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若东线进攻苏联,需要经过西伯利亚雪地吗?

问题青年


二战时期,如果日本采用北进的战略,西伯利亚雪地是必经之路,尽管西伯利亚虽然冰天雪地,但作为侵略成性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来说,阻挡不了百万关东军进攻西伯利亚的步伐。

只是最后没有采用北进战略,也许现在看来,正是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和广阔的面积,成为打消日本当时想对苏联动手的念头。但最根本的是日军的物资储备和后勤支援短板决定了日军不可能也没有能力越过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以西地区。

就算日军越过西伯利亚向苏联发动进攻,

远东苏军还有将近30万众,完全有能力守住伊尔库茨克。只要苏军守在贝加尔湖沿岸和伊尔库茨克,就可以保住西伯利亚铁路和外蒙古。





文旅揽胜


从地图来看,二战时在东线的日本要想进攻苏联,从中国东北地区直接进攻苏联远东地区,这是最近的路线。

如果要进攻苏联人口和工业核心的乌拉尔山以西地区,那又能分出两条路:一条从中国东北/外蒙古向北进军,穿过西伯利亚荒原;另一条就是从中国西北穿越今天的中亚五国,直插苏联腹地。如图所示:

显而易见的是,路线1需要在苏联境内推进很远才能触及工业核心区,这距离比长征还远;而路线2则可以一举击溃苏联在高加索山脉和中亚五国的石油工业基地,苏联没有燃料供给,各类车辆无法维持运转,也许短时间内就将全线崩溃。

那么我们就着这两条路线仔细分析一下。

路线1

日本在入侵中国之前,为了抢占战略资源,早就已经制定好了自己的战略方向“北进计划”和“南下计划”。向北,就是以中国东北为基地,侵略外蒙古,进而入侵苏联本土。向南,则是入侵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进而入侵美国。

因为“南下计划”实施成本相对较高,日本人在战争初期更倾向于“北进计划”。

1939年二战爆发时,日本已经依靠扶持伪满政府掌控了中国东北,东北成了关东军的前线大本营。

而苏联早在观察1931年以来的中日战争局势后,就判断出如果日本击败中国,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将会向苏联开刀。于是提前调派两大方面军前往西伯利亚中苏边境屯兵待命。(此时的中苏边境从实际上来讲包括黑龙江接壤带、新疆接壤带和中蒙接壤带,毕竟那个时候外蒙古已经宣布独立,又是苏联小弟,两国又签订了互助条约,苏军可以进驻外蒙协防)

也就是在1939年,这一年的5月份发生了一件影响日本战略走向的大事——诺门坎战役

  • 诺门坎战役——一场点燃太平洋战火的“蝴蝶效应”

这场战役持续了135天,作战双方表面上是伪满军和外蒙军,实际上是二者背后的日本关东军和苏联红军之间的摸底之战。

▲“诺门坎战役”中,苏联红军与外蒙军队分发军用物资

日军为了执行“北进计划”,探清苏军的战斗实力,自1935年起,日本人就以(伪)满蒙边界遗留问题为由多次挑起冲突。此后冲突不断升级,日军曾大规模入侵外蒙古,但都被苏军击退。1938年7月,双方暂时议和,签订停战协议。

▲“诺门坎战役”,苏军坦克掩护士兵进攻

1939年5月,双方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史称“诺门坎战役”。此役中,在苏德战场大放异彩的朱可夫元帅在前线参与了战斗指挥。原本是一场试探实力的冲突,却在双方互有胜负之中逐渐升级为一场大规模战斗。

双方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死亡6万余人。

战斗进行到8月底,日满(伪)联军主力在苏蒙联军的炮火下尽数消灭。日军部大本营本想调派更多关东军北上参战,但此时欧洲局势急转直下,苏联和日本都希望停战。

最终,诺门坎战役以日本关东军主动议和而告终。基于战场形势,1941年4月13日,双方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

▲《苏日中立条约》签订战场,斯大林当时也在场

正是因为这一条约,让苏联可以从远东抽调更多部队支援苏德战场。

也正是因为这一条约,使得日本的“北进计划”破产,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更远的东南亚和广袤的太平洋。

