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祕密》孩子與父母衝突的根源

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書叫做《童年的秘密》,我會用5期的內容為您來講解本書的精髓,本期是講解的第3期。

在上期的解讀中,我們為大家講解了兒童敏感期的問題。敏感期的存在,讓孩子更加容易發脾氣,更加的情緒不穩定。

尤其是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他們可能會突然地哭鬧,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仔細地檢查一下,周圍的環境以及物品的擺放位置是否是和原來保持一致。

在今天的分享中,我們將繼續解讀兒童童年的秘密,看一看兒童眼裡的世界,和成年人眼裡的世界有怎樣的差異呢?

01

上一期我們談到了秩序敏感期,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兒童會希望周圍的一切都遵循原有的樣子。

不過,當兒童1歲以後,他可能會進入下一個新的敏感期,我們會發現,他們開始對一些我們不會注意到的,甚至是幾乎看不見的東西感興趣。

在書中,蒙臺梭利列舉了很多例子來說明這一點。我們來聽一聽其中的一個故事。

一個小男孩擁有很多美麗的卡片。有一天,小男孩指著圖片,用稚嫩的聲音對蒙臺梭利說: “叭——叭。”意思就是“汽車”,他想給蒙臺梭利看一輛汽車的畫片。

可是,當蒙臺梭利看這些明信片的時候,發現明信片上的圖案有熊、獅子、長頸鹿和猴子,還有鳥類和家禽等,也有羊、貓、驢子、馬和牛,以及描繪各種風景和山水的圖片,上面有房子、動物和人。但是似乎唯獨沒有汽車。

於是蒙臺梭利對孩子說:“我沒有看到汽車呀。”

《童年的秘密》孩子與父母衝突的根源


這時,小孩子得意洋洋地拿起一張圖片說:“瞧,它在這兒。”

這是一張怎樣的圖片呢?畫片的中心是一隻漂亮的獵犬,遠處有個肩上扛槍的獵人,在一個角落裡有一所小別墅和一條蜿蜒的線,那肯定是一條路,在路上可以看到一個小黑點。

孩子所說的汽車,就是這個小黑點。儘管它小到幾乎看不見,但如果仔細分辨,還是可以看出來這個小黑點的確代表一輛汽車。小汽車被畫得那麼微小,而且很難被發現,但卻正是它吸引了孩子的注意,並促使他指給大人看。

這並不是一個偶然事件,同樣的故事還發生過很多次。

有一次,蒙臺梭利把一幅耶穌召喚孩子到身邊的圖畫,給一個僅有20個月大的小傢伙看,並開始講解:“這個孩子正在耶穌懷裡,你看,其他的孩子把頭靠在耶穌的身上,他們都仰望著他,熱愛著他。”

然而,很顯然的是,這個小男孩對此並沒有任何興趣,於是蒙臺梭利只好翻過幾頁再看另一幅圖畫,突然,這個孩子說:“他睡著了。”

蒙臺梭利被孩子謎一樣的話搞糊塗了,問道:“誰睡著了?”

“耶穌。”孩子認真地回答,“耶穌睡著了。”

於是,他們重新翻回去看這幅圖畫,只見畫中的耶穌的目光向下俯視著孩子們,所以他的眼瞼低垂,像睡著了一樣。

由此可見,很多東西在孩子眼裡和在成年人眼裡是不一樣的。

《童年的秘密》孩子與父母衝突的根源


02

成年人總會認為兒童對明亮的色彩和強烈的聲音敏感,當然,我們也都注意到兒童確實會被歌聲、鐘聲、風中旗子飄動的聲音、耀眼的光線等等因素吸引。因此,我們往往習慣於用這些東西去吸引兒童的注意力。

但是,其實這些東西對兒童的吸引只是外在的,而且大多時候是一種干擾。

當孩子被吸引並且神情專注時,大人們應該明白,兒童之所以被吸引,不是因為那個東西給他留下了強烈的印象,而只是因為他在默默思考這個東西,那是一種充滿感情的理解。

但是,在很多時候,成年人更願意當一個粗心的統治者,或者專橫的法官,總是把孩子的每一個幼稚舉動,說成是一時興起。其實,除了一時興起之外,孩子的這些舉動往往還具有更多意義。

此外,成年人也總是願意把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指給孩子們看,但是很多時候,可能孩子的注意力並不在此。

或許,尚未有完善表達能力的兒童,也在默默地蔑視著我們,認為我們視力不佳,甚至無能,因而看不清東西,認為我們是遲鈍而麻木的人。

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兒童和成年人都沒有錯。

因為兒童的心理個性與成年人大相徑庭,這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差異,而不只是不同發展程度上的差異。成年人往往只看到心理整合過的事物形象,但兒童是不懂心理整合的。

《童年的秘密》孩子與父母衝突的根源


在書中,蒙臺梭利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來闡述這一種溝通的錯位:

這就像一個人對著另一個他認為耳聾的人大聲叫喊一樣,他費了好大力氣想讓對方聽到自己在說什麼,結果他卻聽到對方抗議說:“可是,我一點也不聾啊!”

