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一家,廣示無外”:淺析明代的海船

舉世聞名的鄭和船隊下西洋,是15世紀初葉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空前壯舉。它規模之大,航程之遠,所到國家之多,是當時任何國家無可比擬的。這充分反映我國古代造船技術和造船規模,到了明朝又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

“四海一家,廣示無外”:淺析明代的海船

鄭和率領的船隊,以其中的一次遠航為例,僅大船就有62艘,船上各種人員27800餘人,劈波斬浪,遠涉重洋。28年間,先後7次下西洋,最遠曾到達非洲東岸和紅海口,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這樣龐大的船隊遠航,除了有精湛的航海技術之外,沒有高度發達的造船技術,是不可能實現的。

一、“四海一家,廣示無外”奠定了大明王朝海船發展的基礎

明王朝建立後,經過30多年時間,到了永樂年間,國力趨於強盛。由於農業、手工業的恢復和發展,商業也出現了繁榮景象。明成祖朱棣為了鞏固自己在國內的統治地位,發展海外貿易,採取了“四海一家,廣示無外”的對外政策,派遣三寶太監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滿載著絲綢、瓷器和金銀等物資七下西洋。

“四海一家,廣示無外”:淺析明代的海船

鄭和下西洋所用的船,名為“大宗寶船”。據說,宗是西洋諸國對鄭和率領的船大、規模大、載寶多的船隊的讚譽。大宗寶船確實很大,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造大船修(長)四十四丈,廣(寬)十八丈者六十二”;明代顧起元的《客座贅語》、費信的《星槎勝覽》中都提到較小的船也有37丈長,15丈寬。說明明代船之大,超過以前任何朝代,這是完全可以置信的。經過秦漢、唐宋兩個造船發展的高峰,到了明朝,船型設計、模型製造、船塢設備、滑道下水等技術,都有相當的水平。而且造船趨於定型化,用料也十分嚴格。明代的《龍江船廠志》中就記載了“起船,出船,車水,作壩”等一套較為完整的方法。明朝建立不久,就為造海船積極準備材料。據傅維麟《明書》中說:

“為海運及防倭造大艦……命於南京朝陽門外種桐、棕、漆樹五十萬株資工用。”

“四海一家,廣示無外”:淺析明代的海船

朱棣即位後,為了組織船隊遠航貿易,在鄭和出航前兩年就著手營造大船。大宗寶船由軍衛司督造,南京龍江船廠提舉司負責。據《龍江船廠志》記載,造船工匠“皆洪武、永樂年間,取江西、福建、湖廣、浙江、南直隸邊江府縣,熟於造船者”。這些匠戶按照明朝城市居民的坊、廂組織編制起來,分為四廂,一廂工匠分工製造船木梭櫓;二廂工匠製造船木鐵纜;三廂工匠是修補舊船;四廂工匠製造棕篷等物。可見,明代為使鄭和船隊下西洋在物質和技術力量上都作了充分準備。

二、鄭和下西洋大宗寶船的歷史資料與實物

根據《明史》記載,大宗寶船主要在江蘇南京的龍江船廠和太倉瀏河等地建造的,它可能是一種大型沙船船型。大宗寶船的建造,採取了兩種方法:一是改舊翻新,據《明會典》中記載,“改造海運船二百四十九隻,備使西洋諸國”;二是營造新船。無論是修舊船還是造新船,均反映了明代精湛的造船技術。

“四海一家,廣示無外”:淺析明代的海船

有關大腙寶船的歷史記載,本來有不少,由於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資料被當時朝廷的兵部郎中劉大夏銷燬,給我們復原大腙寶船和詳細考查當時的造船技術造成了很大的困難。但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是抹殺不了的。解放以後,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廣大工農兵群眾的配合下。發掘了不少有關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資料和實物。

1957年5月,在南京下關三漢河附近中保村(寶船廠故址),發掘了一個巨型舵杆(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還有一段絞關木(現藏於南京博物院)。舵杆有三、四層樓高,用鐵力木製成,全長11.07米,舵杆橫截面略近正方形,上端380×390毫米見方,下端680×730毫米見方,上有孔可裝轉舵的柄,下有槽榫安裝舵葉和拖泥木,估計舵葉高度為6.35米。

“四海一家,廣示無外”:淺析明代的海船

根據這根舵杆結構形狀,分析是一種大型海船上的升降舵,用絞關(絞車)升降。絞關木殘長2.21米,620毫米見方,上面還保留著四個安裝車關棒的孔。絞關木也叫“盤車”,車身裝有車關棒,轉動車關棒即可升降船舵。絞關木還可用於起錨和掛帆等。大舵杆和絞關木的發現,對於我們研究大腙寶船的大小,是一個很珍貴的實物資料。舵如此大而堅固,那大腙寶船之大,建造技術之優,就可想而知了。

