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為什麼一些地方有稱小孩的民間習俗?

口述河南


立夏秤稱人

《丹溪心法·中暑》曰:“疰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倦者是。”疰夏,屬於季節性疾病,一般會在春末夏初發生,主要是由於身體陰虛、元氣不足引起的頭疼腳軟、厭食體乏等症狀。

而小孩子們由於身體抵抗力較弱,比較容易出現疰夏的症候。另外,有的地方有用五色絲線搓繩為孩子系手繩的習俗,稱為“立夏繩”,希望借用齊全而且均衡的五德五行色象,以外影響體內,使孩子在夏日裡不會發生疰夏的病症。

這屬於內求法演變為外求法應用的一種方式。(編者注:五德即仁義禮智信,對應的五行為木金火水土,五色對應為綠白紅黑黃。因五德五行,又對應肝肺心腎脾五臓,隨著時代的變遷,內文明的內求法演變為外求法後,此習俗演變生成,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特徵。)

民間在立夏日這一天,還有吃過午飯後“秤人”的習俗,稱之為“秤稱人”。

範寅《越諺·風俗部》“秤人”條記載:“立夏日秤之,可免疰夏。”清代顧祿《清嘉錄》雲:“俗以入夏眠食不服,曰注夏。”民國《蕭山縣誌稿》記載:“立夏市青梅、櫻桃,分餉家眾,又摘蠶豆嘗新。以秤權人輕重,謂可免疰夏之患。食煨筍,謂可健腳骨。”《寧國縣誌》記載:“立夏,以秤稱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


主要參考資料:《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夏》,熊春錦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

為了保證閱讀舒適度,限制篇幅,更多立夏節氣內容,請關注本號其他立夏頭條文章

如有轉載,請保持圖片與文字內容 原樣,勿擅自編輯,並須註明書名、作者與出版社。

部分圖片或圖片素材以及背景音樂來源網絡,僅用於公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圖片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國學臺


立夏是一幕燕瘦環肥的諧謔劇

“立夏稱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立夏日,最有趣的習俗,莫過於流行於南方的“立夏秤人”。據說,在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畏炎炎夏日,不會消瘦。清人顧祿所撰筆記小說《清嘉錄》記載,立夏日,“家戶以大秤權人輕重,至立秋日又稱之,以驗夏中之肥瘠”。

據近年出版的《中國民俗通志》考證,“立夏秤人”起源於三國時代,相傳因劉備征戰,遂遣子龍送阿斗於東吳,交與孫夫人撫養。阿斗到東吳時正值立夏,孫夫人當子龍之面為阿斗稱重,翌年立夏再稱,並寄書劉備,以表心跡善待阿斗。

後來,“稱阿斗”被民間仿效,遂形成“立夏秤人”風俗。戶外秤人懸秤於樹,為老人稱重還要口唸吉利話:“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為小孩稱重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三公九卿也好攀”。戶內秤人則懸秤於屋樑,由婦女們互相稱量,趣評肥瘦,好似閨中游戲。清人蔡雲《吳覦》詩曰:“風開繡閣揚羅衣,認是鞦韆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秤,評量燕瘦與環肥。”


神經坦克天為誰春


立夏時稱小孩的習俗最初來源於吳國孫夫人和小阿斗。相傳,三國時劉後主阿斗是趙子龍在長坂從曹軍百萬軍中救出來的,因阿斗母親已投井自殺,劉備把阿斗帶在身邊。後來周瑜誤施美人計,劉備遂娶吳王孫權的妹妹為繼室。劉備要出征領戰,帶著阿斗很不方便,就把阿斗交給孫夫人撫養,既平安又放心。到吳國時正好是立夏節。孫夫人一見白白胖胖的小阿斗,非常歡喜。但孫夫人也有顧慮,畢竟是晚娘,萬一有個差錯,不僅夫君面上不好交待,在朝廷內外也會留下話柄。美麗聰明的孫夫人想了一個辦法:今天正是立夏,用秤把小阿斗在子龍面前稱一稱,到翌年立夏節再稱,就知道孩子養得好不好了。打定主意後,便立即將小阿斗過秤。趙子龍覺得新鮮,也順口講了一句吉利話:“娘娘,孩子鉤住了,準平安,養得好。”從此,每年立夏節,孫夫人把小阿斗稱一稱,向劉備報平安,又仿製大量的燒餅分給宮女,因而在江南一帶就形成了立夏節稱小孩和吃塌餅的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