天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實踐過程,裡面包含非常多的理論。單從用人角度來講,劉邦可以算是把能用的資源都用了,他不挑肥揀瘦。我們大概按照時間順序來看,他怎麼把各色人才收攏到自己身邊。

吸引卑鄙之徒做班底

劉邦斬白蛇而起,此時,劉邦身邊聚攏的都是‘白丁’,這群人要去咸陽修秦始皇陵,以當時情況看凶多吉少,他們沒有安全感,所以很多都逃跑了。劉邦見人跑了也沒有上報政府去抓捕,反而索性把大家都放了。還有三十來人跟著他,他們沒有特殊才能,他們的需求就是:劉哥,告訴我們,咱怎麼辦能保命。

劉邦沒起事的時候沒多少記載,但是斬白蛇前後的舉動可以看出來,對底層人來說,他敢站出來給大家擋事兒,在很多人眼裡就是英雄。所以,隱居在芒碭山時,劉邦的勢力發展到300多人。這股力量成為他最初的支撐。

即使到後來,楚漢相爭時期,劉邦陣營裡面‘鄉土氣’是最濃厚的,所以,陳平說劉邦手下多‘卑鄙之徒’。卑鄙在當時語境並不算是道德判斷,是指地位低、粗人。但是他們的革命意志最堅定,是劉邦最忠實的擁護者。另一方面,用一句鬼谷子不太好聽的話說,‘愚者不愛其死’,被其他人看不起的這些人,打起仗來不怕死,在戰爭年代則是非常珍貴的‘兵’。同時對普通百姓的廣泛同情,不管是秦人、楚人,‘兵’源可以持續不斷。

給能人舞臺

劉邦還有個特點,尊重能人。剛打下沛縣,如果劉邦是個猴急的人,早就自己宣佈做老大了,但是,他仍然讓大家推選,我認為從深層次看,這舉動不是做作,是對人性深刻認識。這一推讓,蕭何、曹參等人才能心悅誠服。尊重人才是第一步。

尊重能人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就是給能人舞臺。劉邦沒有任用自己的親信盧綰超過曹參、周勃,一切以能力來判斷。陳留城外,遇到70多的老者酈食其來投,不幾天就能聽從他的建議冒險領兵接應酈食其拿下陳留。接著就是封賞,直接封為‘廣野君’,與元老曹參等人平級,硬性指標在,誰也不能不服。這就是舞臺上的標準統一,以功勞論英雄。

不但不壓抑人才,他還時常刺激人主動挑擔子。彭城大敗後,劉邦急需要有人策反英布。於是激將身邊人:‘如彼等者,無足與計天下事 ’。結果隨何跳出來接下擔子,事情就那麼成了。

如此一來,不但自己團隊的尖子能突出,而且能吸引其他團隊的精英。比如韓信、陳平等人都是看到劉邦這邊的好環境才過來一試的。

對頂尖人才的耐心

劉邦收攏人才,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收服張良。張良與劉邦初次相遇,兩人都還是‘蟊賊‘級別的。張良計謀高深自然曲高和寡,只有劉邦一點就透。然而,張良為了實現復韓的理想沒有追隨劉邦。兩人再次相遇,劉邦已經擴張到3萬人馬,張良輔佐韓王成朝夕難保。劉邦竟然把出力打下的韓國故地送給韓王。所以,張良很感激劉邦的幫助,在西進滅秦的過程中成為‘最佳派遣工’,幫助劉邦先入關中,力保鴻門宴合議達成。項羽分封諸侯,劉邦受封漢中。張良回韓王成身邊,劉邦大方賞賜珍寶。

通過劉邦的一生,我們看出他對人才可以說是求才若渴,對百年不遇的奇才張良卻兩次放手,給地盤、給財寶,毫不吝惜。最後韓王成死於項羽之手,張良遠赴劉邦陣營。罵人習以為常的劉邦,總是恭恭敬敬的稱呼張良為‘子房‘,始終如一。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不過如此吧。

自己不停折騰與冷處理內部矛盾

任何團隊內部都有矛盾,如何化解,各有各招。比如,陳平剛入漢營,周勃灌嬰就出來傳小話。劉邦都是適當做了冷處理。但是,很多時候矛盾並不因此而消失。劉邦的做法很特別:

