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國學?

考貳拉


我們的生活細節,構成的日常。所需要的文化和思考,都有一種文化慣性。重複的多了,幾乎不需要思考。這是整個民族社會的慣性,是在文化背景中形成的。關健是人們都認可,認為就應該這樣。這種慣性和細節,是經過時間淘汰後,所存留下的。是國學文化與時間的共同作用下的最好選擇,並且不斷的淘汰著,增添著。我們學習了國學後,會使這些細節更有連貫性,也會更實用,提升細節的文化性,使日常有文化和文明的充實感覺,並在各種事務中,更受到人的尊重和理解。國學是國家的生成紀錄,起源的水平,決定了以後的發展。代表人類文明的只有文化這一衡量,每個國家的學問,都是那個國家的國學。因此中國的國學,就在表現方式上區別於別的國家,形成特有的氣質和內涵。今天的一切,都是由國學奠定的形式。生活方式決定思維邏輯,對待國學的態度,是尊崇而思後傳習。學習的最好方式就是創新,不掌握全面,沒有創新的可能和動力。這是增減的理由,和不可否認的內在精神。





阿婆講故事


國學是精點,孩子們從小就應該學習。


涵涵奶奶1957


國學,就是優秀的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向上向善的文化,蘊含著豐富厚重的積極進取、健康向善的傳統美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倡導守望互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倡導推己及人的愛人之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代表著中華民族強烈的進取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體現了中國人溫潤如玉的包容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源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國人的大丈夫理想人格。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這是國學的真正內涵。

世間之事,有真就有假,有真國學就有假國學。真國學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而假國學則是數千年來中國文化中落後、腐朽,無法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思想和文化。比如所謂“女德專家”丁璇女士說:“忍讓是大智慧,我們女人一定要忍,還有總捱揍、挨人欺負的人,他不愛鬧病。”把所謂“忍辱負重”說成是女人的基本道德,甚至神話到可以強身健體的地步;遼寧撫順“女德班”以“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堅決不離婚”為女人的四項原則,直接矮化和物化了女性;某些童學館、私塾把《弟子規》等不加選擇一股腦拿來灌輸給孩子。事實上,在《弟子規》和“二十四孝”故事中,有相當部分是封建文化的糟粕。郭巨為了孝順母親,竟然要活埋兒子,毫無人性可言;《弟子規》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扼殺人的獨立人格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