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行於大俠:騰訊的“涼涼時刻”

最近騰訊股價的連連下挫,引起各界廣泛的關注,各類財經媒體開始反思騰訊的戰略失誤和增長乏力,我花時間看完幾乎所有的負面評價後,只能說這些替騰訊操碎了心的博主們,典型的屁股決定腦袋了。說白了,就是源於股價的持續下跌,反身去歸因騰訊的基本面問題,非要掘地三尺找出來問題,我只想弱弱問一句,年初騰訊股價創新高的時候,公司與現在的戰略基本沒有任何變化,那時候怎麼沒人說騰訊戰略有問題??

基本上,對於騰訊的擔憂可以歸因為兩個層面:

一、表層上,擔憂騰訊的業績增長乏力

騰訊在GAAP準則下的2018年一季度淨利潤增速是61%,但根據Non-GAAP準則(即扣除了投資收益和非現金項目,有點兒類似於A股的扣非),騰訊第一季度的淨利潤增速29%,增長放緩的原因,來源於遊戲和社交兩大業務增速的放緩。

遊戲方面,《王者榮耀》上線三年來,遊戲用戶增長速度還是在線時長都在收縮,新的現象級手遊《絕地求生:刺激戰場》雖然滲透率不斷提高,但是遲遲沒有拿到版號,沒辦法帶來實質的盈利。

社交方面,依託於微信和QQ兩大社交軟件的用戶增長已經趨於天花板,並且廣告投放的精準度有待提升。

投資收益,也就是Non-GAAP沒有記入的部分,由於近期港股的普遍性回調,騰訊參股的眾多待港股IPO(美團點評等)的資產和已經上市的資產(眾安、閱文、易鑫、小米等),對於投資的公允價值變動,產生了不確定性,從而影響騰訊整體的利潤水平。

並且,市場對於騰訊的估值現在是按照互聯網公司30+40+在給,如果其投資收益佔淨利潤比例進一步提高(2018年一季度佔比近三成),那麼市場也許會按照投資公司的估值(5~10倍)給,那騰訊估值還存在大幅度回調空間。

二、深層上,擔心騰訊的戰略失調

關於戰略上的批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公司大方向上,普遍擔心騰訊現在成了個投資公司,自己只專注做兩個半(即社交+內容+半個互聯網+),把其他交給合作伙伴去做,所以騰訊參股了一大批公司,也就是騰訊所謂的賦能型投資,不追求控股,追求構建生態鏈。這就導致了在遊戲業務以外,騰訊這幾年基本上沒有新的現象級的應用出現,尤其是面對今日頭條和抖音兩個現象級產品的用戶增長,騰訊表現的力不從心。很多人開始懷疑騰訊是不是有點兒創新不動,遊戲太賺錢導致荒廢其它武功了。

另外一方面的擔心,體現在騰訊的數據和算法上,這一點其實偏戰術層面。騰訊坐擁兩大流量天王微信+QQ,並且根據統計,騰訊系移動APP用戶使用時長佔中國所有移動使用使用時長的約48%,接近半壁江山,積累了20年,足足掌握著中國互聯網80%的用戶數據。就這樣一座金山,騰訊由於算法上的問題,沒有用好,無法變現,被今日頭條在追趕的灰頭土臉,最新的數據今日頭條系(加抖音)已經在用戶使用時長上提升到了10%以上。

以上兩個層面,就是市場對騰訊的廣泛擔憂,從一月底的高點475,騰訊股價近幾個月已經連續下挫到今天收盤的336,足足跌了近30%,估值水平也從年初的60+,下降到當前的30+,好像股民們已經用腳投票感覺騰訊不行了,就連大股東Naspers也在年初408的價格減持了,股王就這樣要走下神壇了麼,從此掉頭向下了麼?

