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建筑,现在已经少之又少了,走在大街小巷,能够遇到一座上个世纪的老建筑也算是一种特别的缘分。有幸见到过以前老建筑的人们,心里都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时代冲击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颇具特色,就拿咱们今天要讲的明港镇老搬运站来说说那个年代的建筑特色。
其实上个世纪的老建筑最明显的特色主要就是以下三点:
1:大红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老建筑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门顶中央有一个大大的、鲜红的五角星。五角星是咱们中国的标志,国旗上、党旗上、军旗上都有五角星的标志;所以五角星对于咱们中国非常重要。再加上当时属于集体经济时代,只要是公共性建筑,比如:会场、政府、影院、剧院、车站、国有企业(公司)等建筑,必有五角星的标志。比如前段时间我发的老汽车站和影剧院,在大门顶上都有一个大大的五角星。五角星也是一个时代建筑上特有的标志,那个年代没有私有意识,一切以集体利益出发,人们团结奋进,咱们中国有现在的成就,与那个时代所付出的努力密不可分。
上图就是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明港镇老搬运站家属院,大大的五角星虽然褪去了颜色,但那片鲜红将永远伫立在人们的心中。五角星上的鲜红,是革命前辈的鲜血浇筑,纵然时隔半个世纪,建筑褪去了原有的色彩,但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将永远刻印在我们心中。
2:宣传标语
上个世纪的建筑第二大特点就是醒目的宣传标语。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可能是最清楚的,那些标语也都是打在非常醒目的位置,一些口号现在看来还非常的提气,比如我们这里一个老建筑上,现存的那个年代的标语口号:工业学大庆。
这个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因为当时大庆油田非常出名,也是咱们中国的重点单位,工业方面在当时的中国属于拔尖的。那个年代最醒目的也莫过于这样的宣传标语了。
上图也是我们这里的一个老建筑,与老搬运站的时代差不多,经过风雨的冲刷,工业学大庆的宣传标语已经模糊不清了。青砖红瓦也在风雨的侵蚀下变得破败不堪,如果不是墙上的宣传标语,谁会知道这在以前是一个人流涌动的办公场地呢?
3:古今结合
对,就是古今结合,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筑还保留着一丝古风雅韵的气息,青砖小瓦、木梁拱门,这些都是咱们中古传统的建筑风格。从现存的老建筑可以看出,时代气息浓郁,既有一丝古风又有一丝现代气息,那个年代也是一个过渡期,是旧时代与新世纪的过渡期,所以,自然而然的可以从那些建筑上找寻出一丝古风韵味。
虽然这栋搬运站的老建筑已经破败不堪,但从上面不难看出时代的韵味,青砖小瓦,木梁飞檐,标准的古风建筑,但这栋建筑确是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已经近半个世纪,如此江南气息浓郁的建筑,现在已经很难看见了。这也是那个时代标准的建筑模式,现代钢筋混凝土与青砖小瓦相结合,古风雅韵的时代感,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
在上个世纪,运输产业基本都是属于国有企业。那个年代全国往来运输基本上都是靠火车运输,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中国汽车还是很稀有的,像煤矿、铁矿、原石类的基本都是火车运输,到达目的地之后再由汽车转运。由于那个时代重工业缺乏,不像现在有吊车、行车、铲车、叉车等,所以应运而生了一个行业,那就是【搬运站】。当然,搬运站也没有多少的卸运工具,基本上都是肩扛车拉,靠人力装卸车,装运公司的工人又叫搬运工,那个时代的搬运工非常辛苦,完完全全就是出苦力的,身强体壮的才能当搬运工人。
其实搬运工人的工具无非就是几种:撬杠、架子车、驴马。可能现在一些年轻人不太熟悉这些东西,所以就由我带着大家回忆一下那个年代的常用工具,回忆一下历史记忆。
1:撬棍
撬棍就是一根长约一米七八的钢棍子,横截面为六边形,一头砸扁略带角度,可以起到支点的作用。以前的老搬运工人最主要的工具就是撬棍,因为机械工具的缺乏,只能使用一些简单的辅助工具。咱们就拿大圆木来打个比方,圆木由于表面光滑,浑身滚圆,不好抓拿,搬运工人使用撬棍就可以很轻松的把圆木从车上撬下来
2:架子车