不停挑戰,尋找外部目標。比如,在漢中時,兵將逃亡,聽取韓信建議果斷挑戰關中三王,‘歸鄉‘情感從負擔變成攻擊敵人的動力。此後,挑戰項羽,開拓魏、趙、齊戰場,任務滿滿的,把內部矛盾轉移到外部壓力。現在公司經常‘調整組織結構‘,也有這樣的意味,充滿新鮮感,持續走向未知。

劉邦拼起命來也是挺恐怖的。當年劉項隔河對峙,項羽一箭射中劉邦胸膛。劉邦為了穩定軍心,當夜忍痛巡營,幾乎性命不保,多年後,新傷引發舊傷送了性命。可見,他除了善於用人之外,自己一直拼在第一線,也是親自舉旗的人


夜航船水手


帶著理論模型去看歷史,確實能夠得到更深刻的啟示。但是,有時候沒必要把問題複雜化,這樣容易把自己繞進去。劉邦是一家創業公司,所以可以從創業的角度來看。但是,劉邦以及劉邦集團畢竟不是想著如何盈利,而是想著如何造反。盈利是建設,造反就是破壞。這兩者是不同質的活動。所以,關於劉邦和劉邦手下的一幫牛人,就不能用管理科學來認識,也不能完全類比公司。

01.膽量是初始要素,想得太多反而是累贅

劉邦造反初期,至少有三個人要比他更強。

一個是主吏掾蕭何,掌沛縣群吏進退,是除了縣令最大的官。郡御史甚至要把蕭何調到上級衙門工作,但是蕭何不去。足以見得蕭何是沛縣精英級人物。

一個是獄掾曹參,可能是典獄長類的任務,論戰功得屬劉邦集團的功臣第一,論文治能把千里齊地治得井井有條。

還有一個就是把劉邦打得跪地叫爸爸的雍齒,雍齒造反,帶著劉邦家鄉的豐邑父老,硬是把劉邦打成了龜孫子。

此外,還有王陵,這個人是連雍齒都要服氣的,劉邦當時“兄事之”,就是得叫王陵一聲大哥。但是,王陵這個人太耿直,可能也是太軸,所以暫時不算。

但是,這些人在造反初期,為什麼都把領袖的位置讓給了劉邦?

因為造反有風險,當跟班有退路、當老大必須死。劉邦呢?這時候劉邦就有點兒二愣子的作風,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明日刀山火海。但褒義一點兒說,這就是膽量。劉邦不是這群人中最有能力的,但一定是這群人中最有膽量的。要有膽量,往往就不能想得太多,前怕狼後怕虎,你不可能義無反顧、一往無前。

劉邦有膽量,劉邦又想得簡單,於是就成了造反集團的領袖人物。

02.從來都是快魚吃慢魚,而不是大魚吃小魚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因為先下手為強,佔據了先發優勢之後,別人想追也追不上。劉邦集團,起初就是一夥農民起義軍,不好聽的說就是泥腿子造反。這夥人殺人搶劫,做純暴力輸出的事情,沒問題。但是,捭闔天下、借力打力,誰也幹不了。但是,有幾個人加入了進來,徹底彌補了劉邦集團的短板。一個是規劃戰略的張良、一個是捭闔諸侯的酈食其、一個是無戰不勝的韓信。

亂世激化階段,不是強者定章程,而是強者一直強而弱者必須死。所以,剛開始,我膽子大、我人多,就可以橫掃天下。但是,到了激烈較量的階段,就是正規軍作戰了。正規軍作戰,首先就得問:戰爭怎麼打。這個問題張良來解決。亂世征伐,就得拉一夥打一夥,也就是搞外交和關係攻略。這個問題酈食其來解決。最後就是正面的軍事較量,大家這時候誰也不慫,不僅刀劍鋒利而且戰士彪悍,再打仗就完全是硬碰硬地死磕了。這件事劉邦能幹,關鍵是韓信也能幹。

但是,張良、酈食其與韓信這幾個精英人物,怎麼不自己拉出一支隊伍,也當諸侯、也當大王啊?失了先機,他們在亂世初期沒有拉出隊伍,以後就是想拉也拉不出來了。尤其是到了白熱化的階段,總共就這麼幾個選擇,要麼劉邦、要麼項羽,要麼一眾沒落的六國後裔諸侯王。拉一支隊伍單幹,他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03.這幫牛人就真得服服帖帖嗎