如果你這麼想,我只想說一句,“你真的沒看懂騰訊。“或者說,你真的不懂馬化騰和張小龍,作為工程師出身,對於互聯網最本質的情懷和價值觀。

先說表層的擔憂

騰訊公佈了第二季度財報,2018年Q2,騰訊總營收736億,同比增長30%;毛利344.46,同比增長22%,通用會計準則(GAAP)下淨利潤為178億,同比下降2%,環比第一季度的240億下降了23%。非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下歸母淨利潤197億,同比增長20%,環比第一季度183億增長8%。

具體的業務拆分我這裡不細說了,感興趣上網看看原版的財報。毫無疑問,這一份財報明顯低於大家對於騰訊增長50~60%的幻想,但這份幻想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一個幾萬億體量的公司,你讓它每個年度同比增長50~60%,可能麼?

作為投資者,更應該在這個騰訊股價回調30%時候,冷靜的思考,在這份財報下,是否已經反映足了悲觀情緒,然後來決定這裡能否上車,或這裡只是半山腰。

首先看大家最關心的下降了2%的淨利潤,正是由於二季度騰訊在GAAP準則下的投資收益大幅下降,使得通用會計準則下的淨利潤與非通用會計準則下的淨利潤出現倒掛,這難道不就是大家一致期望的主營業務(扣除非併購+非現金項目)的增長麼?雖然漲幅放緩,但是二季度環比一季度在主營業務上還是環比上升了8%的。

網絡遊戲方面,公司同比增增長19%但是環比下降19%到176億元,這主要是源於最新的現象級吃雞手遊沒有拿到版號沒辦法產生收益,由於宏觀政策問題,騰訊的很多款遊戲都沒有拿到許可證,處於排隊狀態,現在已經開通了遊戲綠色通道,可以有1個月的許可。雖然公司也不知道具體什麼時候能拿到許可,但是我們從更根本上去想,用戶對遊戲的需求少了麼?沒少。政策可能一直暫停新的手機遊戲出來麼? 根本不可能。所以遊戲這塊真的不用太擔心。

社交方面,微信月活賬戶達到了10.577億,同比居然還增長了9.9%,QQ的移動終端用戶增長了7%到了7.086億用戶,在互聯網紅利已經到頂的情況下,還能緩慢滲透,正是說明騰訊在國內流量王者的地位。

網絡廣告方面,實現了39%的增長,媒體廣告收入同比增長16%及環比增長43%。

其他業務上,支付相關的業務用戶日均成交量上升40%,雲服務收入同比翻倍,目前騰訊雲運營在全球45個可用區,而一年前為34個。

具體數據和公司的解釋詳見公司財報,這裡不一一列舉了,縱覽整個財報,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騰訊肯定比三個月前更好了吧?無論是社交帶來的護城河還是其他業務上的進步,都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騰訊的股價從年初就沒有回調,跟亞馬遜和蘋果一樣,一路向上,那這份騰訊的財報,可以說是明天大跌25%以上的前奏(就像一樣做社交的Facebook),但是基於目前騰訊已經回調了30%,相當於主動降槓桿了,而表面上業務沒什麼太大變數,從股票的價值和價格意義上,你還覺得調整空間有多少?

我們再討論下深層次的擔憂,關於騰訊的戰略。

李國飛先生一篇《全面反思騰訊的戰略》刷爆朋友圈,其主要論點就是騰訊目前的玩兒法,根本沒有好好利用數據金礦,做好算法開發,產生流量變現,並且其味蕾說明算法的重要性,引用了《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的話:

“未來的上帝將不再是客戶,他們將不再是經濟鏈的頂端,經濟鏈的頂端將是算法,算法將會幫我們做出越來越重要的決定,幫我們分析和解碼客戶的需求。”

並且他認為”好的算法可以“點數成金”,沒有好的算法,數據只是塞滿硬盤的無用之物。

我聽完真的是打了個冷禪,微微有點脊柱發涼,按照這種描述,終端的用戶將不再是上帝,而是算法,這句話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未來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算法提供的,上網看個視頻,全是按照你過去的用戶習慣搜索出來的,喜歡八卦,就給你推的全是八卦,喜歡美女大長腿,那推的全是美女大長腿,你去哪兒購物,去哪兒吃飯,甚至去哪兒約會,去哪兒看電影,一切的一切,都是算法根據你的習慣或者搜索數據,生成的,難道只有我一個人覺得這樣的世界很恐怖麼??

