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傳折戟IPO後又轉戰科創板,曠視科技為何急了?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

屢傳折戟IPO後又轉戰科創板,曠視科技為何急了?

幾欲IPO而不得的人工智能獨角獸曠視科技,或許要轉戰科創板了。

4月22日,有媒體稱曠視科技正在籌備A股科創板上市,將以”H+A”股的方式登陸資本市場。不過,曠視官方表示不予置評。

此前,一直想搶佔“人工智能第一股”先機的曠視科技屢屢折戟IPO,外界對其質疑不斷。從2018年起,就有曠視即將美股上市的傳聞在市場中傳開,隨後便沒了下文;2019年8月25日,曠視正式向香港證券交易所提交招股書,隨後的10月8日,美國將曠視列入出口管制“實體名單”,對曠視上市產生了很大陰影。今年2月25日,港交所官網顯示,曠視科技IPO初始申請為失效狀態,而曠視科技回應稱:上市進程仍在正常推進中,正在更新材料。4月初有媒體稱,曠視科技在正式進行IPO之前,還需要面臨港交所的額外詢問。

曠視為何急了?

曠視科技成立於2011年,起家於人臉識別,在計算機視覺領域與商湯科技、依圖科技、雲從科技並稱 “CV(計算機視覺)四小龍”。作為人工智能領域衝擊IPO的第一股,曠視科技的IPO備受外界關注.

2011年10月8日,同是畢業於清華大學的印奇、唐文斌和楊沐共同創立曠視科技。

印奇主攻視覺識別、唐文斌負責圖像搜索、楊沐負責系統架構與數據挖掘。

得益於“華麗”的創始團隊構成和頗具吸引力的“AI”風口,自成立之初,曠視科技就深受投資方追捧。

據招股書顯示,曠視科技自2011年成立之後完成了4輪12次的融資,總計融資金額達到13.4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0億元;其估值也達到了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0億元。其中,阿里系憑藉合計近30%的持股成為曠視科技背後最大股東。

2012年10月,曠視科技推出首款核心產品Face++,通過它提供的開放服務,開發者可以低成本在自己的產品中實現若干面部識別功能。

僅此一項,曠視科技吸引了眾多合作者和投資人加入其中,其中就有創新工場的身影。

通過此後兩年的不斷深耕,2014年,曠視科技成功獲得了為支付寶提供解決方案機會。至此,公司找到了第一個商業化落地場景--個人物聯網領域。2014年下半年與2015年初螞蟻金服先後兩次戰略投資曠視科技。據粗略推算,此時曠視科技估值達到1.7億美金左右,較創新工場投資時的估值翻了近17倍。

2015年底,公司憑藉底層技術較強的延展性,將業務擴展至城市物聯網領域,也就是機器視覺變現場景裡市場最大的安防領域。

憑著公司在大安防領域的落地,投資人們看到了曠視科技更大的成長空間。2016年,公司C輪融資估值增長到5.88億美元左右,相比B+輪時的1.7億提升了3.5倍。

2017 年下半年,公司繼續橫向拓展落地場景,將業務擴展至預期增長潛力巨大的供應鏈物聯網垂直領域,推出智慧物流解決方案。

2017年後,曠視科技不斷深耕三大落地場景,跑馬圈地,收入迅猛增長,作為AI視覺識別領域頭部玩家,上市前一輪估值達到36億美金,摺合人民幣超過250億元。

簡單梳理之下,不難看到,成立不到10年的曠視科技展現了一出“飛速狂奔”的發展圖景。只是,“狂奔”之下,依然“暗流”湧動。

以安防領域為例,雖然市場很大且增速可期,但競爭同樣激烈。前有海康、大華等老牌“玩家”憑藉雄厚的硬件實力佔據大半“江山”,後有商湯、雲從等“新秀”參與其中,留給曠視科技的市場份額能有多大呢?

接著回到曠視科技最近一輪的250億元估值,結合2018年3220萬元的全年利潤,PE高達780倍。

誠然,技術的想象力沒有邊界,但是作為解決方案提供商而言每個領域總有天花板。如何落地標準化的產品和構建一整套基於產品的套協同“生態系統”,或許才是曠視科技眼下的當務之急。

螞蟻疏離 資本相棄

昔日寵兒,今日棄子。2019年5月,一路狂奔的曠視科技被曝成為資本棄子。

當年5月8日,曠視科技宣佈完成D輪第二階段股權融資。據瞭解,該輪投資方包括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BOCGI)、阿布扎比投資局(ADIA)旗下全資子公司、麥格理集團以及工銀資管(全球)有限公司,總融資額約 7.5 億美元。

孰料,不久天眼查數據顯示,5月16日,曠視科技公司信息變更,投資方中,聯想、創新工場、螞蟻金服旗下公司北京納遠明志信息技術諮詢有限公司、天津聯想之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貝眉鴻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雲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退出;韓歆毅、李開復、唐文斌、王明耀、楊沐退出公司董事席位,林鶯退出公司監事席位。變更後,該公司投資人僅剩曠視科技的三位創始人印奇、唐文斌、楊沐,三人分別持股75%、12.5%、12.5%。