這幫人從來都不會服服帖帖,劉邦管不住他們。張良厲害不?張良絕對非常厲害。但是,劉邦封張良什麼官了。為什麼不封張良為韓國丞相或韓國國王。劉邦不敢啊!這傢伙就踏踏實實留在自己身邊吧,但凡放出去,能幹出什麼大事來,劉邦真心想不到。

還有蕭何,一直就沒怎麼打仗,幹得最多的就是看家、搞後勤。但是,劉邦即便稱帝了,還一直防著他。劉邦最擔心的就是:自己在外面打仗,蕭何後邊就在家裡面佔地稱王了。

韓信就不用說了。這個人主要是沒有造反、當老大的膽量,原因就是大腦的邊緣系統太發達,不僅想得多而且重感情。所以,空有一身本領,韓信也沒趕出什麼大事來。

其他還用英布、彭越、韓王信,這些半合夥人的角色,一個接著一個都造反了。如果這些人不算,那代相陳豨怎麼也得算了吧。這個人在楚漢爭霸的時候,一直就不顯山不露水,結果為劉邦守趙地,守著守著就造反了。而最讓劉邦想不到的,就是燕王盧綰。這個人要戰功沒戰功、要文治沒文治,簡單說就是幹啥啥不成、吃啥啥沒夠,把他閹了,就是劉邦身邊的首席大太監。就是這麼個主兒,居然還在燕地造反了。

你就看這幫牛人,劉邦管住誰了?不是他們不想造反,而是在木已成舟、形勢已成,所以不能造反。但是,稍微得著機會,劉邦想管他們?開什麼玩笑,劉邦不僅管不住他們,他們還要用刀劍問候一下劉邦。

04.劉邦有什麼高明的地方嗎

劉邦當然有高明的地方,就是這個人從不任性。有些人懂得很多道理,但是仍舊過不好這一生。原因就是這些人從來不按懂得的道理辦事。

劉邦加入楚國集團,被稱之為長者,除了劉邦歲數大,還有就是劉邦的人設並不差,跟誰都能把關係處理好。這一點,項羽做不到。

劉邦與項羽爭天下,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真敢給錢,你打下來一縣、你就是縣令;你打下來一郡,你就是郡守;你打下來一國,你就是諸侯王。韓信、張耳拿下了趙國,張耳就是趙王;韓信又拿下了齊國,韓信就是齊王。這一點,項羽仍舊做不到。

跟著大哥有肉吃,劉邦都做到這種程度了,那些牛人們,憑啥不跟著劉邦幹。換個老大,可能對他們這麼好嗎?

然後就是大漢立國之後,劉邦首封雍齒,把自己的仇人雍齒封為什邡侯、2500戶。大丈夫都是要快意恩仇的,但劉邦呢?劉邦真正做到了以德報仇。你別管真假,但劉邦就是這麼做了。首封雍齒之後,劉邦才算穩住了手下的這幫牛人。

劉邦也想任性,他最想任性的一件事就是換個皇后、換個太子,廢呂后之子劉盈、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這就等於把呂后也給廢了。這件事,劉邦雖然貴為九五之尊,但就是幹不了。既然這件事是錯的,那就不能幹,儘管不想幹。這得是多大的自控力啊。

劉邦能夠壓住身邊的牛人,不是靠得什麼管理科學,管理科學在劉邦時代也沒啥用。他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做了正確的事,而且一定把正確的事做到底。

造反之初,最需要的是膽量,陳勝吳廣就是如此,於是劉邦膽氣無二,敢當義軍的領袖。

亂世之中,最需要的是團結,怎麼團結?利益均沾自然能夠團結,於是劉邦寬大長者,能分就分、能封就封,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牛人跟著幹。

天下大定,最需要的是分肥,龐大帝國有數不盡的財富和權力,搞好政治分肥,劉邦就能當皇帝,於是劉邦把大漢三分之二的土地都給分了出去。

但是,即便如此,劉邦仍舊管不住手下這夥牛人,最後還再來一次統一戰爭,也就是平異姓諸侯之戰。這場大戰一直打到劉邦死,都沒有打完。但是,劉邦一直在做正確的事,皇室穩定、不換太子,朝堂穩定、不殺蕭何,關中穩定、繼續以關中制天下。所以,不任性的劉邦一直不犯大的錯誤,這才能夠立足亂世、稱霸亂世,最後坐穩皇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