03

當然,兒童與成年人的衝突並不只是存在於以上我們所談到的情況。

兒童與成年人之間的矛盾衝突,正式開始於兒童能夠獨立行動的階段。

蒙臺梭利認為,這種衝突的產生是因為,當孩子能夠自己走路,觸摸各種東西時,成年人會在內心產生一種強烈的防禦本能。

這種防禦機制表現為,當兒童的行為和成年人習慣的環境不相協調時,處於劣勢地位的兒童會不可避免地被阻止。更加遺憾的是,成年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這種心態,堅持認為自己對孩子擁有慷慨無私的愛和奉獻精神。

於是,就有了我們經常看到的熟悉畫面:當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正在欣喜若狂地走著的時候,身邊總會響起一個大人的聲音:“小心點,別摔著,你別跑了。”

是的,成年人很喜歡用自己的標準去判斷孩子行動的對錯,因此有了:

“孩子不應該到處亂走。”

“孩子不應該大聲說話或叫喊。”

“孩子應該多睡覺。”

可是,孩子真的一定需要多睡覺嗎?

孩子需要正常的睡眠時間,這是必需的。但是,這並不等於孩子的睡覺時間越長越好,成年人強迫兒童多睡覺,讓他的睡眠超過了他所需要的時間,這就是在無意識中通過強烈的建議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童年的秘密》孩子與父母衝突的根源


當然,強迫兒童多睡覺,僅僅是許多事件中的一例。對此,蒙臺梭利認為,能為兒童心理發展提供的最大幫助之一,就是給他一張符合他需要的床,不要再讓他的睡眠超過必需的時間。

成年人應該允許孩子在睏倦的時候去睡覺,在他休息好的時候醒來,並且在他想起床的時候就起床。

與此類似的還有行走,很多大人在帶孩子外出的時候,會選擇把孩子放在童車裡推來推去,即使孩子已經會走路。

因為,孩子個子小腿短,難以趕上成年人走路的速度,而為了不耽誤行程,許多成年人是不願意放慢自己的腳步的。

當時,成年人忘記的是,兒童的行走,或許很多時候,根本就不是為了到達某一個地方,而是為了去完善自己身體應有的功能。

是的,很多時候,成年人是沒有耐心的。

因此,成年人很難理解一個小孩子為什麼要蹣跚著去探索,當然也很難理解,一個孩子為什麼要費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

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在努力自己梳頭髮的時候,我們很少會為孩子這個美好的願望而開心,更多的,可能是看到孩子把頭髮弄得亂糟糟的,並且心裡想著,還是我來幫你吧。

於是,一個高大強壯的成年人,搶過了孩子手中的梳子,孩子只能夠被迫地停止這項積極有益的活動,而當孩子對這種被迫的停止表現出不滿的時候,成年人往往又會認為她不領情或者是無理取鬧。

《童年的秘密》孩子與父母衝突的根源


“成年人總是會站在兒童的立場上代替他們做事,但是也會巧妙地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用自己的意願取代孩子的意願。當這種事情發生時,就不再是孩子在行動,而是成年人在代替孩子解決問題了。”

所以,無論是從心理發展方面,還從是生理發展方面而言,上述種種例子都在說明:成年人應該努力理解兒童的需要,成年人所理解的好或者是正確的,可能並不是最適合兒童的。

我們必須停止把年幼的兒童看作一件被提來帶去的東西,等他們大一些的時候,不能認為他們除了服從什麼也不能做。

到這裡,今天的解讀便要結束了,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今天解讀的內容。

在今天的解讀中,我們繼續談到了兒童敏感期的一些表現,同時,也分析了兒童和成年人的衝突。

其實,無論是為了孩子心理還是生理上的發展,作為成年人,我們都必須設身處地地站在兒童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才能提供給兒童最好的幫助。

以上是本期節目的所有內容,感謝聆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