外界猜測,這是因為曠視科技IPO困難,且爆發了涉嫌購買營收數據醜聞。

據財視傳媒報道,2019年5月,人工智能領域有獨角獸企業涉嫌購買營收數據,導致部分股東集體退出,聯繫到曠視科技公司在5月份企業信息的變更情況,該公司很有可能就是曠視科技。

對此,曠視科技只是語焉不詳的回應稱,“所涉變動旨在優化管理層結構,集團層面並無股東退出。”、不過這並未打消外界的質疑。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作為大股東方,螞蟻金服與曠視科技有過一段蜜月期,這也是曠視科技在資本市場上的一大資本想象力所在,如今兩者卻越走越遠。

2015年,螞蟻金服研發了能解決用戶無密碼支付的更具商業價值的支付方式,馬雲還在當年的德國電子展開幕式上親自展示了由螞蟻金服與曠視科技合作研發的“刷臉”系統,刷臉買郵票。2006年,支付寶刷臉支付已經在多個場景下實現身份認證。

不過蜜月很快結束。曠視科技招股書顯示,2017年和2018年,曠視和阿里在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的關聯交易分別是2064萬元和2616萬元,佔據曠視當年相關業務營收的14.8%和15%。2019年,曠視科技和阿里的關聯交易卻有所下降,下降幅度高達56%。

此外,螞蟻金服方面對一視財經坦言,公司刷臉系統早已不再與曠視科技合作,由螞蟻金服獨立研發。

“落地”困難,“錢途”堪憂

2015年5月,曠視科技開始提供人臉識別身份認證解決方案Face ID,標誌著曠視科技人工智能技術在個人物聯網領域商業化落地的完成。

從網絡數據來看,搭載曠視人臉識別設備解鎖功能的國產安卓智能手機的市場佔有率在2018年超過70%,但是面向個人設備的收入也只有0.97億元,相當於整個國產安卓手機預裝市場的規模也僅有不到兩億。

從事後根據招股書中所引用的灼識諮詢報告,曠視科技在手機軟件人臉識別算法服務市場的市佔率也已經達到61%,但收入也僅有1.73億元。

雖然是一個“肉眼可見”的商用落地場景,但在成長初期,其營收天花板之低,可見一斑。

招股書顯示,曠視科技2016年至2018年收入分別為6700萬元、3.132億元、14.269億元,複合增長率為358.8%。2019年上半年收入9.49億元,同比增加211.1%。收入增長不俗。

但數字的另一面卻是虧損的逐年增加。

2016年、2017年及2018年,曠視分別虧損3.428億元、7.59億元及33.51億元。2019年上半年虧損52億元,同比增加613.3%。

人工智能顯然不是一個“短平快”的賽道,長期價值顯著,但故事的另一面,曠視科技也無法迴避。

大規模的前期成本投入,長時間的“生態”培養,以及“群狼環伺”的競爭格局都是曠視科技不得不面對的“困境”。

商業與社會人文價值的並行“隱憂”

某種角度來說,世界上是由技術推動的,而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卻離不開“天才”的加持。

三位創始人:印奇、唐文斌和楊沐均畢業於清華大學大名鼎鼎的“姚班”。

姚班即“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是由世界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姚期智院士於2005年創辦的。在姚班,25門專業核心課程全部採用英文授課,目的在於中國培養國際一流水平的計算機人才。

今年32歲的曠視CEO印奇,據說8歲時看了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因此迷上數學。

在曠視,研發團隊超過3/4的員工來自清華,實習生群體也大多數都是清華里的學霸。

不可否認,曠視科技從誕生之日起就帶著濃厚的“科技”基因。只是,科技在改變世界的時候,同時也帶動了生產關係的變革,而生產關係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人”的關係。

比如,曠視科技研發的視覺AI在教育場景中的應用,通過 “無死角巡航拍攝教室並自動變焦拍攝人臉”,“通過對課堂視頻數據進行實時的結構化分析,反饋學生行為、表情、專注度、前排上座率等多維度課堂數據”,由此引發了對學生個人隱私問題的爭議。

由此可見,如何拿捏好“技術”與“人文”的關係,平衡好企業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協同發展,是擺在曠視科技面前的新課題。

事實上,一直以來,關於AI技術和AI倫理的爭辯從未停止。

數據顯示,人工智能有望在2035年前將企業效率提高40%,從而釋放高達14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

但隨著人工智能進入各個應用領域,如何確保算法的可靠性和透明度?如何實現科技向善的願景呢?

企業如曠視在不斷升級技術,落地場景的基礎上,還應當遵守社會倫理和社會責任。

從這些角度看,想要IPO,擺在曠視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還真不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TMT觀察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產經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