但是,如果苏日两国没有签订中立条约,或者已签订条约但日本毁约全力向北推进,也许苏联在两面夹击之下将很快战败。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分析路线1。

按照历史的推演,德军入侵苏联后,最初非常顺利,到了10月底就陷入了彻骨的苏联冬季和汪洋大海般的人民战争之中。德军被苏联主力拖在西线无法前进,苏联在远东的西伯利亚方面军又已经调回西线,此时正是远东地区防御最薄弱的时候。

日军如按路线1北上,以关东军当时的战斗力,推进速度将非常快。然而,要想彻底击败与德国开战后的苏联,就要从东线推进到乌拉尔山脉以西。也就是说,如果走路线1,那么西伯利亚大雪地就是必经之路。

远东与乌拉尔山脉之间隔着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大雪地。

▲航拍西伯利亚,入眼皆是一望无际的雪地和山脉

了解这段历史的大家都知道,战后苏联人是如何对待在中国东北抓回去的日军战俘的。据说带回西伯利亚60万人,最后只有不到40万人活着回到了日本。可见西伯利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是多么恶劣(当然,苏联人对待战俘的方式也是高死亡率的原因之一)。由此也可以想象,如果从路线1进攻苏联西部地区,日本人的非战斗性减员数量肯定也低不了。

分析完了路线1,咱们再来看看路线2。

路线2

诚然,走新疆边境出中亚五国直插苏联核心地带,这是一条相对最近的路线,也是一条“一石二鸟”的路线,既可以打击苏联的石油重工业,也可以避开西伯利亚大雪地,避免非战斗性减员。

然而,八年抗战,日本人却连黄河都过不来,更别提占领新疆了。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一直到1945年8月投降,日军占领的始终都是在中国东部地区,西北内陆未曾受到日本人战火的侵袭。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当时我党控制的陕甘宁边区的留守兵团,以及兵团司令员肖劲光同志。

▲萧劲光大将

1938年,日军侵占山西,眼看着鬼子就要把魔爪伸向黄河西岸的陕甘宁边区,萧劲光同志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精神,结合边区防务情况和地形地势情况,将河防分成三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布防。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示意图

此后日本人大军屡次进犯,肖劲光率领的八路军河防部队借助黄河天险和敌后游击队、友军的密切配合,多次挫败了日本人跨过黄河向西侵略的野心。

在多次与日军的交锋中,河防各部队总结出了两条切实可行的经验。

一是半渡而击。即在敌人没有到达火力范围前,善于隐蔽,避开敌人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待敌人进入火力网后,最大限度地发挥火力,或消灭敌人于集中登船时,或消灭敌人于航渡中。

二是主动出击,或者叫以攻为守。俗话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要选准时机,在对面有我主力部队配合或形势允许的情况下,先于敌人潜渡过河去,主动袭击敌人,在正面防御部队的配合下,打退敌人的进攻。

▲陕甘宁边区参与河防的我军战士们

就这样,抗战八年期间,边区河防固若金汤,日本人始终未能踏上黄河西岸一步。

由此,日军无法向西侵略中国内陆,自然也就无法执行路线2。

总结一下

基于对两条路线的假设和分析,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如果日本人选择路线1,是必然会经过西伯利亚大雪地的。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当年日本若将苏联列为入侵目标,也一定是有过类似的路线计划,只是这些计划后来被诺门坎战役和我军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当然了,如果日本人当年真的横下心撕毁《苏日中立条约》而全力入侵苏联,现在的世界会是什么样,你真的敢想吗?


感谢阅读我的答案。我是小段,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关注!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历史迷小段


是的。

日本如果想配合德国进攻苏联,西伯利亚雪地是它必须要行走的途径。现在看来,正是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和广阔的面积,成为打消日本当时想对苏联动手的一个主要因素。

日本没有力量保障日军到苏联的纵深去作战,它试探了几次,比如1939发生的诺门坎战役,其实都是做给希特勒看的,它并不想真正发动进攻,因为战线太长,又太冷,是很难行军打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