两轮架子车相信农村长大的人都不陌生,这样简单的拉运工具也是在近几年才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线。记得五年前家里偶尔还能用得上,在近两年已经彻底淘汰了。虽然现在架子车现在已经用不着了,但在上个世纪搬运工手里确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那个时候汽运不发达,有很多的货物卸下来之后需要用架子车转运出去,架子车也叫人力车,卸车工人和转运工人相互配合,卸货装车转运,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架子车装载货物之后,单单的靠人力来拉运那是非常吃力的,这个时候就需要骡马等牲畜的配合了。
3:骡马
骡马在古代的时候是重要的军事工具和生产工具,随着热武器的发展与应用,骡马慢慢的退出了军事工具的使用范围。在上个世纪退出军事范围的骡马已经沦为了拉货的主力。骡马是以前搬运工人们的好伙伴,架子车装货之后有的重达好几吨,单靠人力那是非常劳累的,于是人们就把骡马套在架子车前面,牵引着架子车,而掌车的坐在架子车车把上。
记得小的时候见到过拉货的马车,那可真是技术活,马儿在马路上飞快的奔跑着,坐在架子车上的人右手拿长鞭左手握缰绳,驾驭着奔跑中的骏马,感觉非常潇洒。小时候非常羡慕那些驾车人,但却不知道他们“潇洒”的背后承担的确是家庭的重任。
位于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的老搬运公司现在已经大门紧锁,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与忙碌,今天下午我去看了看以前的老【明港装卸运输公司】,也就是我们老明港人口中的“老搬运站”
当初运输业不发达的时候,明港“搬运站”的生意非常火爆,我们村离搬运站七八里地,但也有几个身强体壮的人去搬运站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异常辛苦。
从图中大家也看见了,明港“老搬运站”现在已经大门紧锁,成了私人住宅区,门内一条大黑狗卧在那里。曾经忙碌的场景早已消失不见,随着运输业越来越发达,曾经非常红火的搬运工人也早就消失在了历史潮流之中,只有门上的“八个大字”见证着曾经存在过的历史。
有搬运站就有搬运站家属院,这在当时属于标配,专供当时搬运站的正式工人和家属居住。
图中就是明港镇的老建筑,【搬运站家属院】大门,这个大门很有时代感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左右,门顶一个大大的红五星标志着落成的年代。两边层叠波浪形的设计曲线左右对称,咱们中国古代建筑讲究的就是对称,这座大门也把对称的设计理念诠释的淋漓尽致。这也是我们明港镇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带红五星的老建筑了,门前停放的车辆和门口走出来的年轻人,在大门的对应下显得格格不入;老旧建筑和新兴事物的强烈冲击之下,让人心生一丝酸楚之意。当初忙碌在搬运站门前的老一代搬运工人,现在有很多已经离去,依旧健在的人也早已经成了耄耋老叟了。
这些明港镇的老旧建筑,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见证了一代人,更见证了新中国的不容易。从当初肩扛车拉的时代,跨越半个世纪来到现在机械化、现代化的新时代,一代人的逝去就有一代人的崛起。 这些现存的老建筑也成了现在年轻人找寻上个时代记忆的地方。
也许在多年之后,一个年轻人带着一个小孩,来到这些老建筑面前,指着这些老建筑对他的孩子说:“当初我爷爷就在这里工作”。
当然这只是最美好的意愿,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城镇重新规划,这些老旧建筑也许终有一天会彻底消失,就像明港镇的老电影院、老剧院、老火车站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成为一个时代的标记。也许我们这代八零后、九零后,就是见证这代历史的最后一波人。
现在的明港镇,除了一些老一代的人和一些八零后、九零后的人们还会以老产业名称称呼地名之外,新生一代早就不知道麦芽厂、麻纺厂、小火车站、老电影院、老剧院、牛行所在了。这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历史的必然,我们这代大多数人的记忆也是从老一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但这个传承终将止于我们这代人。就像外地人来明港一样,带着他去老电影院吃饭他们就会问:“你一直说老电影院老电影院的,我怎么没见到在哪呢?”确实是,拆了之后,我们这代人的念想也随着老建筑的轰然倒塌而随之变的空空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