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加分項:長的俊俏、家世顯赫、會講官話,都給“加分”

古代高考加分項:長的俊俏、家世顯赫、會講官話,都給“加分”

漢朝文武百官

察舉制,我國古代歷史上重要的人才遴選方式之一,被譽為“古代高考”。天下所有英才幾乎都要通過該方式入朝為官;整個漢魏時期,該制度對於朝廷組建和官員體系都意義非凡,而每一個想入仕為官的人都很重視察舉,態度猶如“高考”般嚴肅,且朝廷對於一些“考生”的特殊、出眾的表現也會給與很大的加分幫助;這些加分項從公平主義角度來看,其實有些略失公允,因為它具有個人好惡、趨炎附勢的色彩在裡面。

古代高考加分,察舉制下有哪些加分項

1、察舉制下樣貌出眾即可加分的皮相分

首先在察舉制下遴選人才的過程當中,第一個加分項就是皮相分,簡而言之就是考官通過看一個人的長相如何,是否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觀。例如西晉時期大名鼎鼎的潘安就因為容貌出眾,年僅二十就擔任東宮屬官的重要職位

據《世說新語·容止》:當中明確記載稱“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

反映出的實質現象就是美男子潘安憑藉自己出眾的相貌獲得考官的加分,從而實現了年紀輕輕擔任東宮屬官這一個重要職位。也就反映出在我國古代高考加分項之一的皮相分。

2、口音純正也可加分,察舉制下的口語加分項

我國古代察舉制下的“高考加分項”除了看考生的相貌如何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加分的標準——口語分。這裡的口語加分不是現代人的英語口語這樣的加分項,而是“官話”談吐標準得體的考生,可以得到加分。

古代高考加分項:長的俊俏、家世顯赫、會講官話,都給“加分”

皮相姣好的官員

據陸游的《老學庵筆記》當中記載稱:“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陸游為何強調這一點,原因在於宋代的“普通話”就是現在洛陽一代的口音,也就反映出“口語加分”其實自古以來就已經有之。因此,口音純正,讓考官聽起來賞心悅耳,自然而然的會得到考官的青睞。

3、恩蔭後人,察舉制下“功勳加分項”

在察舉制下考生加分除了口音、外表等外在的條件之外,考生的先人是否有著卓越的貢獻與功勳,也是提升察舉制下考生被舉薦的概率。

據《後漢書》當中記載,伏波將軍馬援之子馬廖年少為官的事蹟稱:“馬廖,字敬平,少以父任為郎。”其中東漢延續西漢時期的察舉制度,而馬廖憑藉其父馬援的功勞,成為郎中。因此可以推測出在魏晉時期有相當一部分官員是評價先輩的功勳而通過察舉制被舉薦為官的。因此“功勳”也成為了察舉制下重要的加分項。

察舉制下如此多加分項的原因何在

1、古代為官特別注重儀容儀表

在我國古代擔任官職,對於官員的儀容儀表是非常重視的存在。因為官員的一舉一動實質上都代表著國家。在這樣的背景情況之下,自然而然對於為國家遴選後備官員的察舉制,會注重考察考生的儀容儀表問題。

據《舊唐書》當中記載黃巢落榜的原因稱:“身長兩尺,眉橫一字,牙排兩齒,鼻生三竅,”正因如此,黃巢失去了為官的資格。也就可以明確的反映出古人對於官員儀容儀表的重視程度。因此也就可以得出古代為何有“皮相分”這一個加分項的原因在於朝廷對於官員儀容儀表的重視。

古代高考加分項:長的俊俏、家世顯赫、會講官話,都給“加分”

英武的漢朝官員

2、我國古代恩蔭制度的特權影響察舉制選拔人才

除了我國古代朝廷對於官員儀容儀表的重視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使得察舉製出現如此多的加分項,那就是我國古代恩蔭制度特權的影響。不過在魏晉時期又稱之為門蔭制度、任子制度等。

據《漢官儀》當中明確記載一些官員的特權稱:“吏二千石以上,視事滿三歲,得任同產若子一人為郎。”

而在漢代兩千石以上的官員大多數的具有貢獻的人。自然而然的處於對這些人的表彰以及安撫,漢魏時期的“高考”將父輩等先輩的功勳也納入考量當中, 而漢魏時期的“功勳加分”更多的是受恩蔭制度的影響。因此,我國古代的恩蔭制度特權,有推舉子弟為官的權力,促使了察舉制功勳加分分出現。