三、鄭和遠航的條件

大宗寶船的帆和錨更是巨大。鄭和的隨從鞏珍在他著的《西洋番國志》裡說:“其所乘之寶舟,體勢魏然,巨無匹敵;蓬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翻譯費信說寶船“張二十帆”。羅懋登在《西洋記》中載:“寶船九個桅”。大宗寶船桅大而多,風鼓征帆,乘風破浪,縱有萬里航程,往返亦不覺路遙。

“四海一家,廣示無外”:淺析明代的海船

大海是無情的,它無風也要掀起三尺浪,有風更是浪滔,不管你是哪種船,都要接受它的嚴峻考驗。船的結構好壞和性能優劣,浪頭之中見分曉。據長樂天妃宮的石碑“天妃之神靈應記”上記載:

“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歷番國……大小凡三十餘國,涉滄溟十萬餘里,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波狂瀾……。”

馬歡紀行詩中也說:“鯨舟吼浪泛滄溟,遠涉洪濤渺無極,洪濤浩浩湧瓊波,群山隱隱浮青螺。”這些都是對鄭和航海的確切記載。船在這樣洪濤浩浩的大海洋中航行,如果船身不堅固,或性能差,或船工駕船技術不強就要被浪推得粉身碎骨或傾覆於海中。鄭和船隊能遠涉重洋,經受了驚濤駭浪的多次考驗,顯示了大宗寶船結構堅固,性能優良,設備完善,和船工們高超的駕船技術。

“四海一家,廣示無外”:淺析明代的海船

四、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建造質地如此堅固的巨型船隻,從用材到施工,都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別的不說,就說它高聳的桅和底龍骨,以及兩舷的大㯿吧,如按照一般的用材要求60多艘大宗寶船需數百棵參天大樹。我國勞動人民一向就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優良傳統,不但大材大用,而且小材亦能派大用場。用小材相拼成大材、短材相接成長材,如桅杆,“長不足則接其表,逐寸包圍。”、“如無大木,以二株用鐵箍為一株。”、“桅木以五小木攢之,束以鐵環”

“四海一家,廣示無外”:淺析明代的海船

就這樣,樹起了沖天大桅。用數根木材相拼連接成船舷兩旁的大㯿和底龍骨。這種拼接當然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根據船體各部位的受力情況,科學地穿插相接,交錯相拼。雖是幾根木料拼接起來,其牢固程度卻如一棵大木一樣,這樣既節省了材料,又保證了質量,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造船技術中的一大創造。

五、明代海船的性能

造船規模的大小和船舶性能的優劣,足以反映一個國家生產發展和造船技術的水平。說起歐洲的遠洋航行,到了15、16世紀才出現,與我國鄭和船隊的航海相比也要晚一百年左右,且他們的船隊規模和船隻大小,以及性能等,都遠不及鄭和下西洋的大宗寶船。

“四海一家,廣示無外”:淺析明代的海船

例如大名鼎鼎的航海家哥倫布。1492年8月,他帶領88人,乘坐3條帆船,最大的1條叫“聖瑪利亞”號,滿載排水量也只不過250噸。他們從西班牙出發,只航行了1個月,一條船就被煙波浩渺的大海吞噬了,另外兩條船也是千瘡百孔,嚴重漏水,經過艱難的航行,總算到達了美洲。

1497年,葡萄牙掠奪殖民地的海軍大將達·伽馬遠航印度時,也只有4條船。據說,這四條船還是特別為這次遠航而製造的,當時可算是歐洲很好的船隊。其中一條最大的旗艦長25米,載重300噸,可是一遇大風浪,船員便唧筒在手,“聖母瑪麗亞”念個不停,祈求上帝保祐。到了1519年,麥哲倫帶領5艘兵船,從西班牙出發,到達菲律賓群島,當他們1522年返回時,五艘船隻剩下一艘,265人也只剩下寥寥的十七、八人,除了駕駛技術上的問題外,大都是由於船隻經不起風浪而損船折人的。

“四海一家,廣示無外”:淺析明代的海船

六、結語:

大家知道,造大船要比造小船困難得多。船造得越大,工藝越複雜,技術要求越高,船上的各種設備也複雜得多。而造航海的大船則更是難上加難,在狂風怒濤中,要保證大型木帆船的強度,就是在今天的技術條件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明朝能造出如此龐大的大宗寶船,跨洋過海,足見我國造船技術到了明朝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可以這樣說:威武雄壯的大宗寶船行駛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是我國古代造船和航海技術的一次舉世矚目的大檢閱,它以光輝的篇章載入史冊。

主要參考資料: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

清·張廷玉:《明史・兵志》

明·陳侃:《使琉球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