首先,關於技術層面,算法是否真的可以做到完全模擬人性,能完全知道人類在想什麼,需要什麼?我就從常識上講,這可能麼?人類腦科學的進展這些年根本沒有顯著性的發現,關於人類的大腦和心理狀態,是個世紀難題,算法對於人類的服務,不可能超脫過人腦的範圍吧?那麼問題來了,就算你收集了連續三年的生活數據,吃喝拉撒住行,吃了三年小籠包的我,今天早餐隱含在身體內部另一個我就突然想吃油條,算法可能知道麼??

其次,應用層面,互聯網的本質不應該是開源的麼?鏈接一切,才是互聯網的真諦。開放與包容才是互聯網誕生的目的,如果我現在看的買的用的全是算法推薦給我的?難道這不又是一種封閉麼?

意外,才有驚喜,鏈接,才有迸發。

我是一個間歇性的今日頭條和抖音用戶,什麼叫間歇性,由於今日頭條和抖音強大的算法,使得我每次點進去都起碼要消耗掉半個小時以上,小視頻一條接一條,看的根本停不下來,全是我喜歡的內容,但是每當過了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就發現有點兒不對了,啊,又浪費了一個多小時的寶貴光陰看各種推送,然後就毅然決然的趕緊刪除了APP。之後,什麼時候無聊了,再下載,看上癮,再刪除。

並且,在使用過程中,廣告的佔比非常高,起碼超過20%,一不小心就點進去到購物頁面。我相信,今日頭條通過強大算法能力,已經完全掌握我想看什麼了,但是我底層上,我卻不喜歡天天呆在裡面,裡面的世界雖然五光十色,但是那不是真實的世界,全是算法,給我構建的世界啊。

很多財經媒體們批評騰訊掌握了這麼多數據,不好好利用,微信這個用戶基數,居然廣告點擊變現能力如此傳統,做用戶畫像如此粗糙,給一個天天曬豪車的人,推送拼多多不推送瑪莎拉蒂,互聯網的本質,不就是這樣麼?開豪車的不應該知道原來中國大地上可以9.9包郵買6卷手紙麼?

看似不作為,其實是最大的尊重用戶。

我相信張小龍作為工程師出身,不是不知道算法的重要性,不是不知道廣告可以帶來巨大的微信流量變現,但是他沒有這麼做,給用戶一個乾淨,私密性極佳的社交平臺,這才是作為微信之父的操守。

再說戰略上面,批評就更邪乎了,說騰訊只知道投資參股企業,不知道控股企業,沒有形成閉環,數據沒有閉環,產業沒有閉環,對於生態鏈企業的賦能不夠等等。

我只想說,這難道不就是騰訊麼,從一開始它就是戰略跟隨的角色,或者可以說戰略Copy,然後迅速追上,用產品取勝。

這一點小馬哥跟馬爸爸是完全兩種領導。馬雲的戰略性眼光和政治覺悟,是外星人級別的,沒幾個人能有,小馬哥作為AT爭霸的另一端,在當前互聯網紅利增量時代過去的情況下,戰略性的保護好基本盤社交+遊戲不失,試探性的參股各個垂直龍頭,用流量換打了折扣的股權,然後當賽道明晰了,增量市場有苗頭了,迅速趕上,多優秀的策略。

小馬哥如果是戰略擴張的性格,微信就不會出現,王者榮耀可能也死於襁褓,騰訊不會有今天。

總結:

從表層上從深層上,騰訊還是那個騰訊,而估值已經被殺下來,股價已經回調了30%,看看大洋彼岸的FACEBOOK,再看看我們的企鵝,下面該怎麼做,各位看官上車趕路還是下馬獨行,好生珍重。

互聯網的本質,就是騰訊堅守的“連接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