3、我國古代疆域遼闊,南腔北調各不相同

漢魏時期實行的察舉制制度為何會出現“口音加分項”?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國古代疆域遼闊,南腔北調各不相同。而考官面對的是來著五湖四海的考生,加之當時的統治者並沒有重視“普通話”的推廣,這就極大的造成了考試期間考官對於考查的不便之處。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之下,考官受來著考生口音的影響就變得尤為重要。一位考生說得一口流利生動的話,必然會博得好感,加分也就是昨自然而然的事情。

4、察舉制沒有固定嚴格的標準,可操作性極強

漢魏時期的察舉製出現如此多的“高考加分項”的根本原因之一在於察舉制本身的特殊性。首先,在漢魏時期實行的察舉制沒有固定嚴格的標準。據《漢書》當中記載漢武帝下令實行察舉制的舉措稱:“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其中的“孝廉”主要是注重對於人品德的考察,而後世的察舉制也是以個人品德的作為前提而實行的。而個人的品德不僅僅需要長期的考察才可以判定,主觀性極強。

古代高考加分項:長的俊俏、家世顯赫、會講官話,都給“加分”

漢武帝

在察舉制本身存在缺陷的時候,必然會產生一些其他固定的考察標準來更高效的選拔人才,而“外貌”“口音”“功勳”等是最為直觀的考察標準。除此之外,由於察舉制度的可操作性強,難免會出現一些以權謀私的現象。而口音分、外貌分等恰恰在封建王朝時期上比較“合情合理”的謀私手段。總而言之在察舉制度本身的特點與缺陷的促使下,難免會出現“口音分”“皮相分”“功勳加分”等現象。

古代“高考”加分項帶來的影響何在

1、有利於察舉制下更為高效的選拔人才

首先在察舉制度實行先初期,各地方推選的“孝廉”絕大多數是具有真才實學的人,但是由於當時對於這些人的考察標準主要的個人品德方面的,據《漢書》當中記載當時考察的標準稱:“孝謂曰善事父母者,廉謂清潔有廉隅者。”

這些考察又是耗時耗力的存在。如何從這些人當中高效遴選出當時所需要的人才,而加分項無疑是很好的方法,因為外貌、口音、功勳等的考察是非常便捷的,因此有利於當時高效快速的遴選人才。

2、可以起到安撫地方豪強勢力以及功勳的作用,鞏固維護統治

從“皮相分”“口音分”“功勳分”的內容上來看,無疑是當時的朝廷對於地方豪強勢力以及功勳大臣的一種特權。因為從

“皮相”到“功勳”對於那些世家子弟或者是大臣功勳而言是極為有利的。

古代高考加分項:長的俊俏、家世顯赫、會講官話,都給“加分”

公卿大族

據《後漢書》當中記載燕然勒石的竇憲的發跡稱:“建初二年,女弟立為皇后,拜憲為郎,稍遷侍中、虎賁中郎將;”就可以窺視出當時察舉制下當中的種種加分項是對於權貴世家的一種特權。而這一個特權就從維護鞏固當時統治者的統治地位而言,是極為有利的存在。

3、極有可能造成人才的流失問題,成為世家門閥把持朝政的工具

察舉制度並沒有一些嚴格固定的標準,而當時出臺的一些加分項考察的大多數是一些表面的東西,而對於內在的真才實學卻少有考察。這樣的考察方式對於一些沒有背景、相貌平平卻又有著真才實學的人而言是極為不利的。

據《三國志》當中記載稱:“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當時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桀,容貌平平且身材短小,但卻可以得到蔡邕的賞識原因在於他是三公後人。

這一個現象反映出的就是察舉制實行後期一個極大的弊端——世家門閥主導察舉制度。在漢末時期廣為流傳一句“舉孝廉,父別居”的民謠,其實反映出的實質問題就是察舉制的變味。而這與察舉制實行一系列的加分項息息相關。因為這給與了世家門閥以合理合法的暗箱操作的空間。

古代高考加分項:長的俊俏、家世顯赫、會講官話,都給“加分”

世家門閥把持用人大權

總結

漢魏時期實行一系列的“高考加分項目”,首先是基於當時察舉制度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特點的影響等原因共同造成了察舉制度存在“高考加分現象”。而這些“高考加分項”的本意與初心應該是方便當時的朝廷選拔人才,以及出於安撫世家門閥的需要。然而,隨著皇權的衰弱,地方勢力的做大,這些“高考加分項”慢慢的成為了暗箱操作的途徑。

參考文獻:

1、《漢書》

2、《三國志》

3、《後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